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處一:抒情解壓

好處二:積極敘事
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說:「如果所關注的是魅力和內心的激動,我將在詩藝的後面放置這樣一種藝術,它在語言藝術中最靠近詩藝,因而也能很自然地與詩藝結合起來,這就是音調的藝術。」他認為,音調與詩的藝術結合就是歌曲藝術。[3]
這種歌唱時的內心激動,經常使我們無意識中能夠把自我的人生故事與歌曲同步,相對容易在作者創作的場景和故事中拓展自己的人生感悟。
有些時候,我們依靠理性的努力,單純嘗試聽從別人的勸說或看一些勵志書籍,無法讓自己改變消極的認知,但在歌唱的魅力中卻可以獲得改變的力量。
比如《隱形的翅膀》歌中唱到「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將歌唱者尚不足夠篤定的自信心,形象的比喻為「隱形的翅膀」,而「翅膀」的比喻通過悠揚的旋律又可以強化歌唱者的自信心,面對困難時候保有希望。這是將歌唱者心中正向的「力量」與迷茫的自我認同分開,並把這種力量用意象確定下來,為改變自己的生活服務。
《那些花兒》則唱到「她還在開嗎?她們已經被風吹走,散落在天涯,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落花風飛去是人們每年都見到的自然現象,通過將心中遺憾比喻成「那些花兒」,我們在歌聲中有可能習慣逐漸接納生命中的那些不完美,放下過去的包袱。歌唱者通過隱喻將無法直接處理的「問題」與糾結的自我認同分開,減輕人生繼續前行的壓力。
這種通過將心中無力化解的負向問題或不清晰的正向資源用語言隱喻為可想像的意象,並在它們組成的新故事中整合力量,走出問題的情況,就是心理諮詢中後現代主義流派敘事取向所說的外化。[2]許多人在人生中都曾無意中使用過這些技巧,調整了自己對生活的認知,增強了面對未來的力量。
我們可以通過歌唱這種良性可控的方式,沉浸式的感受情感共鳴,主動嘗試以此減輕內心紛亂的衝突,生髮出更新自我生命敘事的積極動力。
這樣哼唱,效果更佳
1
選擇慢節奏歌曲
因為歌唱時我們最好舒展身體,處於站立狀態,配合歌曲節奏與自己情緒的變化,在手打節拍等小幅度動作中放鬆體會更佳。歌唱過程中需要上半身肌肉,乃至全身肢體的積极參与,因此還具有促進新陳代謝、增強心肺功能等效果,對身體素質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
2
與正念、舞動等結合
參考文獻
[1] 馬諧,白學軍,陶雲.音樂與情緒誘發的機制模型 [j].心理學進展,2013(4).[2] [英]martin payne《敘事療法》,曾立芳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2年版.
[3]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楊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74頁。
策劃製作
作者丨隗知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青年心理觀察「類人描寫」主筆
審核丨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員
策劃丨鍾艷平
責編丨鍾艷平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