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暑夏,北京酷熱難耐。來自英國、美國、意大利、印度、馬達加斯加、印尼、湯加等七國共11位世界各地的青年導演來到北京,參與由北京師範大學主辦的 2024「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活動。炎熱的天氣沒有阻擋他們探尋的腳步,他們帶着異國的感官、別樣的視角觀察並記錄這個東方大國的首都。北京法院,就是以這種奇妙的方式走進了其中兩位外國青年導演的視界。
他們好奇的是,這個神秘東方大國的司法環境是什麼樣子;我們好奇的是,古老而又現代的司法文明在他們眼裡會被如何解構與詮釋。
帶着對彼此的未知,兩位外國青年導演與北京法院的故事拉開帷幕......

選題——
講什麼樣的中國司法故事?

2024「看中國˙外國青年影像計劃」來到北京站,主辦方北京師範大學向最高人民法院發出了邀請函,北京法院成功獲取了申報參與項目的機會。
「這是一封邀請函,也是一張考試卷。我們總說要增強國際傳播能力,現實一道考題擺在面前:如果只有兩次機會講述首都法院的故事,咱們選什麼主題?」議題設置是對外宣傳的核心和關鍵。在部門研討會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新聞辦主任趙岩帶領同事們重溫了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系列重要講話。「在全面對外開放的條件下做宣傳思想工作,一項重要任務是引導人們更加全面、更加客觀地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澱、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自己的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引發廣泛共鳴。
「要突出司法的權威性,更要突出時代性與人民性,這是中國司法不同於世界各國的最大特色。」
「沒錯,要展現中國司法的理念,同時也要彰顯首都北京的特色,打出首都司法的鮮亮名片。」
「拍攝的對象要有故事性,這樣才能激發導演的興趣、引發受眾的共鳴,這樣的故事才能打開國門、傳得更遠。」
思想引領下,火熱交流中,選題呼之欲出。
互聯網法院,時代產物、中國首創。北京互聯網法院是中國第二家,也是全球第二家互聯網法院。成立六年來,北京互聯網法院披荊斬棘、守正創新,用科技賦能司法、助力法治建設,走出了一條中國司法的「衝浪」之路,是中國現代司法的引領者。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青年導演蘭德里亞曼特納索·羅瓦·薩羅比迪·露西亞在北京互聯網法院拍攝。王子欽/攝
人民調解,賡續傳統、東方之花。作為新時代「楓橋經驗」重要組成部分,人民調解不僅是一項融合中華民族文化傳統與歷史特色的訴訟外糾紛解決機制,更是一種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社會治理方式。東城法院「背包法官」馮曉光作為一名基層法官,騎着電動車走大街串小巷,將法律知識送入千家萬戶,也將溫暖與安寧送達人心,是新時代推動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司法理念完美融合的踐行者。
與世界同軌,與人民同心。選題定。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印度青年導演阿克沙伊·古里拍攝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背包法官」馮曉光騎着電動車走街串巷開展上門調解、現場勘驗等工作。賈小藝/攝
思考——
怎樣讓外國青年講好中國司法故事?

實現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融的前提是充分且有效的溝通。這方面,東城法院宣傳組組長孫瑩頗有心得。
在首都核心城區法院新聞宣傳一線奮戰多年的她,在接到任務後的第一時間成立了工作組,並找到了問題的關鍵——解決語言障礙。她找到了東城法院「背包法官」黨員服務先鋒隊英語最好的姑娘——法官助理王欣欣加入工作組,協助全程對接導演組。王欣欣大學期間曾在澳大利亞交流學習半年,為了拍攝又惡補了法律專業英語,因此與同樣在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就讀的印度青年導演阿克沙伊·古里溝通十分順暢。
阿克沙伊表示自己喜歡真實、接地氣的場景,希望多拍攝首都的衚衕畫面。工作組結合馮曉光法官的工作安排,選取了一件鄰里噪音污染糾紛的現場勘驗、一件繼承糾紛的調解現場兩個場景。「案件類型和工作場景都跟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符合接地氣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一個能體現我們中國人民在解決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後對生活品質的更高追求,一個能體現人民司法公正高效解紛的路徑,以及人民法官司法為民的溫度。」案件雖然簡單,但背後的考量不簡單。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印度青年導演阿克沙伊·古里拍攝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背包法官」馮曉光前往社區指導調解工作。賈小藝/攝
為了讓拍攝更加立體真實,工作組出動了三輛電動單車。阿克沙伊時而以第三者視角拍攝馮曉光騎着車走街串巷的畫面,讓受眾感知全貌;時而將攝像機架在馮曉光身後,受眾可以代入法官視角體驗「送法上門」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他,你甚至不會意識到他是一位法官。他平等地對待每一個人,讓所有人都感到平等和被尊重。」阿克沙伊這樣評價他眼裡的法官馮曉光。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印度青年導演阿克沙伊·古里拍攝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背包法官」馮曉光前往社區指導調解工作。王洋/攝
拍攝中,一位路過的姑娘給阿克沙伊遞來一瓶冰鎮北冰洋,用英文熟練介紹說:「這是北京『特產』,請你喝!」這個小插曲讓阿克沙伊感到意外又開心。
「脫下法袍後的法官是什麼樣子?」阿克沙伊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對於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比「來家裡吃飯」更誠摯的歡迎和最坦誠的相待了,結束一天工作的馮曉光決定為阿克沙伊一行「洗手作湯羹」——這本就是他除了工作外最喜歡做的事。圍坐在馮曉光家裡,吃着可口家常菜,說著知心家常話,中國美食的記憶與中國法官的親民形象一併印刻在了這位印度青年的心裏。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露西亞年齡小,對中國知之甚少,司法於她更是陌生至極。而她不懂中文,也幾乎不會講英文,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同學張佳奕在其中搭起了溝通的橋樑,讓拍攝得以順利進行。好在語言是溝通的重要方式,但並非唯一。
到達北京互聯網法院的第二天,正趕上露西亞的祖國馬達加斯加的獨立日(國慶日),北京互聯網法院特意為其精心製作了愛心甜品,幹警們為其送上節日祝福,這份特殊的禮物令露西亞十分驚喜與感動。
除此之外,北京互聯網法院的智慧司法無需多言,足以讓第一次走出國門的露西亞眼前「一亮又一亮」:人臉識別進行實名認證,網絡法庭和調解室的電子調光玻璃可依需調至霧化或透明狀態,智能機械人可觸發問答,還能進行法律解答和線路指引....「互聯網法院的技術發展讓我大開眼界,這些先進的技術不僅提高了司法效率,還保障了司法公正。在這裡,我看到了司法與科技的完美結合,這是非常值得我們國家學習的。」露西亞表示。

來自馬達加斯加的青年導演蘭德里亞曼特納索·羅瓦·薩羅比迪·露西亞在北京互聯網法院拍攝。王子欽/攝
不同於阿克沙伊跟着法官外出辦案,露西亞的拍攝都在北京互聯網法院院內進行。她在北京互聯網法院幹警的引領下觀摩在線庭審,了解最前沿的司法創新成果,還「化身」審判長體驗法官工作。她認為,科技與法律的結合,不僅提升了司法效率,更讓法律服務變得更加人性化和便捷。「北京互聯網法院並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司法機構,而更是富於科技美感與法律魅力的藝術舞台。」
用實力征服人,用真誠打動人。方法通。
立意——
怎樣透過中國司法讓世界讀懂中國?

「我們尊重導演的自主權,不去干涉他的內容輸出。我們所做的,就是把平常的工作狀態真實展現出來。」孫瑩告訴記者。
這份坦誠來自內心高度的自信,而這份自信來自製度,更來自人民。
為了一個擾民糾紛花費半天功夫上門取證,90歲高齡老人一家的困境在家門口即可化解,印度青年看到的景象,正是中國司法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的縮影和常態。去現場、到身邊、俯下身......在中國,司法不是高高在上的瑤台仙境,法官的身影總能與人民相映。所以,當看到「delivering justice」這一片名時,大家眼前一亮——將公正「快遞」到群眾身邊,形容「背包法官」再貼切不過。「這種表述突破了我們自己看自己的常規角度和思維,但其中體現的價值是共通的。」

來自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印度青年導演阿克沙伊·古里拍攝北京市東城區人民法院「背包法官」馮曉光前往社區指導調解工作。王洋/攝
隨時隨地在線立案,全流程在線訴訟,區塊鏈在線存證,語音文字同步生成......在中國,相隔千里,訴訟同屏,司法的權威與便捷、公開與公正在科技的加持下實現完美契合。「這裡的法院不僅現代而且高效,法官們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為當事人提供了及時、透明的司法服務,這讓我非常欽佩。」智慧司法驚艷了露西亞,也透過她的鏡頭與講述驚艷世界。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在司法領域得以具化、實踐。無論是接地氣的司法態度,還是高大上的司法設施,都彰顯着以人民為中心的治國理念和求真務實、開拓創新的進取精神。這是我們想讓世界看到的中國。
在整個項目的推動中,來自北京師範大學的同學作為中方製片人全程參與溝通和指導,為法院幹警和外方導演建立起溝通的橋樑,大家一起反覆確認拍攝細節、在烈日下艱難完成拍攝,中國青年吃苦耐勞的精神,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協作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我們想讓世界看到的中國。
剝離國籍、職業、身份的濾鏡,信任終歸回到人的本身。無論是法院幹警精心籌備的歡迎禮,法官馮曉光親手烹制的家宴,還是烈日下陌生路人遞來的一瓶汽水,無不透露着中國人民發自肺腑的質樸與善良,大國氣度、大國風範淵源於此。這是我們想讓世界看到的中國。
世人道千面,不如見一面。藝術成。

最好的對外傳播是——「世界看到的」就是「我們想說的」。感謝「外國青年看中國」影像計劃,為講述中國法治故事提供了可貴平台、開闢了全新視角。感謝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讓北京法院對外傳播邁出堅實一步,讓中國司法以全新的方式走入國際視野。
法治是國際交往最大的共識。隨着中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們更要善於講好中國的法治故事,更好展現前進中真實、立體、全面的法治中國,更好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法治中國形象。
路很遠,但就在腳下。北京法院,願與諸君,攜手前行。
編輯:肖飛
審核:王亞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