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處世方式,是既藐視社會又過着與社會相適應的生活。"
"羅生門"原為日語,位於京都中央大道的朱雀路南端,原址在東寺的西側。後用來借指人世與地獄分界之門,事實與假象之別。
通常指:事件當事人各執一詞,分別按照對自己有利的方式進行表述證明或編織謊言,最終使得事實真相撲朔迷離,難以水落石出,稱為羅生門事件。
由此官方解釋可以得知,黑澤明導演的《羅生門》並非芥川龍之介的《羅生門》,而是借羅生門之隱意,改編講述同為芥川龍之介的著作《竹林中》。
所以其一:此《羅生門》非彼《羅生門》。
其二,這部在影史中擁有極高地位的黑白電影,在黑澤明的指導下明確無誤的傳達了人性中的黑與白,給予人們無限的思考想像空間,這毋庸置疑。
然而如今網絡上的部分討論者們卻依舊針對劇情中的真相喋喋不休、針鋒相對。在筆者看來這實屬無聊之舉。這些一部分討論者們大概是誤解了黑澤明導演及芥川龍之介作者的本意,從而陷入了將其當作一場推理遊戲的誤區。
當我們細細通讀原作,結合影片,身處羅生門之下,竹林中的真相這才一一大白。
電影《羅生門》的故事十分簡單:一起殺人案。
一日,一名武士牽着坐在白馬上的妻子行走于山間,與同為過路行僧擦肩而過,同時也路過了正躺在樹下歇息的強盜多囊丸。微風吹起白馬上女人的面紗,多囊丸被女子的美貌所吸引遂起歹念,騙綁了武士,強暴了女子。
不久後,路過現場的樵夫發現了武士的屍體於是慌忙報官。
武士怎麼死的?這成了情節上最大的懸念,然而在影片中,相較於每個人所陳述的謊言所製造的懸念,這個真實的懸念簡直是相形見絀,差不多可以完全忽略了。
究其原因不過一句話便足以概括:意圖到語言是一層折損,說出到聽見又是一層折損。
首先是大盜多囊丸的供詞;在人證、物證都相對可疑的情況下,多囊丸本完全可以矇混過關、洗脫罪名,但他卻乾脆利落地承認自己的一切罪行,可想而知,在多囊丸說出這番話後,迎接他的必然是死亡的結局。
之後是女子的供詞:她本可以順水推舟,將所有的罪名都推向多囊丸,從而讓自己的不幸經歷獲取眾人的憐憫與同情。
但她卻陳述自己在遭到多襄丸凌辱後,因為丈夫對自己的輕蔑與憎恨,於是決定以死來表明自己的心意。
但丈夫仍舊無動於衷,於是她心灰意冷刺死了丈夫便昏死過去。之後幾度尋死未遂,這才來到衙門。
最後是一幕較為魔幻的場面,武士亡靈借女巫之口所作的供詞:他沒有將自己的死及自己妻子被凌辱的罪名推於多囊丸,而是怪罪妻子的水性楊花與朝三暮四。
原文中是這樣描述:"聽強盜這樣一說,我妻子抬起她那張神迷意盪的面孔!我從來沒見過妻有這樣的美麗。"妻子背叛了他,妻子的行為使他痛不欲生,於是他拿起小刀刺進胸膛尋求一死。
了解三人截然不同的供詞可以發現,每個人似乎都在將對自己不利的一面陳述給公堂,多囊丸和女子分別是將武士的死怪於自己,武士則更加坦然,直言自己妻子的不忠,這對一個日本男人來說更應當是奇恥大辱。
所以…他們每個人說的都是實話嗎?他們又為何要將對自己的缺點暴露無疑?那一天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呢?
說到這裡就不得不窮源溯流,了解劇本原作者芥川龍之介創作的真實目的。在這篇文章中,芥川是敘述他的思想,而非是要講一個推理故事;所以最終的真相就是芥川想要敘述的那個思想——懷疑主義與利己主義。
芥川曾毫不避諱地在文刊中表示自己是一個徹徹底底的懷疑主義者,即使是在抱有無限敬畏之心與感性衝動的詩歌面前,也希望儘力做一個始終可以保持懷疑的人。
至此,我們終於了解到《竹林中》的真實內容:就是將人性中的所思所想不加修飾的展示與放大,包括最自私最利己最黑暗的一面。
多囊丸為何乾脆利落地坦然面對死亡,就是因為在他的心裏有一場無聲的博弈,因為與死亡相比,他的思想里有更加值得他去維護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他的名聲。
多囊丸的供詞中處處體現着他的光明磊落的男子漢行為:他為武士鬆綁,並讓武士拿起刀與他決一死戰,因為他不殺手無寸鐵之人;他面對女子手拿匕首的窮追
猛打,卻只是赤手空拳的躲閃,因為他不用武器來對付女人;當他與武士勢均力敵,激戰二十三回合後,並沒有為自己的性命擔憂,而是對武士表示十分敬佩,因為他想要塑造一個棋逢對手會感到滿足和快樂的大無畏形象;甚至對捕快陳述自己從馬上摔下的事實都異常激烈地反駁,解釋道自己是肚子疼得難受這才跌落馬下。
而讓人們相信他所說的一切的代價是什麼呢?就是他自己的性命。這就是人性。我們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我騙你我有錢賺嗎?"所以如何讓他人相信自己所說的話?只要讓那個人相信自己說出這番話並不會得到任何的好處,甚至還會因此損失到自己在外界看起來異常重要的利益即可。而這句話的被信任程度正是與此處自棄的利益大小成正比。
但請一定注意,此處的利益是"在外界他人看起來異常重要",於自己來說,一定會存在一個更大的利益。對多囊丸來說,在無法逃避死亡的情況下,他便選擇豪氣赴死,保留大盜光明磊落、敢作敢當的形象。
女子和武士也是同一個道理,一個承認了自己殺夫的大逆之舉,挽回了自己作為一個女人的自尊;一個承受着被妻子背叛的令世人恥笑的事實,隱藏了自己作為男人的無能。
影片即將結束,全片最具"羅生門"的一刻也即將來臨。在樵夫的親眼所見下,無囊丸和武士都不過是最懦弱的膽小鬼,他們二人在女子的譏諷下像演小品般的進行滑稽決鬥,最後以武士的"惜敗"告終。
我們總說,比起事件的直接相關者,非利益相關者的敘述則會更加可信。但矛盾也就此出現,又有誰能夠保證樵夫就不是作為事件當中的既得利益者從而隱瞞了真相呢?而當樵夫最後願意收養被父母拋棄的嬰兒又代表着什麼呢?是救贖,還是更大的陰謀?
這,就是黑澤明導演創新於原著,留給我們每個人心中一個更大的羅生門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