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粵語口碑劇 這一次話劇九人聊聊「原則」問題

繼「民國知識分子五部曲」後,話劇九人開啟全新嘗試,將香港話劇團的粵語口碑作品以普通話版呈現——5月10日—19日,由香港話劇團授權、話劇九人出品製作的話劇《原則》普通話版,將在國家話劇院小劇場迎來首演。 

話劇《原則》粵語版由香港話劇團製作,於2017年在港首演,並在2020年進行全球直播演出,收穫好評無數。故事以「操場上打球要穿運動服」這一條新校規引發的論爭,立體地刻畫出中學師生關係的複雜樣態。此次普通話版,故事的視角切換至現代,但不變的是作品中對思辨精神的呈現。

與其說這是一部「當代戲」,不如說它更像是一則超越現實的「校園寓言」。不同於九人前幾部布景龐大、道具多而細的民國戲,《原則》普通話版的舞美設計十分簡潔,舞台上只有兩把椅子。全劇以校規為載體,通過學校中性格各異、理念各異的師生之口,表現出不同觀點下對於人性和世界的看法與思考。

新校長楊秩帶着「提高本校成績」的任務到來,卻因為「原則為先、人情靠後」的處事風格,在推行新校規時頻頻受阻。當然,講原則的楊校長,也並不是「原則」在劇中的唯一化身。「春風化雨」的副校長陳賢、「不平則鳴」的教導主任蔡霖,甚至校園中或衝動或懵懂的少年人,每一個人的原則都隨着故事的波折逐漸顯露。「治校」與「育人」這樣聽來宏觀的話題,具像化到了師生們每天都要面對的日常事件上,激昂的辯論中生髮出朝氣和銳氣、遲疑的對答里也隱藏着青春的困惑。

在普通話版的創作中,九人也注入了一些新的嘗試。比如,粵語版中「一進一退」的兩位學生角色(傅鳴真、梁嘉文),在普通話版中採取了由四位青年演員「男女同卡、輪換飾演」的方式。如導演朱虹璇所說,「人是豐富的,我不希望它拘束在單一的性別刻畫里」,同一角色、不同飾演者的設置,在呈現不同表演風格的同時,某種程度上豐富了人物的刻畫,也讓為觀眾呈現進退與張弛。

深度立體的人物刻畫,紮實有趣的思辨探討,貫穿始終。但尊重規則抑或是體諒人情?選擇穩妥抑或是保留可能?編劇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而是將思辨的空間留給了觀眾。思辨是為了破除成見,駛向更大的善意。從這個角度來說,《原則》的議題是永恆的,它像羽毛球一樣飛出了校園,以小見大地讓觀眾看見了人生價值觀的諸多思考。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