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衛視爭相追捧科目三!真不是一個好的苗頭

各大衛視爭相追捧科目三,真不是一個好的苗頭。


真是沒想到,科目三上了眾多地方衛視的舞台, 而且收視率還挺高,以前叫社會搖,現在叫科目三,雖然說在文化輸出方面的確是做的不錯,但在眾多面向全國觀眾的電視台上面,大家更願意看到開創的、有顛覆性的舞蹈,更希望看到我國在舞蹈藝術上的進步;而不是看國家隊去跳一個民間隨處可見的舞蹈、如果有點舞蹈基礎的人都能跳的話還需要國家隊幹什麼?

很多人本來對科目三隻是無感,但當被太多人追捧並無時不刻出現在你的視野里之後,就像一個不吃香菜的人被塞了滿滿一嘴香菜一樣,渾身難受。


我們對土味視頻的厭惡,不是因為視頻本身的土味,而是因為土味視頻的飽和式的轟炸和過度的被商業消費和炒作。

當然了,科目三能火,肯定還是有自己的原因的先說科目三那的有可取之處。

首先技術力比較高,觀賞性較好。社會搖的問題不在「搖」,而在「社會」。裏面紋身之類的社會元素確實會影響到青少年這個沒啥話說。

但社會搖太「俗」,現在的晚會太「雅」。觀眾希望雅俗共賞,但平台似乎發現自己確實太「雅」了,準備朝着「俗」相位猛衝,直接干破觀眾的心理防線。

這就好比,普通人平時喜歡吃澱粉腸,因為便宜還量大。但每次參加宴會,宴會上的都是些西餐這種看着高端但份量小還吃不慣的食物。食客想着不求大魚大肉,只求葷素都有還管飽,結果老闆直接端上來澱粉腸,你說這像話嗎?

如今的我哪會現狀:又貴又花里胡哨但是吃不飽吃不好,比如鵝肝烤火雞

群眾想要的:家常菜,好吃又不失情調,麻婆豆腐魚香肉絲紅燒牛肉,擺盤出來也好看。

最後,晚會做的革新:街頭澱粉腸,魔芋辣條

而且我更不希望春晚也上科目三,作為一個政治意義大於娛樂意義的節目,並沒有因為這些年互聯網飛速的發展做出實質性的改變,以至於從「造梗」到現在「濫用」。

如果為了收視率而強行引入,恐怕會引起更廣泛的厭惡。

所以我突然有點心疼港澳同胞、海外僑胞和全世界的華人華僑,每年只有一個全球性的節日能夠關注祖國,能不能給人家吃點好的?

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國,當全世界的目光都看過來的時候能不能拿點能出手的?文化出圈是好事,但如果在國外提起中國舞人家第一個想到科目三…想想就心酸。

如果春晚放上原始的高難度版本,然後配一個稍微像樣一點的音樂,我會很支持科目三出現在春晚,因為這種舞蹈能夠有力推動我國藝術界水平的提高和不同藝術種類之間的融合發展。

如果春晚對科目三進行了更高水準的改編,那麼我將雙手贊成這種對「梗文化」發展的正確引導。

但如果搬上舞台的只是讓幾個小鮮肉去扭一扭,還配着dy上那個俗不可耐又言之無物的動次打次版bgm,那這春晚也沒什麼存在的價值了。

從根本原因上來看,科目三現在之所以能這麼破圈而六年前卻被唾棄封殺的原因之一就是經濟。

18年的時候經濟還是欣欣向榮的景象,那時候的社會需要秩序也熱衷維護秩序,像「社會搖」上不來檯面的事物被封殺是很正常的,因為它被認為「有傷風化」。

而在經濟疲軟甚至下行的當下,有一種「禮崩樂壞」的感覺,在如今荒誕的社會中,人們對未來越來越迷茫不知要走向何方,他們只能用抽象的方式來彌補精神的空虛。

對此,您怎麼看呢?

歡迎評論區留言交流!


來源:泡哥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