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感恩節,一個拄着拐杖的老人,第一次見到6歲女孩黛茜,難以忘記她湛藍的眼眸。
這是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中,12歲男主第一次見到女主角黛茜時的場景。
這部2008年上映的電影,時隔12年後,仍然讓人念念不忘。
豆瓣評分8.9分,74.5萬人打分,顯示「好於98%愛情片」「好於98%奇幻片」。即便在年輕人聚集的B站上,這部電影的評分也高達9.8。
《本傑明·巴頓奇事》也是一部載入電影史的作品。甫一上映,斬獲2009年第81屆奧斯卡金像獎的最佳藝術指導、最佳視覺效果、最佳化妝3項大獎,獲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導演等10項提名。
「百度百科」用「愛情奇幻電影」來定義《本傑明·巴頓奇事》。但它絕不僅僅是為了講好一個愛情故事。
01
披着「愛情」的外衣
除了《本傑明·巴頓奇事》之外,這部電影也譯作《返老還童》《奇幻逆旅》。無論怎樣翻譯,片名都離不開2個字——奇、逆(返)。
奇,指的是男主角本傑明·巴頓——他生來是個怪胎。
雙眼因為白內障幾乎失明,很可能失聰,有嚴重的關節炎,肌膚失去彈性,手腳僵硬,全身的機能衰退——這些都不是嬰兒的病症,而是快進棺材的80歲老人。
他才剛出生,身體就老化了。神奇的是,隨着逐漸長大,他變得越來越年輕——不再坐輪椅,不用拄拐杖,開始長個子,頭髮變多、變黑……
本傑明身上的「奇」,源於他的「逆生長」,也就是「時光倒流」。如果只能用一個字概括這部電影,那麼只能是「逆」。
「時間」是這部電影的敘述邏輯。
電影里那座永恆倒轉的金色大鐘,作為意象反覆出現。
電影截圖 | 來源:B站
如果說「時間」是電影的核心邏輯,那麼「反戰」是底層基調。
電影開頭,發生在醫院。老太太黛茜行將就木,女兒卡羅琳和母親道別。彷彿走馬燈一般,老太太講述起家鄉發生的一件怪事。
1918年,家鄉的小鎮蓋起了一座火車站。他們請來了南方最好的的鐘錶匠蓋圖,做一座華麗的大時鐘。
蓋圖先天失明,娶了一個克里奧爾女人,兩人有一個兒子,兒子長大後參軍。一天早上,他們收到了一封弔唁信,兒子戰死。遺體運回後,他們將兒子埋葬在家族墓園。
幾個月後,大時鐘完成了,火車站啟用的早晨令人難忘。當天,人山人海,老羅斯福總統都去了。人們發現,時鐘是倒着走的。
在質疑聲中,蓋圖回答:我是故意這麼做的。或許時光倒流,戰死的兒子們就能返回故鄉,種田、工作、生小孩,過着長壽、美滿的生活。也許我的兒子也能活着回來。
蓋圖從此消失不見,有人說他悲痛過度而死,有人說他划船出海。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契子,雖然只有不到3分鐘。
這個鐘錶匠痛失愛子的故事,是一切失控的開始——可以看做本傑明的人生「時間逆流」的原因。
事實上,本傑明的一生與戰爭,或者說與時代的軌跡相連。
02
歷史的見證人
1918年,本傑明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那一晚降生。
他的父親托馬斯·巴頓參戰,欣喜歸家之後卻發現,妻子難產而亡,而兒子卻是一個「怪胎」。無法接受現實的父親,認為是兒子帶來厄運,將他丟棄在養老院門口。
18年後,本傑明離開了養老院,成為一名船員。在一個寒冷的冬季,拖船(tugboat)停在俄羅斯港口摩爾曼斯克。本傑明在這裡工作,住在一間名叫「冬宮」小旅館。
他遇見了初戀情人伊麗莎白——她的丈夫是英國駐摩爾曼斯克貿易代表團首席部長沃爾特,他同時還是間諜。
沃爾特每晚都會外出,直至黎明前夕返回酒店。正因如此,本傑明和伊麗莎白在晚上見面,日出前分開,不能說「我愛你」——這些是規則。
一天晚上,伊麗莎白沒有出現在旅館大廳,不告而別。第二天早上,1941年12月7日清晨,本傑明得到消息——日本偷襲珍珠港。拖船受美國海軍徵召,負責維修和撈救工作。
至此,本傑明第一段戀情告終,並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用船長邁克的話來說,就是:「上了船,就是美國海軍了。」
一艘載滿1300人的運輸艦被魚雷炸成兩半,等他們趕到現場,卻被敵方的潛水艇發現。拖船撞毀了潛水艇,船長戰死,共1328人喪生。那時,本傑明感受到了戰爭的殘忍。
1945年5月,本傑明回到了家鄉。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東西兩線夾攻下敗降,歐洲戰場結束。
幾個月後,本傑明與父親相認,不久後父親去世。這時本傑明決定去紐約找黛茜。黛茜在舞團工作,事業正在上升期,身邊有同為舞者的男友。這場突如其來的到訪,導致了兩人爭吵。
1946年3月5日,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在美國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冷戰序幕。
1962年春天,本傑明43歲,黛茜37歲,她回到了家鄉。他們乘帆船沿佛羅里達群島,駛入墨西哥沿岸地區。在這裡,他們看到火箭升空。
電影截圖 | 來源:B站
1962年2月20日,美國宇航員約翰•格倫乘「友誼7號」繞地球3周,人類首次進入太空軌道。
1968年,兩人的女兒降生,取名卡羅琳。孩子出生前,本傑明始終惴惴不安,擔心孩子像自己一樣——也是一個「怪胎」。本傑明在擔憂中,迎接新生命。
1968年這一年,世界局勢同樣風雲詭譎。美國非虛構作家馬克·科蘭斯基專門寫了一本書《1968:撞擊世界之年》。
圖書摘要上,有這樣一段話:
1968,改變世界的一年。
1968,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淖,數萬人喪生。
1968,世界多地的學生們走出校園,在街頭遊行。
1968,「上帝也許撤除了對美國的保佑」,羅伯特·肯尼迪和馬丁·路德·金遇害。
1968,比夫拉大饑荒,100萬平民死於飢餓。
1968,先鋒戲劇與現代女權運動蓬勃興起。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理想主義破滅。
1968,墨西哥發生了大屠殺。「阿波羅8號」繞月飛行。
1968,這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壞的一年。有着無限的可能性,讓人激動,令人難忘。
這部里程碑式的傑作,全景式地記錄了這一年發生的重大事件。世界的變化,年輕人的選擇,由此構築了當今世界的面貌。
1968年令人激動人心的地方在於,全世界難以計數的人們都拒絕對世上諸多不平之事保持沉默。如果別無選擇,他們會走上街頭,吶喊示威,這給世界帶來了一絲難得的希望,即哪裡有不公,哪裡就回有人揭露它,並試圖改變它。
——馬克·科蘭斯基
1969年,女兒一歲,還沒到認識人的年紀。本傑明意識到,愈發年輕的自己無法成為一個好父親,不能給女兒一個正常的家庭。他變賣了別墅、紐扣廠、帆船,把財產留給黛茜,自己騎着摩托車,離開妻女。
1969年,世界仍處在混亂之中。3月15日,珍寶島發生武裝衝突。9月1日,卡扎菲發動「九月革命」,推翻伊德里斯王朝。9月11日,日本恐怖組織「赤軍」成立。
1981年,女兒13歲,本傑明回來一次,看了長大的女兒和日漸衰老的黛茜,再度離去。
在生命的最後十幾年,本傑明回到了少年時期,臉上長了青春痘。本傑明不記得自己是誰,來自哪裡,被兒童福利局送回養老院。黛茜看到本傑明彈鋼琴,可本傑明已經不認識黛茜。這時大概是1990年左右。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期也是一個重要的時間點。1991年蘇聯解體,標誌着冷戰結束。
大概是2000年,本傑明成了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黛茜抓着他的小手,兩人在林蔭下散步。
電影截圖 | 來源:B站
以此同時,世界進入21世紀,新世紀也如同一個蹣跚學步的嬰兒。
2002年,火車站取下了大鐘,換上了新的電子鐘。
電影截圖 | 來源:B站
2003年春天,本傑明以嬰兒的姿態,在黛茜的懷裡離世。
電影截圖 | 來源:B站
雖然局部地區仍然緊張,但總體而言,和平與發展已成為歷史進程的主旋律。
帶有一戰烙印的大鐘被取下,換上了電子鐘——象徵著世界進入了新時代。
「嬰兒」這一意象,則象徵著希望。
03
另一個本傑明
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改編自菲茨傑拉德的同名小說。
3年後,這位作家寫出了一部讓真正他蜚聲文壇的作品《了不起的蓋茨比》。
小說集《本傑明•巴頓奇事:菲茨傑拉德中短篇小說選》(立信會計出版社)收錄了6個故事,第一篇就是《本傑明·巴頓奇事》。
雖然是同名,但電影和小說完全是2個故事。
小說背景發生在南北戰爭時期,本傑明在醫院出生,剛一出生就會說話,祈求父親帶他離開醫院,因為「這裡簡直太吵,這可無法讓我睡好覺」。
父親沒有扔掉本傑明。
他去商場買了一件16歲少年穿的舞會裝,幫他穿上衣服後,帶他回家。
嬰兒時期的本傑明,會偷偷抽父親的雪茄,溜到樓下書房看《大英百科全書》,總之言行,舉止都像一個老人。
5歲,本傑明上幼兒園,18歲通過了耶魯大學入學考試,20歲在父親的五金批發公司里上班。
原著里有這樣一段話:
在這20年里,巴頓先生同自己的兒子越來越親密了,也很願意與他一起同行,現在外人看來,50歲的自己和那個不再染髮的兒子如同一對兄弟般。
1880年8月,20歲的本傑明在舞會上第一次見到了將軍的女兒希爾嘉·蒙克瑞福。
6個月後,兩人訂婚。
結婚後,妻子產下了一個兒子。
本傑明開始經營公司,15年間家族財富增長了15倍。本傑明贊助岳父出版了12卷的《南北戰爭史》。
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發生戰爭,對衰老妻子愈發不滿的本傑明參戰,被授予上尉。退伍後,看起來年近20歲左右的本傑明,進入哈佛,完成了學業。
1920年,本傑明的第一個孫子出生。5年後,祖父本傑明和外孫一起上幼兒園。
「這時的本傑明非常喜歡繪製圖畫,製作鏈子,在他眼裡,這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遊戲。」
幾年後,本傑明以嬰兒的姿態去世。
據說,菲茨傑拉德的靈感來自於馬克·吐溫的一句話。
馬克·吐溫曾經說過:「如果我們能在80歲的時候出生,然後慢慢走向18歲,那生活將會幸福無比。」
Life would be infinitely happier if we could only be born at the age of eighty and gradually approach eighteen.
兩個版本保留了本傑明「逆生長」的設定,同樣以戰爭為背景。
這與作家自己的經歷有關。
菲茨傑拉德出生於1896年,父親是傢具商。1908年,由於生意失敗,生活日漸拮据。
1917年,菲茨傑拉德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1919年退伍,退伍後當抄寫員,同時業餘進行創作。
無論是《本傑明·巴頓奇事》,還是《了不起的蓋茨比》,作品中都帶有戰爭的印記。
電影中的本傑明被遺棄,與黛茜的戀情曲折,生下女兒後再度離開。而小說中的本傑明沒有被遺棄,結婚、生子一氣呵成。
電影中的本傑明,一生摯愛黛茜,哪怕皺紋爬上她的額頭。小說中的本傑明,對年老色衰的妻子心生厭倦,覺得妻子實在配不上容光煥發的自己,決心參戰。
電影中的本傑明,在黛茜的懷中去世。小說中本傑明,妻子仇視,兒子視其為累贅,全權由保姆照料。
這就是另一個本傑明。
4
蜂鳥和時鐘
電影中,「蜂鳥」也是一個重要的意象。
「蜂鳥」第一次出現在俄羅斯,船長邁克向當地人講述航海故事。
蜂鳥不是普通的鳥,它的心率是每分鐘1200下,翅膀每秒鐘振動80下。要是翅膀停止振動,10秒後就會死掉。
這段關於「蜂鳥」的表述,也成為經典台詞。
「蜂鳥」第二次出現,是在船長戰死後。
本傑明將一個救生圈扔到海面——雖然是一個無意識般的舉動,但暴露了他的內心——他希望救一個人,喪生的船長。
救生圈砸起水花,這時,海面突然出現了一隻蜂鳥——它本不應出現在這裡。
電影截圖 | 來源:B站
可以理解為,船長化為了蜂鳥,生命以另一種姿態延續。
這個處理是浪漫的。
當蜂鳥出現,戰爭的殘忍與冷酷,生離死別的傷痛,得到安撫。
類似的處理,我國的文學作品裏也出現過,最經典的當屬梁祝化蝶。生雖無法廝守,死後仍可相伴——符合我國古典愛情劇的經典模式,滿足人們對「大團圓結局」的心理預期。
事實上,蜂鳥和人互相映照。每一個用力生活的人,就像蜂鳥一樣,拚命地煽動翅膀,只為活下去。
電影的最後,女兒走出病房。大雨拍打着窗戶,一隻蜂鳥在窗外撲扇翅膀。黛茜說了一句「晚安,本傑明」,閉上了眼睛。
這一幕出現的「蜂鳥」,可以理解為,本傑明來迎接黛茜;也可以理解為,黛茜也將化為蜂鳥。
有一種說法是,蜂鳥沒有腳,一生都在飛行。
實際上,蜂鳥有雙足。但雙足只能支撐身體,不能行走,的確一生都在飛行。
這讓人聯想起王家電影《阿甘正傳》中的「無腳鳥」。
傳說有一種飛越森林的無腳鳥,因為沒有腳,沒有停歇,沒有終點,累了只能在風中休息。無腳鳥一輩子只能落地一次,那就是死的時候。
本傑明的一生是不幸的,生母去世,被父親遺棄,少年時期是一副老人模樣。
但他又是幸運的,遇到了一個善良養母。
那天晚上,身為保姆的奎尼,像大家庭的女主人一般,在大廳向所有人宣布:「大夥聽好了,我們有一個新客人,要在這待一陣子。」
電影截圖 | 來源:B站
1930年感恩節,12歲那年,本傑明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人,黛茜。從那一天開始,本傑明永遠忘不了她湛藍的眼眸。
電影截圖 | 來源:B站
他曾經有過很多女人,她們如流水一般,來來去去。他也有過一生摯愛的戀人,以及女兒。
到了老年,他的身體愈發年輕,像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一樣,週遊世界、體驗人生。
行將就木之時,本傑明被送回親人身邊,最終以嬰兒的姿態,在愛人黛茜的懷裡長眠。
這樣的人生難道不幸福嗎?
電影落幕時,廢棄的大鐘被遺棄在倉庫里,大水上漫,時鐘仍在倒轉。
電影截圖 | 來源:B站
水,象徵著時間,滾滾向前,掩蓋一切,包括那件帶有「反戰」意味的大時鐘。
電影《本傑明·巴頓奇事》有無數種解讀。當我們在看這部電影時,請不要忘了,那個在電影一開始,痛失愛子的人鐘錶匠。
在眾人面前,在高台之上,他曾經說了一段震撼人心的話:
或許時光倒流,
戰死的兒子們就能返回故鄉,
種田、工作、生小孩,過着長壽、美滿的生活。
也許我的兒子也能活着回來。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望海晏河清,再無戰爭。
寫在最後
看完電影后,我上網看了一下影評,發現好多都沒提到點子上。例如把大時鐘倒轉,以至於本傑明的「逆生長」,歸結於「愛」,或是「愛的奇蹟」。
這樣的分析,並不能說服我,所以決定自己寫一些。
為此,我還專門找來了原著讀。
其實原著非常短,並且兩者之間的故事大相徑庭,只有「逆生長」和「富二代」的設定是一致的。這讓我更加堅定。
最後的最後,不論是電影還是小說,都推薦大家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