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色慾誘惑,他成了撒旦的同夥

虔誠分兩種,一種是清教徒式的虔誠,通過禁錮自己的慾望,從而得到一種解脫,看似是對於宗教的虔誠,實際上式對於人性的壓制。另一種則是順應人性的虔誠,因為知道人性的弱點,所以不必堅持一種刻板的禁錮,而是順應自然的恪守而已。前者看似虔誠,後者看似順應,而前者卻難堅持,一旦這種慾望無法被壓制,後果則是不堪設想。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僧侶》講述的就是人如何敗給慾望的故事。一個虔誠的基督徒早就將自己的全部交給了上帝,且認為人世間的一切都是有罪的,都是被玷污的,都是需要救贖的,然而自己卻一直以來被私心雜念所擾,得不到解脫。虔誠的教徒某一天被慾望所誘惑,且做下了不齒的事情,而後為了事情不敗露,更加錯上加錯。深淵看似遙遠,但是當你一步一步靠近的時候,最終也會抵達,聖地看似近在咫尺,當你破壞了自己的信仰的時候,馬上灰飛煙滅。



《僧侶》就是一部人與慾望鬥爭的絕佳命題電影。本片採用了西方被廣泛認同的基督教作為核心宗教,且讓一個被片中人廣泛尊敬的基督徒作為核心人物。這樣兩個核心想要為觀眾們說明什麼呢?說明慾望與人性之間的鬥爭是需要順其自然的,而不是簡單的禁錮與剋制就能達到。



修道士是一個禁慾的基督徒,同時也是一個虔誠的信仰者,因為將自己全身心交給了上帝,所以修道士覺得自己是高人一等的,而修道院的廣泛認同都證明了這一點。外來的皈依者想要進入修道院,修道院的小教徒口中,修道士是一個讓人敬仰的人,同時也是這個修道院的象徵。



然而外人口中的尊貴者,獨一無二的虔誠人實際上卻是一個被慾望所折磨的男性,他夢中的紅衣女子正常人都知道這代表着什麼,即使是年老的修道士告訴他,這是聖母,這是神跡,這種安慰性質的謊言似乎並沒有讓修道士有任何的解脫。禁慾的生活一方面是禁錮了自己的慾望,另一方面則是加重了這種慾望的反彈的力量。



修道士的禁慾來源於自己對於慾望的掌控,對於慾望的壓制,這種壓制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反噬,因為慾望本身沒有被消滅的可能,而修道士自己也不願意承認自己的慾望左右了自己的思想,這就形成了一種困局,一方面,修道士不願意自己的慾望成為自己行為的主導而禁錮慾望,另一方面,修道士卻無法徹底的根除自己的慾望。因為按照修道士對於慾望的了解,自己本身是可以戰勝慾望的,長久的禁錮本身就是一種決鬥,然而修道士明顯的低估了慾望的能力。



當外來者點燃了修道士內心的火焰之後,修道士終於一發不可收拾了,而這種長久的禁錮帶來的並不是持續的釋放,而是無法剋制的釋放,在這種外力的作用下,修道士迎來了屬於自己的縱慾時刻,而歡愉過後,便是塌天的黑暗,原來自己所營造的一切便都成為了泡影。



妄圖想要戰勝慾望的人,最終卻被慾望所戰勝,這個故事告訴給我們,認識敵人的可怕才是重要的,而一味的壓制自己,最後的結果就是反噬。當修道士意識到自己在修行上的失敗之後,這個瀕死的時刻才是真正的修成正果。即使是與魔鬼做了交易,修道士這個時刻才成為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虔誠的教徒,因為他接受了自己的失敗,接受了自己無法永久性戰勝自己的慾望。



因此,一味的禁錮本身並不能改變什麼,就如同我們正常人減肥一樣,持續一個禮拜或者兩個禮拜的節食,而後在周末大快朵頤,完了自己進行深深的自責,並讓這個痛苦不斷地循環下去,時間久了之後,就發現,原來減肥也沒有減去多少,自己內心的愧疚卻很多。這不是一種很好的態度與情緒。



我們不妨換一種角度去回答,日產生活中通過點點滴滴的過程來積累整個減肥的重任,可能這一頓不必節食,而是少吃一口,下一刻多走一步,這些同樣是一點一滴的累積,當這些累積慢慢的聚集起來之後,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成就不知不覺已經變得很大了,接受自己無法徹底的剋制慾望,學會和慾望共存,或許我們會收穫更多。



一味的跟自己慾望形成某種非黑即白你死我活的狀態,這並不是一種健康的心理,你這一刻的禁錮一定會轉化為下一刻的縱慾,而細水長流的方式來進行我們的慾望的調節,這才是一種最持久的做法。生活本來可以更精彩,而不是懷着某種偏執去看待,拒絕誘惑不代表沒有誘惑,如果不能認識到生活的真相,如果不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那麼總有一天就會反噬,反噬的結果一定會更加不如意。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