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有三孔,鄒城有三孟,孟子的後裔居住的宅邸被稱為孟府,因元代孟子被敕封為「鄒國亞聖公」,故又稱為亞聖府。
孟府是我國規模宏大、保存較為完整、較為典型的官衙與內宅合一的古建築群和封建地主莊園,走進孟府,才知道古代的地主家裡太美了。
什麼?不信?咱們走進孟府去看看!
孟府位於鄒城市亞聖府街44號,與孟廟毗鄰,一街之隔,據孟廟內現存明代洪武六年(1373年)「孟氏宗傳祖圖碑」記載,孟府為宋宣和三年(1121年)遷建於此。 孟府坐北朝南,大門為青磚黛瓦三間硬山式建築,前有廈,門額「亞聖府」,門前蹲立兩尊威武的石獅子和下馬石。
地主家的門就是不一樣,大門上畫著高兩米的門神,它不同於我們平時看到的門神都是畫在紅色的紙上,然後貼在門上,這個直接畫在門上了,而且顏色算是青綠色調的吧,猛然一看,不僅驅鬼,而且還有點嚇人!
大門之後是二門,依然是三間硬山式建築,青磚黛瓦。兩側門上的門神則為文官門神,至於何意,老靳也沒有細究。二門居中四字門額「禮門義路」。它出自《孟子·萬章下》:「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也就是說只有君子才能從這條大路行走,由這扇門出入。
咱們走過這道門,當然也是君子非小人了!
二門之內,一座儀門躍然眼前,也叫屏門或塞門,門為木結構,整個門坊頂僅有2根圓柱支撐,下有巨型石鼓夾抱,兩柱之上承托着一簇彩繪艷麗的大門坊頂,前後綴着倒垂的4個木雕花蕾,典型的垂花門。這個門咱們都沒有資格走,所以平時關閉,只有喜慶大典、皇帝親臨、迎接聖旨、舉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會打開。
儀門所在的院落有東西廂房,正對的則是孟府的主體建築大堂了。
大堂前為一高出院落的方形露台,兩側豎立有精雕的夔龍石欄和青磚花牆圍護的丹墀(chí),台前兩株千年古檜,參天蔽日。露台東南角置有「日晷」,西南角置「嘉量」。
大堂為五楹出廈是孟子嫡裔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開讀詔旨、接待官員、申敕族規家法、處理公務之所。門額「七篇貽矩」,乃清世宗雍正皇帝手書。堂前隸書金字抱柱楹聯:「繼往開來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義淵源百代仰先烈」。
孟府有大堂,這是因為自明代以前就有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的官職,而且還世襲鄒縣主簿,歷經八百年有餘,雖然只是正八品還不如芝麻官的職務,畢竟世代相襲,這樣的地主世家在我國還是非常罕見的。
大堂東側是孟氏宗族的祠堂五代祠,祠內安放孟氏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五代之木主牌位,再上,則遷放到孟廟「祧(tiāo)主祠」內。
大堂西側為「見山堂」,取「開門見山」之意,是孟氏後裔接待和宴請賓客之所。硬山式建築,灰瓦覆頂。
大堂之後就是孟氏嫡系後裔居住的內宅了。
大堂後門可以到達內宅,大堂一側也有巷道拐入內宅。大堂之有一過道與內宅分開,內宅門是典型的垂花門,外檐木坊上,鏤空雕刻着「鯉魚跳龍門」、「麒麟送子」、「鶴鹿同壽」等各種圖案,門兩側倒懸着雕花垂珠,工藝相當精美。
世恩堂是內宅的第一進院落是上房院,又名「世恩堂院」,為孟子嫡裔翰林博士居住處。院內植有核桃和木香(又名十里香),有和諧長久之意。
世恩堂明三暗五的建築,雕樑畫棟、彩繪華麗,明間正上方懸有「世恩堂」楷書巨匾,傳為清代著名書法家鐵保所書。堂內陳列着古玩字畫、床榻櫥櫃等。正壁上掛對聯為「淑慎其身令德壽豈,朝宗于海出言有章」。堂內陳設古木傢具、櫥、櫃、八仙桌、太師椅,雕花頂子床,壁上掛有蟠桃祝壽及王景禧等名人字畫。
世恩堂後為兩層三間硬山式建築——賜書樓,是存放皇帝欽賜墨寶、聖旨、誥封、古籍文獻和家族檔案的地方。賜書樓所在的院落有一棵百年流蘇,每當到了四月,碩大的樹冠銀絮飄飄,美輪美奐,又名四月飛雪。
賜書樓後的院落現在是後上房和延綠樓,現在分別是書畫院和孟府養生堂。
孟府西側分別是習儒館、花園、射箭館等,花團錦簇,林木蔭郁,青石或青磚鋪就的小路曲曲彎彎,走在其間,不得不感嘆封建地主家園的奢華。
青磚黛瓦的建築,精雕細琢的月亮門,一架薔薇的幽香,奼紫嫣紅的月季,加上十里香的香氣四溢,整座孟府猶如皇家園林。
看過孟府之後,我就覺得,別說是過去,就是現在,如果誰家有這樣一座院落,那不得是天天樂的睡不着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