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壯實驗室
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在大眾印象里,少將往往是身着筆挺軍裝,身姿挺拔,有着豐富軍事履歷的形象,可今天要講的這位少將,卻打破了常規認知。
王曉棠曾是一位光芒萬丈的女明星,從備受矚目的銀幕寵兒到令人敬仰的少將,她的人生之路可謂是充滿了傳奇色彩,這背後究竟有着怎樣的故事呢?
1934年,王曉棠出生在河南開封,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父親是國民黨上校,對文學藝術有着濃厚的興趣,母親出身大戶人家,同樣熱愛文藝。
世事無常,3歲時遭遇了人生的巨大變故,先是家中房屋被淹,緊接着日本侵華戰爭爆發,父親接到撤退命令,一家人被迫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們從河南一路南下,輾轉多地,最終在重慶勉強安頓下來。
儘管生活條件艱苦,但王曉棠對知識和藝術的渴望卻從未減退,從小學二三年級開始,在父親的影響下,她就沉浸在書籍的世界裏,《紅樓夢》《傲慢與偏見》等中外名著,她讀得如痴如醉。
抗戰勝利後,王曉棠一家來到杭州定居,她也進入巴蜀學校讀中學,在這裡,她第一次欣賞話劇《棠棣之花》,舞台上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讓她瞬間被表演藝術的魅力所吸引。
母親見她對表演如此着迷,便幫她請來了京劇名伶郎定一,在郎定一的悉心指導下,她進步飛速,彷彿天生就是吃這碗飯的。
1952年,年僅18歲的王曉棠迎來了人生的重大轉機,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瞞着父母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文工團京劇團的招生。
在京劇團里,王曉棠盡情展現着自己的才華,她主演的《穆柯寨》《拾玉鐲》等劇目,憑藉精湛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的陣陣喝彩,讓大家記住了這個靈動的花旦。
然而,王曉棠的藝術之路並未就此定格,1953年,她又被調入總政話劇團,開始接觸話劇表演。
從京劇到話劇,這中間的跨度可不小,但王曉棠沒有絲毫退縮,她憑藉著對表演的熱愛和自身的天賦,迅速適應了新的藝術形式。
1955年,命運再次向王曉棠拋出了橄欖枝,長春電影製片廠籌備拍攝電影《神秘的旅伴》,導演林農和朱文順到總政話劇團挑選演員。
毫無影視表演經驗的王曉棠,幸運地獲得了出演女主角彝族姑娘小黎英的機會,不過這壓力可想而知,但王曉棠沒有被困難嚇倒,她一頭扎進劇本里,虛心向劇組的前輩們請教,認真觀察每一個拍攝環節,努力學習演技。
電影上映後,王曉棠的表演驚艷了所有人,觀眾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有着燦爛笑容的彝族姑娘,電影的主題曲《緬桂花開十里香》也隨之傳唱開來。
一時間,大街小巷都回蕩着這首歌的旋律,王曉棠也因此一夜成名,成為了家喻戶曉的明星,收到的觀眾來信更是多到要用麻袋裝。
此後,王曉棠的演藝事業一路開掛,1957年,她主演了長春電影製片廠的第一部彩色故事片《邊寨烽火》,獲得了第11屆捷克卡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青年演員獎,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文藝工作者在國際上第一個獲獎的演員。
這就相當於在國際表演的大舞台上,王曉棠代表中國文藝工作者,狠狠地露了一把臉,讓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國演員的實力。
1958年,王曉棠調入八一電影製片廠,正式開啟了她電影生涯的黃金時代,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她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藝術探險家,不斷挑戰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
那時候,「男看王心剛,女看王曉棠」這句話,成了當時觀眾對這兩位影壇巨星的最高讚譽,王曉棠也當之無愧地成為了那個時代觀眾心目中的銀幕女神。
就在王曉棠的事業如日中天,家庭幸福美滿的時候,命運卻突然來了個急轉彎,1966年,特殊時期到來。
32歲的王曉棠和丈夫言小朋被下放到北京懷柔的林場勞動,這就好比從五星級酒店的豪華套房,一下子被扔到了荒郊野外的破茅屋,落差巨大,
王曉棠從小在藝術氛圍濃厚的家庭中長大,後來又在演藝圈順風順水,哪裡吃過這樣的苦?但她沒有抱怨,也沒有放棄,咬着牙堅持了下來。
更讓人心痛的是,他們被迫把年幼的兒子言群寄養在親戚家,不能陪伴在兒子身邊,看着他成長,這對王曉棠來說,是一種無法言說的痛。
王曉棠與兒子
然而,命運似乎還嫌對她的折磨不夠,1974年,一個噩耗如晴天霹靂般傳來——兒子言群染上了肝炎,因為沒有及時治療,不幸離世,年僅17歲。
那段時間,王曉棠覺得自己的世界徹底崩塌了,生活再也沒有了希望,甚至想過隨兒子而去。
1975年,陰霾漸漸散去,王曉棠和丈夫言小朋終於回到了八一電影製片廠,此時的王曉棠,早已不是當年那個風光無限的大明星,她失去了最心愛的兒子,但王曉棠骨子裡就有着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她決定重新站起來,尋找生活的新方向。
在經歷了人生的至暗時刻後,王曉棠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轉型做導演,這就好比一個一直開轎車的人,突然要去造汽車,難度可想而知。
從台前的演員到幕後的導演,這中間的跨度可不是一般的大,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了,劇本創作、鏡頭語言、演員調度、後期製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深入了解和掌握。
但王曉棠沒有被困難嚇倒,她憑藉著自己對電影的熱愛和執着,一頭扎進了導演的世界裏。
為了學習導演知識,她找來大量的導演書籍,沒日沒夜地研讀,從理論上了解導演的工作原理和技巧。
同時,她還虛心向廠里的資深導演請教,觀察他們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學習他們如何把握影片的節奏、塑造角色、營造氛圍,從最基礎的場記工作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提升自己的能力。
1982年,王曉棠迎來了她導演生涯的第一部作品——《翔》,這部電影是她的心血之作,為了拍好它,王曉棠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她親自參與劇本創作,根據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悟,精心打磨每一個情節和台詞,在拍攝過程中,她更是事無巨細,嚴格把控每一個鏡頭的質量。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翔》上映後,並沒有獲得預期的成功,票房和口碑都不盡如人意,這對王曉棠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但王曉棠沒有因此而一蹶不振,她認真反思自己在拍攝過程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為下一次的創作做準備。
在接下來的十年里,王曉棠憑藉著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在導演領域逐漸嶄露頭角。
1988年,王曉棠被任命為八一電影製片廠副廠長,肩上的擔子更重了,但她沒有絲毫退縮,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在這個崗位上,她充分發揮自己的專業能力和領導才能,積极參与製片廠的各項決策,為八一廠的發展出謀劃策。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喜歡捉弄王曉棠,1992年,就在她事業穩步上升的時候,她的丈夫言小朋卻因為積勞成疾加上鬱鬱寡歡,倒在了病床上。
醫院裏,王曉棠祈求着,你不要走,小群已經走了,你一定得好好的,小群是她和言小朋的兒子,他的生命早已停留在了17歲的年紀。
聽到妻子提起兒子,消瘦得不成人樣的言小朋想要睜開渾濁的眼睛,卻怎麼也睜不開,只能不斷地湧出濁淚。
最終,他還是沒能抵擋住病魔的折磨,閉上了眼睛,這一刻,王曉棠感覺自己被全世界拋棄了,兒子走了,丈夫也走了,歷經磨難的她只能一個人去面對殘酷的世界。
但王曉棠沒有被悲痛打倒,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因為還有更重要的事情等着她去做,同年9月,王曉棠被任命為八一廠廠長,成為中國影視業首位女廠長。
彼時,八一電影製片廠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製片廠虧損嚴重,人心惶惶,就像一艘在暴風雨中搖搖欲墜的船,隨時都有沉沒的危險。
王曉棠上任後,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而是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決心,她深知,要想讓八一廠走出困境,就必須進行改革,拍出觀眾喜歡的好作品。
於是,她開始深入了解製片廠的每一個環節,從劇本創作、拍攝製作到後期發行,她都親自把關,力求做到盡善盡美。
在王曉棠的帶領下,八一廠開始逐漸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他們拍攝的一系列影片,如《大轉折》《大進軍》等,以其宏大的敘事、深刻的主題和精湛的製作,獲得了觀眾和業界的一致好評。
不僅在票房上取得了成功,還在藝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準,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這些影片的成功,不僅讓八一廠擺脫了虧損的困境,還為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王曉棠的帶領下,八一廠迎來了新的輝煌,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帶領八一廠走出了困境,成為了中國電影界的一面旗幟 。
她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尊重,1993 年 7 月,她被晉陞為少將,成為了中國電影史上唯一一位從明星到將軍的傳奇女性 。
參考資料
央視網——王曉棠:從電影里「走」出來的女將軍
吉林日報——名人坊|王曉棠:我是一個兵2018-07-10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