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18時30分,南昌的天空飄着細雨,彷彿在為一位藝術家的離去而低泣。江西省著名笑星、相聲表演藝術家、原江西省曲藝家協會主席萬新明(藝名"小筱貴林")因病在南昌逝世,享年68歲。
消息一出,江西文藝界為之震動,南昌晚報、洪觀新聞等多家媒體紛紛發文悼念,無數觀眾在社交媒體上表達哀思。這位被譽為"南昌郭德綱"的方言相聲大師,用他獨特的藝術語言,為南昌這座城市刻下了無數歡笑記憶,而今曲終人散,只留下那些經典的段子仍在民間流傳。
突發噩耗
7月2日,貴林社工作人員向媒體證實了萬新明去世的消息,並透露近年來"小筱貴林"身體狀況一直不佳,多次住院治療。
據知情人士透露,6月16日早上7點半,萬新明在家中不慎摔了一跤,隨後被徒弟緊急送往醫院。遺憾的是,這位給無數人帶來歡笑的藝術家,最終或因腦梗、腎衰竭等併發症永遠離開了熱愛他的觀眾。
消息傳出後,社交媒體上關於其死因的討論迅速升溫。不少網友在評論區留言表示,萬新明長期受糖尿病困擾,此次離世很可能與糖尿病引發的腎衰竭有關。
這一說法與貴林社內部透露的信息相吻合,儘管官方未明確公布具體死因,但糖尿病併發症的說法得到了多方佐證。
從街頭藝人到非遺傳承人的蛻變
萬新明,1958年生於南昌一個相聲世家,原名萬新明,藝名"小筱貴林"。這個名字背後,承載着一段不平凡的父子傳承故事。他的父親萬笑玲(1915-1995),藝名筱貴林,是江西近代民間文化史上著名的滑稽評書藝人,在南昌家喻戶曉。
這位老藝術家常說的段子如《皮匠招親》《賣棺材》《活捉三郎》等,至今仍被老南昌人津津樂道。
筱貴林的藝術之路充滿艱辛。早年他在南昌一家襪廠當學徒,襪廠倒閉後流落街頭,偶然遇到流落到江西的上海滑稽藝人筱福林(本名陳國慶),被收為弟子,賜藝名"筱貴林"。
學藝三年後,他回到南昌,將上海滑稽與北方相聲融合,再用純正的南昌方言演繹,形成了獨特的"南昌諧謔故事"表演形式。這種藝術形式在2008年被列入江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有趣的是,儘管父親是著名藝人,筱貴林卻堅決反對兒子繼承衣缽。特殊時期,全家被下放到農村,萬新明失去了上學機會,學過理髮、木工等多種手藝。回到南昌後,他在街辦工廠當過翻砂工,賣過冰棍,干過苦力,但內心深處對相聲的熱愛從未熄滅。
他常常偷看父親的表演,驚人的記憶力讓他能一字不差地背下父親的段子。最終,他瞞着父親加入了南昌文化宮工人藝術團,白天上班,晚上演出,開始了自己的藝術生涯。
南昌話+普通話的"南腔北調"革命
1990年,萬新明正式給自己取了"小筱貴林"的藝名,開始系統性地從事相聲表演。起初,他只是模仿父親的表演風格和作品,但很快意識到需要創新。他找到了一個搭檔,嘗試讓一個人說南昌話,另一個說普通話,這種"南腔北調"的混搭表演意外獲得了南昌觀眾的熱烈歡迎。
這種創新並非偶然。萬新明曾坦言:"南昌相聲就是最南昌化、最生活化、最市民化、最綜合化的方言喜劇。"他經常漫步南昌的大街小巷,觀察普通市民的生活,從中汲取創作靈感。
例如《一對懶夫妻》這個經典段子,就是他在小巷子里聽到一對青年夫婦爭吵後創作出來的。他的作品如《說句心裏話》《地名串》《南腔北調》等,用生動的南昌方言刻畫了這座城市的生活百態,成為南昌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與湖南的奇志、大兵組合類似,小筱貴林也採用了方言與普通話結合的表演形式。不同的是,奇志和大兵從湖南走向了全國,而小筱貴林的藝術始終紮根於南昌。
南昌的"德雲社"之路
2011年,萬新明做出了人生中另一個重要決定——創辦"貴林社"。這個決定背後,既有對父親的紀念,也有對南昌本土曲藝未來的擔憂。他曾立志要把貴林社辦成"南昌的德雲社",為此每周六都帶着徒弟到八一公園免費演出,風雨無阻。
貴林社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起初,他們只能在八一公園的百姓大舞台表演,直到2016年9月才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位於南昌市東湖區環湖路的文化傳承中心貴林社相聲茶館。
這個茶館是江西省文化惠民項目,政府提供場地和設備支持,門票僅收10元錢。即便如此,觀眾數量常常屈指可數,有時甚至出現"演員比觀眾多"的尷尬局面。但萬新明和他的徒弟們始終堅持演出,因為他們深知,這個平台對傳承南昌方言相聲至關重要。
如今,這位"城市笑匠"已經謝幕,但他留下的藝術遺產仍在。貴林社的徒弟們表示,雖然師父近年來因為身體原因很少上台演出,但他始終關注着貴林社的發展,常常一個人拄着拐杖坐公交去劇場,坐在後台聽徒弟們的表演,並給予指導。
這種執着的精神,或許正是南昌方言相聲能夠繼續傳承下去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