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點評《我的阿勒泰》:國劇中獨特的存在

來源:環球網

近日,備受關注的愛奇藝自製劇《我的阿勒泰》開播,播出第一天CVB數據就登頂,並以10.671%的收視份額遙遙領先,豆瓣開出了8.5分,大結局後漲至8.6分,成為今年國劇市場的收視和口碑爆款。《我的阿勒泰》改編自作家李娟的高人氣同名散文集,原著質地純粹,充滿了樸野清新的氣息。

據悉,《我的阿勒泰》首次挑戰了散文影視化改編,是劇集行業一次里程碑式的大膽實踐。該劇播出前曾入圍第七屆戛納電視劇節最佳長劇集競賽單元,在法國戛納和北京電影節進行過兩輪點映,受到媒體和觀眾諸多好評。5月7日正式播出後,《我的阿勒泰》陸續得到了大量業內專家、學者、影評人的關注。

中國廣播電視社會組織聯合會副會長李京盛表示,「《我的阿勒泰》給人一種久違的自然感,人物和故事,都從大自然中走來,環境和景物,也完全是純天然的原樣,彷彿嘗到了一口沒有任何添加劑的糧食,讓人咀嚼到了一種天然穀物的醇香。沒有精心搭建的造景、沒有靠燈光營造的氛圍,更沒有強情節、快節奏、多反轉的人造戲劇元素。大自然是人物的舞台,人與自然渾然一體。草原、河流、山巒、羊群、馬匹、與人的生存狀態,水乳交融地構成和還原了一種原生態關係。散文化的表達,也讓觀眾獲得了一種隨性而自由的觀賞心態。這種觀劇感,就像遇到了久別的朋友,有着些許的欣喜和意外。」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尹鴻指出,劇集越來越走向形態的多樣化、敘事的審美化,《我的阿勒泰》這樣的走「散文化」之路的電視劇也能做得如此精緻、澄凈、意味細膩,這可以看作創作者和生產傳播者審美自覺的一種體現。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教授戴清認為,這是一部別緻的迷你劇。劇中,人煙稀少的偏遠山村,生機勃勃的夏牧場,不時掛在天邊的美麗彩虹,牛、羊、駱駝悠然遊走,淳樸的哈薩克牧民……作品把自然質樸的阿勒泰的村莊帶到我們眼前。

山東師範大學副教授、劇評人卞芸璐分析道:「《我的阿勒泰》從李文秀的視角打開,是一篇在流動生活中顯影理想的成長記;從巴太的視角打開,是一段現代文明衝擊下的游牧民族心靈史;從母親張鳳俠的視角打開,是一幅女性生命力在蒼涼曠野中迸發火光的肖像圖;從牧民視角打開,是段濃縮無垠草場和綿長日頭的延時攝影。它對阿勒泰的生活沒有美化,它對游牧民族文化沒有獵奇,有的是對地闊天長的直觀,對生活日常的敬畏。」

國際知名影評人周黎明表示,原著描寫的年代遠沒有現在那麼富裕,甚至可以說相當艱苦,但你能從她們身上,看到人性最本質、最美好的一面,並被深深感動。欣賞這樣的作品,需要靜下心來,不被喧囂和紛擾所干擾;需要懂一點中國文化重意境的美學,不以情節劇的標準來套用更為高級的類型,細細品味那些情節之間的微妙。知名影評人、劇評人李星文稱,「小賣部姑娘」李文秀久居塵網中,復得返自然。巴太一家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就是用來打破的。這種天地遼闊中的相向而行,散淡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