一場荒誕的群聊泄密事件成為了國際焦點。
圖片來源於鳳凰衛視資訊台
美國《大西洋》雜誌3月24日報道,特朗普政府國安官員把襲擊也門胡塞武裝的高級機密發送到一個通訊群組裡,群里有美國副總統萬斯、國務卿魯比奧、國防部長赫格塞思、中情局局長拉特克利夫等18名政府高官。
同時,這個群組還錯誤地邀請了《大西洋》雜誌總編輯戈德堡加入。
這導致3月15日美國在也門首都薩那以及北部薩達省狂轟濫炸兩個小時前,這位媒體人早就知曉了襲擊何時開始,什麼機型參戰,有幾次轟炸。
圖片來源於鳳凰聚焦
但其實,本應罕見的政府醜聞,在美國並不算新鮮事。
2025年2月
特務名單泄露
美國中情局為執行裁員,誤將間諜名單發給外部機構,導致多名特工身份暴露。
2015年3月
郵件門
希拉里在擔任國務卿時期使用私人電子郵箱辦公,處理政府機密時「極度草率」。
2013年6月
稜鏡門
斯諾登揭露了美國監控全球的「稜鏡」計劃。
2003年7月
特工門
原美國外交官約瑟夫·威爾遜指認小布殊政府為獲得公眾支持發動伊拉克戰爭而故意使用虛假情報。不久,威爾遜妻子瓦萊麗·普萊姆的中央情報局特工身份被媒體曝光。
經過數次「信仰崩塌」的美國民眾已是「百毒不侵」,所以他們能如此輕描淡寫地調侃此次鬧劇:
美國網友自製關於群聊泄露事件的梗圖
半個世紀前的美國人面對醜聞時,反應可是截然不同。
1970年代,美國正經歷着水門事件、越戰失利、石油危機、女性主義和嬉皮文化的衝擊,種種醜聞、謊言成為了一代人的集體回憶,他們原有的道德觀念遭到前所未有的衝擊。
人們開始盲目地追求自由與慾望,但事實上,沒有人真正享受到了自由帶來的快樂,光鮮外表下掩藏着精神匱乏與絕望。
中國導演李安在1970年代末赴美留學,親身經歷過時代浪潮的他認為:
「70年代的美國郊區就像宿醉將醒,不再有浪漫精神,不再有革命熱情,代之而起的只有性與毒品——這是對舊文化秩序的根本性破壞。」
而這種空洞、虛無也由親歷者們傳給了下一代。
以在家庭關係中探討傳統價值觀與時代變革聞名的李安,將鏡頭聚焦於兩個70年代美國中上層階級的家庭,用小家精準剖析整個美國社會的病灶,拍出了冷峻、壓抑的《冰風暴》。
《冰風暴》鳳凰衛視電影台
4月18日 21:15即將播出
從古至今,「家」是個體與個體為了相互扶持而產生的,代表着溫馨、安定和愛。
但在動蕩的1970年代,「家」有時無法賦予情緒價值,甚至陷入混亂無序,讓人對家充滿渴望的同時,又往往為之所傷,因此失落絕望,一心想逃離。
電影開頭,李安就用漫畫《神奇四俠》來闡述了這層關係。
《冰風暴》截圖
1973年11月出版的《神奇四俠》第141集中,神奇先生必須用反粒子武器對付他那個已經被毀滅王變成人肉原子彈的兒子,這就是《神奇四俠》中的典型困境情節。
從美國康涅狄格州本·胡德和吉姆·卡弗兩個家庭便能看出,家如同冰一般,看似堅固,實則脆弱無比。
首先來看看本一家。
丈夫
本
妻子
伊蓮娜
兒子
保羅
女兒
溫迪
由於經濟滯脹,身為一家之主的本只能終日沉迷高爾夫社交,但又始終無法晉陞。他與妻子伊蓮娜多年的平淡婚姻讓這對夫妻之間交流所剩無幾。處處不如意的他與鄰居珍妮發生婚外情。看似肉體自由的他,實則精神反被束縛,情婦對他的冷漠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伊蓮娜深知丈夫的出軌行徑,她內心無比鄙夷賣力掩飾的丈夫,可捅破了這層窗戶紙又有何意義?她是個全職太太,沒有經濟獨立的能力,也沒有勇氣離開家庭。她渴望像自己的女兒一樣,身穿一襲紅衣在路上騎車,卻在壓抑與矛盾中選擇了自我封閉,置身於家庭之外。對於孩子和本的一切,她冷眼旁觀,事不關己。
這對夫妻,在暴雨中甚至擠不進一把傘,最後只能獨自冒雨前行。
《冰風暴》片段
再看看吉姆一家。
丈夫
吉姆
妻子
珍妮
大兒子
米奇
二兒子
桑迪
吉姆常年工作在外,因為他為人過於老實規矩,從而在家中失去了一定存在感,外出回來時兒子對他的第一句話竟是「你什麼時候出去的」。
珍妮則身心都得到了所謂的「自由」,隔三差五就在家人眼皮底下與本偷情。這一切看似極為「逍遙」,但表面的喧囂填補不上情感上的巨大空洞。在夜深人靜時,她只能像嬰兒一般蜷縮在床上,以此尋求心靈慰藉。
代表着夫妻幸福的水床到最後形同虛設,甚至將她們越推越遠。
《冰風暴》片段
大人們的荒謬,使父母權威在孩子們心中失效,疏於正常的愛與陪伴,四個孩子只能向外求索。
在懵懂的青春騷動中,他們無不例外變得叛逆、另類。
保羅迷戀上了以為跟他一樣熱愛文學的富家女,興緻沖沖地找她探討文學,得到的卻是一臉疑惑。他的朋友則帶他嗑藥、酗酒。
《冰風暴》片段
米奇在學校被孤立,他只好把精神寄託放在研究幾何問題上。當弟弟桑迪問他數學作業時,他想告訴桑迪數學的奧秘,卻又再一次被無視。
《冰風暴》片段
桑迪迷戀各類爆炸裝置,在家炸壞了不少東西,面對兒子的暴力傾向,珍妮也只是訓斥了幾句就不管了。
《冰風暴》片段
溫迪會與米奇、桑迪分別躲在角落觀察各自的身體。
而溫迪的越界行為曾兩次被大人發現,珍妮嚴肅地告誡她:「人的身體就是他的神廟。」
《冰風暴》片段
父母輩自身行為不端,遇上子女錯時,說出的言語再大義凜然,也毫無說服力,構成了本片最諷刺的橋段。
電視中不斷播放的水門事件時刻摧毀着公眾對權威的信任,成為國家的危機。
《冰風暴》截圖
父輩的不道德行為也使家庭的約束力與凝聚力悄然消散,下一代的世界觀在形成與崩塌中同時進行,逐漸瓦解着家庭信仰。
家庭內部情感無法流通,每個人忍耐壓抑着,等待着天氣預報所說的冰風暴的來臨。
冰風暴席捲康涅狄格州的那晚,本和吉姆夫婦仍在桎梏中掙扎。
為了填補心靈的空虛和溝通的徒勞,他們不約而同參加了派對。
《冰風暴》截圖
而就在關係接近破碎之時,一場突如其來的死亡事件如同冰風暴的洗滌一般,徹底喚醒了兩家人的麻木不仁。
大人、孩子們都停下來思考對與錯、榮與恥、善與惡。
《冰風暴》截圖
導演李安曾糾結影片結尾那場本哭泣的戲要不要剪進正片,後來他還是決定放進去:
「他終於卸下武裝的面具,向家人承認自己的脆弱及羞愧。沒有什麼比看到父親在家人面前落淚更令人如釋重負。一家人坐在冰封的車內,相互凝視,心中懷着對親人無條件的信任與包容,這種感覺是很重要的,這是全片中他們第一次能正視對方。」
能看出,即使整個故事帶有絕望的毀滅氣質,但李安還是希望兩家人都冰釋前嫌,給予未來一絲希望。
《冰風暴》截圖
但現實並不如他想像中那樣發展。
1970年代的社會風波具有強腐蝕性,時至今日餘震仍在影響着美國社會,生活中隨處能找出與《冰風暴》對應的原型。
只不過大家對空虛早已司空見慣,不再在迷茫中掙扎,而是在無序中有序地生存下去。
片中家庭成員圍坐餐桌,無人交流的沉默震耳欲聾。而當代餐桌上的「低頭族」樂在其中,形成跨時空的對照。
《冰風暴》劇照
本與伊蓮娜對於參加派對,內心幾度掙扎拉扯。但對於現代年輕人來說,越來越多人主動選擇tinder式快餐男女關係,主動消解親密關係的嚴肅性。
《冰風暴》片段
水門事件導致尼克松下台,社會情緒不安。如今政客在社交媒體上虛偽的表演成為了常態,對此網民們像抓住了無聊生活中的樂子,紛紛看破不說破,一個接一個在評論區造梗、抖機靈。
《冰風暴》片段
或許,需要一場更為猛烈的心靈冰風暴,才能洗刷這一切亂象。
來源:電影台
編輯:福爾魔歌、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