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翻拍」兩個字我其實是拒絕的,我總覺得原著才是最經典的,翻拍百分之九十都會翻車撲街。
但奈何國慶檔之後,上映的電影寥寥無幾,只能選擇了土耳其版《七號房的禮物》,喜歡看韓國電影的朋友應該都看過《七號房的禮物》,號稱催淚炸彈,我也哭成了狗。
沒想到翻拍版同樣催淚,我還是不爭氣的哭濕了一包紙巾。
溫馨提示:請在帶夠紙巾的情況下觀影!
這是一個關於原諒、愛和救贖的故事
小奧娃出生在一個有愛又點特殊的家庭。
她的父親梅莫天生智障,智力和她一樣只有9歲,但這並不妨礙父親愛她。
她還有一位很「虎」的奶奶,周圍的小夥伴都嘲笑父親的時候,奶奶說:你去告訴你的小夥伴如果你再說我爸爸是瘋子,我就告訴我奶奶,她會割了你們的舌頭。」
但更多時候奶奶是慈善的,她教小奧娃:你的爸爸和別人的爸爸很不一樣,因為你爸爸和你在同一個年紀。
天,這句話太溫暖太好哭了!
奧娃的童年總體來說是在父愛的包圍下長大的,可她人生的變故從一隻書包開始……
奧娃在店裡看上了一隻印着她和爸爸睡前讀物上的女主角「海蒂」的書包,但是爸爸沒錢說是等賺到了錢再來買。
可不巧被奧娃的同學搶先買走了,為了女兒,梅莫跑去學校想和女同學商量下能不能把包賣給自己。
沒想到被女同學的爸爸,也就是中校一巴掌推倒在地。
梅莫不死心,還想找女同學商量商量,就在兩人追逐的過程中,女同學意外的掉入了懸崖,中校一家認定梅莫就是兇手。
單純的梅莫在審訊中遭遇毒打,只有6歲的智商他也根本無力還原事實為自己辯解,最後被關進了關進監獄,牢房編號七。
在監獄裏,梅莫被當成了殘殺幼女十惡不赦的罪人。
監獄外,奧娃開始找證據證明父親的清白,並找到了目擊者(鋪墊)。
梅莫在監獄裏意外救了7號房的老大自己卻身受重傷,老大為了報恩說可以滿足梅莫一個願望。
梅莫哭着喊着說想念自己的女兒,因為老大」平日里負責「偷運貨物」到監獄裏,他決定免費幫梅莫把女兒運輸進來。
這就是屬於7號房的禮物。
奧娃的到來讓監獄生活溫馨了不少,也讓大家相信這麼可愛的姑娘她的父親一定也很善良。
於是大家一起幫他洗脫罪名,他們想方設法找到獄警,把目擊證人的消息傳遞出去。
結果消息去傳到了中校那裡,中校找到了逃兵,逃兵表示:梅莫沒有殺小女孩,是女孩自己拿着書包炫耀不小心跌落懸崖的。
中校當然不能接受女兒是這樣死的,於是一槍打死了逃兵,梅莫的清白自此無人可證。
之後奶奶也老死了,奧娃的世界裏,也只剩下一個被判了死刑的、心智只有6歲的爸爸……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催淚又溫暖的故事!
看看網友對電影的評價:
如果你讓一塊石頭看,它也會哭泣的!
有悲憤又同情又憋屈,幾乎從頭哭到尾。
有的電影拍出來就是賺你的眼淚的……
韓國版豆瓣評分8.9,土耳其版評分7.8,都是屬於高分評價,這大概是為數不多的翻拍成功的電影了。
如果你要問兩個版本那個更好?我只能說各有千秋,兩部電影都很「本土化」,這也是為什麼同樣的題材能讓人哭兩次的原因。
土耳其版在整個故事的大框架不變的情況下,加入了符合自己國情背景的點睛之筆。
比如逃跑的士兵,在當時軍權剛剛交出政權的背景之下,逃跑的士兵對於軍人來講不僅是信念上的背叛,也是對於軍權的背叛,但是士兵肯願意出面作證,已是表明了自己願意赴死的決心。
他的死亡,並不是為了「父女」這條線,而是為了「國家」這條暗線。
還有外婆這個新角色的加入,其實更多的作用是為了加入了「伊斯蘭教」慈愛的色彩」,相信天使,外婆不僅是引領女孩愛父親的角色,也是引領女孩懂得死亡的角色。
土耳其的翻拍把原版的父親被執行死刑改成了happy ending,而這種移花接木的救人方法在韓國社會顯然是行不通的,正是在土耳其才有合理性。
這也給中國多部撲街的翻拍劇提個醒(沒錯,就是暗指「我的女友是機械人」):翻拍不是照搬照抄,而是要做到符合現實的「本土化」。
如果你很久沒有放肆大哭了,推薦你去電影院看看《七號房間的禮物》,能哭濕你一包紙的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