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香港電影大概是真的「沒有機會」了

文|令狐伯光

2023香港電影很慘淡,除了年初《毒舌律師》小爆了一下,年中到年底一直在撲,撲到幾乎像韓國電影一樣懷疑人生。尤其是年底《潛行》《爆裂點》《新秩序》三連撲(不算特別慘,但票房確實也不夠高)。

現在觀眾對於香港電影沒什麼興趣,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也是這些香港警匪片。一看模式就太老套了,這導致前段時間郭富城齙牙,黑色喜劇的《臨時劫案》挺受期待,結果電影上映後也不太行。

上映22天票房剛破2億,其實不能算特別失敗,但就像現在香港電影一樣。票房在兩三億之間,上不上下不下的,和巨星雲集的香港大片定位明顯不搭,某種程度它就是失敗的。

說回到《臨時劫案》這部電影本身,我個人10分給7分,描寫底層人生,有《兩桿大煙槍》那個味,演技都在線,但劇本只能支撐到前30分鐘,後段發力不夠,未有達到觀眾我的期望值,無法有那種回味,就是看就看了不會看第二遍。

這也是這兩年香港電影的問題,甚至熱鬧都有點熱鬧不起來了。

繼張家輝劉德華過後,郭富城這部新片也沒爆?

《臨時劫案》我覺得是近些年還行的港片吧,劇情上沒有硬傷,不像潛行這類港片,開頭敘事宏大,攤子鋪得很開,之後快結局的時候為了happy ending又強行降智,整出一些讓人無法理解的邏輯硬傷和蜜汁操作,變得虎頭蛇尾

這部電影整體的基調其實是一個悲劇,但是卻又處處透着詼諧和黑色幽默,人物塑造上沒有什麼違和感,所有的行為都符合人物自身的處境和性格。

在我看來,這電影本身是想講述人生荒誕至極沒有邏輯,人沒有辦法掌控未來發生什麼,生活平等逼瘋每一個人的悲劇內核。梅藍天的人生沒有藍天,充滿陰霾。摔跤都得到金牌了但是改變不了貧困,於是去摔角,然後黑幫出現欺負家人,自己報了仇,但是居然旱天雷把兒子劈死了,感覺無論如何掙扎都沖不出去。

他的兒子被雷劈死突然得就像祥林嫂的孩子被狼吃掉一樣,猝不及防。憤怒,但是又不知道能恨誰,於是梅藍天瘋了。後續劇情中發現,其實電影裏面幾乎沒有「正常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魔怔。

無論你是劫匪,黑幫,小市民,還是公職人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執念自己的病。這部電影里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的心酸,又有自己的偏執病態,劫匪黑幫對錢,對吃,對娛樂執念。主角對生活的茫然絕望,被動前行。警察對破大案當英雄着魔一樣的癲狂,就連被抓的女司機都對扣分重視得可以忽視生命危險。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病,生活有時候是荒誕到怪誕的,就像梅藍天不會預料到他的人生會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旱天雷開始扭曲,又同樣在以為會改變時又因為一個旱天雷戛然而止。命運的沉重壓迫荒誕得就像那個旱天雷,突然,爆裂,給你不合邏輯的致命一擊後又讓你連報仇都不知道找誰。

所以,儘管很多人覺得被雷劈死這個情節很不合邏輯很爛,我個人卻覺得就是這個不合邏輯才是「命運多舛,生死無常」的具象化體現。

可惜的就是電影沒講成一部大量觀眾認可的故事,客觀來說,瑕疵很明顯,比如劇情不夠流暢,梅藍天走上悍匪之路的其中一個誘因——兒子遭雷擊身亡,普通觀眾確實覺得莫名其妙和牽強。

如果放映的是未刪減版,那麼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顯然讓劇情跑得太快了,最佳方案為增加半小時的過渡和關鍵節點敘事,兩個小時的影片長度,以及更為順滑的銜接和角色刻畫,會讓觀感明顯提升。

總結就是,一個普通的廚師用上好食材做了一桌味道尚可飯菜。

說了衰落20年?這一次,香港電影是真的要「不行了」

這片子就是正常水平的片子,就是那種周末和朋友臨時決定看看,不會讓你失望的,還能笑一笑的那種正常片子,問題是這幾年很多香港電影連《臨時劫案》這種水平都達不到,所以顯得它還不錯。

香港電影衰落說了20年了,真的,否則2002年的《無間道》怎麼被譽為香港電影的救市之作。但是之前都不明顯,香港電影人也很高傲,這幾年是肉眼可見香港電影是真的要不行了。

核心還是市場,市場沒了。很多人把香港電影歸結於香港本土這個市場,實際上從70年代起。香港電影不單單在本土放映,在日本,在台灣,在韓國,在東南亞。都有強大的市場號召力。

由於市場大資金流入多,香港可以在東亞甚至全球篩選演員進來淘金。這也是在80年代的香港電影里我們能看到日本,韓國台灣,東南亞,歐洲等明星在香港電影出現。進入90年代後,侏羅紀來了,台灣八大片商壓價。台灣本土電影起來,東南亞電影小有起色,韓國電影,日本經濟泡沫。還有香港電影最標誌性的功夫片,最好的警匪片電影人都去了美國好萊塢。

不要繞開經濟談電影,70年代日本,80年代亞洲四小龍,90年代日本經濟泡沫。泰國金融危機。電影文化就是靠錢去堆,沒錢談什麼電影。香港進入70年代以後,是全球文化的二次加工地。將日本漫畫,日本電影,美國電影,歐洲電影進行二次加工本土化在輸出。

當然在香港電影最知名也是最引以為傲的是功夫片獨樹一幟的情況,恰恰是中國和香港合作將失去海外市場的香港從業者引入中國電影市場,90年代到2000年到現在有多少香港電影人在?

香港電影為什麼衰落?有人罵大陸,沒有這個道理

2000年到2010年這十年間,本來是香港電影一個很好的時機。當時國內影視市場開始逐漸放開,香港影視人才逐漸北上,靠着之前盜版時代帶來的名氣,在國內的各大影視作品裏擔任主角。

其實香港電影也有自救,衛斯理是香港唯一拿得出手的科幻IP,許冠傑時期衛斯理也是動作片+探險片結合(類似成龍的《飛鷹計劃》那些,只是加了些玄學內容),衛斯理真正一次高投資科幻化是王晶,劉德華主演那部《藍血人》,但是市場也不成功。

香港電影人是意識到好萊塢數字特效衝擊的,90年代末劉偉強在《風雲》成功過後,拍攝了《中華英雄》《決戰紫禁之巔》等特效片,還迎來了徐克最大規模的《蜀山傳》,也是當時亞洲特效片巔峰了。

但彼時香港市場小,東南亞和台灣市場幾乎淪落,內地市場還沒有徹底起來。而且剛起來觀眾接受的片子是《英雄》等古裝大片,《功夫》等動作片,就像香港市場接受的是《無間道》,銀河映像的黑幫片,警匪片一樣。

科幻,特效大片接連撲了,香港電影通過本土嘗試突破就徹底失敗,再下一次就是2010年後通過《畫皮》《狄仁傑》在內地市場重生的故事,但這批北上的人有些實在沒轉變思維,覺得內地比較落後,隨便應付就行。於是在這十年期間,拍了多少打着明星和大片旗號的爛片,簡直數不勝數。

也就一些比較認真負責的導演,會沉下心,融入內地的環境,逐漸同化。這些人如今也成為國內電影的主打導演,比如徐克,林超賢等人,他們拍的電影在內地票房都不錯。有些則覺得不適應,退回去香港,一直拍着自己習慣的作品。

2010年,內地的新一批影視人員漸漸摸索到適合內地觀眾的手法,也逐漸成為新的商業片導演和演員內地觀眾也逐漸不再迷信香港明星,而是更偏向內地演員。再經過10年,現在不僅香港電影,好萊塢電影也逐漸在內地市場不吃香,因為我們更想看貼近我們自己生活的作品。

這一次,香港電影是真的沒有機會了

最後,不是香港電影不行了,他們一直都那樣,以前我們差,崇拜他們,覺得他們的東西是我們嚮往追逐的,他們的穿着,生活,戀愛。多數作品主要是童年濾鏡的作用,其實很多小時候喜歡的影視劇現在回頭看都不太能看,除非你審美原地踏步咯。

其實以前的香港電影也未必好,很多都是不到一個月拍出來的,只是那時我們的要求低。

現在我們提升了,這就不太好糊弄了,但香港電影是很多網友羨慕的產業,韓國電影也一樣,香港電影行業也是這樣的,武打片風行全世界回報率格外突出,自然會牢牢抓住這一「先進」經驗什麼片都摻點,畢竟做商業電影誰都不想撲街。

內娛也就最近十幾年電影市場養起來,沒養起來前還不是苦哈哈地捧港男做男主角希望他們扛票房吸引吸引觀眾買票,現在年景好了養起來的龐然巨物夠各個類型分一杯羹。不管什麼類型做及格分就有保底票房,做出精品加上天時地利人和還有機會沖票房榜,這樣的底氣才讓各個導演制有機會做自己喜歡的類型片。

當內地導演拍出《戰狼2》時,其實香港導演還是有機會的,畢竟你看《智取威虎山》《紅海行動》某種程度上還更好,但當內地導演拍出《流浪地球》過後,香港電影就徹底沒機會了。

這一次,香港電影是真的要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