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春晚看的人估計很少,收視率也許創新低,有3個現實的原因

大家好,我是炮炮,馬上過年了,以前過年,大家最期待的就是春晚,離過年還有一兩個月的時候,人們特別關注當年春晚的一些消息和動態,比如演員都有誰,主持人敲定了誰,有什麼節目過審了、被斃了之類的。但現在感覺大家都不關注了,無所謂了。我覺得,2024年春晚,收視率註定不會高,沒什麼人看,為什麼呢?大家聽我分析三個原因。

原因一、除夕不放假

10月25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2024年節假日安排通知,春節將在2月10日至17日放假調休,也就是初一到初八放假,但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那天並不放假,只是鼓勵各單位結合帶薪休假制度安排職工在除夕休假。此消息一出,引起社會一片嘩然。為什麼除夕這個最重要的日子不放假,民間所謂辭舊迎新,辭的就是除夕,這是每年過年的意義所在。

我們已經習慣了除夕夜一家團聚,圍坐在電視機前,一起吃着餃子,一邊聊着天觀看春節聯歡晚會,不管春晚好不好看,但老百姓還是會看的,因為已經形成了一種集體習慣,所以現在想起來那個畫面,都是格外的溫馨。

所以說,除夕夜在每一位他鄉奮鬥的遊子們身上都有不同尋常的意義,多少人不遺餘力、費盡心思的搶到車票也要趕在除夕夜回到家中,也是為了這難得的一家團聚時刻吧。

但現在除夕不放假期,春晚的收視率必然會斷崖式下跌,因為能趕回家的,那個時候正在飛機和火車上,看不了電視;不能回家的,自己孤單單一個人,就更不看春晚了,因為沒有那種氛圍了,看了心裏反而難受。

原因二、不接地氣

2024年春晚主題發佈了,八個字:龍行龘龘,欣欣家國,號稱全球華人共享一台精彩紛呈、情真意切、熱氣騰騰的文化盛宴。但這八個字里有兩個字我們根本不認識,我還以為自己沒文化,問了一下身邊朋友,他們都不認識,經過一番查閱,原來「龘」這個字讀作「(da)」,意思是形容龍騰飛的樣子。畢竟明年是龍年,所以有龍的元素很正常。但是,這個主題是認真的嗎?春晚,本來是給全國14以觀眾看得一台晚會,非要搞一個大家都不認識的字嗎?春晚本該是普天同慶的日子,是給老百姓看的,為什麼就不能是一個簡單易懂的主題呢?為什麼主題不能弄一個通俗易懂的語句。就非要在這個舞台上顯示一下很有文化的樣子嗎?但確實不接地氣。這樣自然就會將很多普通人拒之門外了。

原因三、節目不好看

比如,以前的春晚,都是諸神之戰,現在呢,是群魔亂舞,以前的經典太多,現在的春晚,沒有幾個被稱之為經典的!比如以前的唱歌節目,基本都是獨唱,歌唱家的聲音都很有辨識度,音樂也好聽,但現在基本都是大拼盤,一首歌恨不得10個人一起唱,而且很多都不是歌手,非得把一些流量明星和影視演員塞進來,整首歌一點味道都沒有,就是感覺熱鬧。還有舞台,以前舞台設計小而美,特別聚氣,真的是一種聯歡的感覺,現在的舞台氣勢恢宏,聲光電等各種特效,但感覺沒有人情味,沒有靈魂。語言類節目也是如此,以前有一種群英薈萃的感覺,演員一上台就覺得很專業,我就要等着笑了;原來的小品演員都是神仙打架啊,陳佩斯、朱時茂、趙麗蓉、鞏漢林、趙本山、范偉、高秀敏、宋丹丹,還有黃宏、馮鞏、蔡明、郭達、潘長江……各顯神通,百花齊放。現在真是一言難盡。

老百姓辛苦一年了,對小品的需求是,讓我樂;但現在春晚的小品功能是,讓人懂事。現實是,沒有人不懂事啊。小品就是用來逗樂的,不要加太多道理進去。除夕夜,我們真的需要些娛樂。

以前除夕夜的春晚一過,第二天我和小夥伴們聚一起,都能說很多梗,比如「拐了、拐了,「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這酒怎麼樣,聽我給你吹。」現在根本留不下什麼經典

綜上所述,就是我認為今年春晚收視率不會很高,肯定沒啥人看的三個原因,你們認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