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文丨編輯 世鑫的筆記
前言
《I dreamed a dream》是一首感人肺腑,可以催人淚下的歌曲,屬於小字組a到小字二組c 音域範圍,演唱者需要有寬廣的音域以及強大的爆發力。
這首歌的曲式結構並不複雜,但是要表達的情感卻層次分明,因此需要深入理解歌詞內容和戲劇人物的情感表達,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演唱。
這首曲目由一開始的婉轉的旋律到後面進行轉調之後變為芳汀內心深處的掙扎與吶喊,在旋律發展的過程中,戲劇慢慢推向高潮,人物的處境也漸漸明了,在如此層次分明的旋律線條中,逐漸凸顯出芳汀悲慘人生的情節。
接下來,世鑫將從曲式結構、演唱風格等方面,來分析劇中角色背後所蘊含的意義。
《I dreamed a dream》曲式結構分析
《I dreamed a dream》這首歌在曲式結構上採用了單三部曲式結構,這種簡單的曲式結構在如此錯綜複雜的戲劇音樂中卻發揮了重要作用,重複和對稱是這首歌曲結構上的一大特點,通過這種反覆將情緒逐漸推向高潮。
歌曲一開始是一段宣敘調式的獨白,該段音樂都是在相同音高上的反覆,進入歌曲部分後,開始是三小節簡短的引子,切分型的節奏形態使該曲的悲傷情緒緩緩展開,給音樂的發展做了鋪墊。
低音部分級進下行的線條,使低音與旋律聲部更具邏輯性,音響效果從協和到緊張然後反覆的狀態推動了音樂的發展,以回憶、思考的姿態為下一段的引入做了鋪墊。
第一樂段(A樂段)共包含八個樂句,後四個樂句是對前四個樂句變化重複,這一部分兩小節組成一個樂句,句式工整。
第一樂句(a1樂句)是主題材料的初次呈示,這一主題包含了四個鮮明的特點:一、弱起節奏,弱起節奏是貫穿全曲的最大特點之一,縱觀全曲,每一個樂句都迴避了第一拍的強拍強位,從弱位緩緩進入,這一創作手法使芳汀對悲慘人生的情感表達更加有力度,更加深刻。
二、附點節奏,附點的運用造成弱拍或者弱位上的短音出現,這些短音的不穩定性促使音樂緊接着向下一強拍發展,這一運用對音樂的發展更具推動力,從而使情感的表達更有分量。
三、同音反覆,每一樂句的開始都使用多個同音進行反覆,使情感表達更加順暢,情感流露更加自然,在同音反覆之後,旋律又級進上行發展,避免了過多的同音反覆產生的旋律單調感。
四、疑問型和對話型旋律形態,樂句的結尾音的音高交替出現一高一低的狀態,使得旋律造成一種「懸而未結」「自言自語」的狀態,表達了對現實生活的疑惑不解和無所依靠的情緒。
主題呈示過後的第二樂句(a2樂句),這一樂句是對主題樂句的發展,運用了並行句法,起到了重複和鞏固動機的作用,而後進行的樂句運用了模進的作曲手法對主題進一步展開,在伴奏織體上,切分節奏與級進下行的低音線條始終保持,調性也一直保持在降E大調上。
第二樂段(B 樂段)是一個非方整型的樂段,這一樂段包含四個樂句,弱起和附點節奏依然是本段的特色,第一樂句同樣是該樂段形成的基礎,重複和模進仍然是旋律發展的基本手段,該段第四樂句以開放結構結束。
再現樂段(A'樂段)是第一樂段的變化再現,這一樂段對主題樂段重複、變化了三次,第一次是前四個樂句對主題樂段的完全再現,第二次和第三次再現在調性上發生了變化。
主題旋律在 F 大調上展開,節奏也發生了細微變化,三連音的加入進一步強調了芳汀夢想破滅後的感受。在對主題樂段最後一次變化重複過程中,第二樂句節奏收緊,獲得了音樂的動力與緊張度,為最後樂句從容完整地結束做好了鋪墊。
此處樂句變得不再工整,這種創作方式為情感表達助力整首歌曲簡單的主題旋律加上轉調、變化重複還有模進的手法,凸顯了音樂敘事的連貫性,詳細分析這首歌曲是為了找到人物情感表達的準確方式,更進一步了解簡單的曲式結構在戲劇音樂中的變化與發展。
《I dreamed a dream》演唱風格把握
這首曲目表達了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女性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黑暗社會的控訴,演唱者在演唱歌曲時,要把握好音色和力度,運用講述一段故事的方法,通過寬廣的音域和強大的爆發力來呈現歌曲的主題思想,塑造恰當的音樂形象。
這首曲目主要通過「往昔的夢」,「在痛苦的現實中掙扎」,「無法實現的夢想」三部分將主人公從擁有夢想到夢想突然破滅的過程一步步推向高潮,歌曲開始時是一段獨白,演唱該段時要運用宣敘調的處理方式「說著唱,唱着說」,避免過於程式化的歌唱狀態。
雖然該段音樂是在同一個音高上進行反覆,但是在「說唱」的過程中,尤其要注意語氣的把握,在演唱不同小節時適當調整語氣力度,如果嚴格按照旋律音高來唱的話會顯得過於呆板,就無法將歌詞表達的意境和音樂的戲劇性表達出來。
因此演唱這一段時要注意英語唱詞的音律美,嚴格遵循「說唱」的原則,避免獨白過於程式化,這段宣敘似的獨白為後面歌曲的展開做好了情緒基調的鋪墊,全曲雖然擁有高潮起伏變化,但是都在「說著唱,唱着說」的過程中進行。
芳汀一生的坎坷經歷在這種方式下被緩緩道出,過程雖有痛苦和掙扎,選擇用一種很隱晦的方式來闡述,這種演唱方式更加深入人心。
宣敘過後正式進入歌唱的第一部分「往昔的夢」,這一樂段曲調平穩,旋律的起伏性較小,主要講述了芳汀曾經對愛情和生活美好的憧憬,該樂段是最柔和安靜的部分,因此在演唱該樂段時,要控制好力度,音色也較為輕柔明朗,表現芳汀內心對美好愛情的期待與嚮往。
演唱時尤其要注意「dreamed」這個單詞,作為該曲的主題,「dreamed」應作為邏輯重音稍加強調,將對美好愛情的嚮往體現出來。「I dreamed that love would never die,I dreamedthat god would be forgiving.」這句歌詞唱出了曾經對愛情對上帝的期待和信任。
芳汀是作為一名被殘酷生活洗禮過的母親,所以再次唱出這種回憶中的美好部分,應該用一種非常隱晦的情緒基調,內心雖然痛苦,卻也不能聲嘶力竭。
劇中的第二段是「在痛苦的現實中掙扎」,該段在情感上與第一段形成明顯的對比,「暗夜中的猛虎,如雷鳴般的吼聲撕碎了所有的夢想和希望。」
這是對生活的一種暗喻,但是這樣殘酷的事情就發生在芳汀身上,因此演唱該段時要加強語氣,隨着芳汀夢想的破滅,歌唱力度也要逐漸加大,將歌詞中殘酷無情的現實表現出。
該段旋律的起伏變大,徘徊在中低音區,因此在演唱時,要調整真假聲的混合比例,避免將唱詞的連貫性打斷,歌詞中「tigers」「tear」「shame」這種單詞在咬字時要加大力度,以一種痛恨卻又無能為力的語氣來表達情感,貼合人物內心,加強戲劇感染力。
隨後是芳汀對曾經所愛之人的回憶,「He slept a summer by my side,he filled my days with endless wonder.He tookmy childhood in his stride,but he was gone when autumn came. 」
該部分旋律與該曲第一段旋律相同,但是在情感上應與第一段做出鮮明的對比,用更加沉重的音調來表現芳汀被人欺騙並拋棄時的無助與悲痛,在演唱「gone」這個單詞時,語氣和力度都要加強來凸顯悲傷的情緒。
這一段的情緒相比較第一段要沉重許多,相同的旋律不同的情緒更加需要演唱者深入人物內心,仔細區別這些情感,回憶中的美好與殘酷是兩個對立面,所以在面對這兩種回憶,演唱者更需要把握不同的情感基調,過分用力或者力度不夠都不能實現歌曲情感的準確表達。
第三部分是全曲的高潮:「無法實現的夢想」,芳汀在此時內心開始不斷掙扎,既對欺騙自己的人懷恨在心,又希望他能回到自己身邊,但她深知這都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在這種巨大的矛盾中,歌曲達到高潮。
同時這部分音樂是對主題音樂的變化發展,在音樂發展和情緒變化上都達到了一個頂點,調性也轉入了更高的音區,演唱時的音色需更加明亮,力度和速度也逐漸加強加快,音樂的流動性也越來越強,需要強大的氣息來支撐完成這部分的演唱。
歌曲最後一句所表達的內容是芳汀對於生活的徹底絕望,該句需要改變前面的力度和語氣,迅速回歸平靜來演唱,用一種較為柔和暗淡的聲音結束全曲,表達無能為力的思想。
該句作為全曲的結尾句,演唱時情感的把握尤為重要,歌曲進行過程中的情感起伏與結尾句的安靜形成對比,意在表達人物內心的掙扎與痛苦最後都歸於無可奈何的平靜,所以在演唱結尾句時需要用很短的時間捕捉到準確的情感表達方式,提高歌曲的完整性。
芳汀的這首經典唱段,對演唱者的要求極高,表演者在塑造該角色時,應透徹了解角色的人物特徵,在此基礎上進行演唱,使演唱更加符合人物形象。
結束語
1996年錄製的《悲慘世界十周年演唱會》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帶給人心靈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靜,該劇中主要的唱段多達五十首,甚至短短几小節的旋律都為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短短的三小時將那個時代的人和物訴盡,雖然全劇建立在悲傷的基調上,但是在悲傷之餘,處處夾雜着人們對愛的無私以及對命運的抗爭,這些複雜的情緒推動了整部劇的戲劇發展。
對那個時代的女性代表人物芳汀進行分析整理,發現那個時代里社會底層女性獨有的魅力,芳汀在臨終時外表的醜陋不堪依然阻擋不了內心的純凈美好,現如今在欣賞這部作品的時候,要以不同的角度來關注作者賦予這個角色背後多重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