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5月的戛納電影節上,梁朝偉憑《花樣年華》摘得戛納影帝。在那之後,《花樣年華》便成為無數西方觀眾心目中含蓄優雅的東方電影美學代表,屢屢登上「**年來最經典的**部電影」榜單,並且總是排名靠前。
《視與聽》5月版封面
一晃四分之一個世紀過去,著名電影雜誌《視與聽》(sight and sound)日前通過5月版封面專題重訪了主創團隊:導演王家衛、女主角張曼玉、攝影師杜可風、美術指導兼剪輯師張叔平和電影配樂梅林茂,與著名影評人托尼·雷恩一起,分享了這部華語經典首映25年來的種種感慨。
據張曼玉回憶,《花樣年華》的雛形誕生於她和王家衛在巴黎的一次早餐聊天。「王家衛問我接下來想演什麼。那時我剛看完伯格曼的《接觸》,深受觸動,就說想演一部關於婚外情的電影。說來也巧,王家衛當時正好在讀一本日本的短篇小說集,其中有個故事講的是兩個鄰居發生婚外情,經常在公寓樓梯間相遇。我想正是這兩個靈感的碰撞,最終催生了《花樣年華》。」
張叔平對《花樣年華》本質的概括,就是「一切盡在不言中」。他們把真正重要的東西放在了鏡頭之外,通過鏡頭語言的提示,留給觀眾們去想像。「所以我剪輯時儘可能做減法,讓觀眾心知肚明,卻看不見任何明示。我刪掉了所有多餘的台詞、動作和鏡頭……於是留白處便生出無限想像,可見與不可見之間張力暗涌。」
王家衛當時給張曼玉提的要求也印證了這一點。「我曾對她說:我們要拍的不是說出口的台詞,而是那些未言明的潛流……這部電影講述的是缺席,缺席之物與在場之物同等重要。」
《花樣年華》險些趕不上在戛納的全球首映。張曼玉說,首映前幾天自己居然還在巴黎補錄旁白。而王家衛則清楚地記得:當他們帶着單聲道拷貝抵達戛納時,意大利發行商勃然大怒,揚言要起訴自己,並厲聲質問:「情慾戲去哪了?!」
「首映前夜,所有人都認定這將是一場災難。」王家衛回憶道。但次日清晨媒體場放映後經久不息的掌聲讓他明白,這部電影終於找到了它的知音。「那個曾揚言要起訴我的發行商含淚擁抱了我。」
回首《花樣年華》誕生以來這25年,王家衛如今的感想是:或許這部電影的核心並非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發生的一段往事,而是關於一些更基本的東西——我們如何相互聯繫,我們如何駕馭慾望與剋制,我們如何構建敘事來理解我們的生活。「這些問題不會過時,每一代人都必須自己回答。」
來源: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