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李小天
中國影史最高票房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自2月14日正式登陸北美院線以來,持續在海外市場創造記錄。
截至 2025 年 2 月 26 日,電影《哪吒之魔童鬧海》全球票房突破 139 億,成功登頂全球動畫電影票房榜冠軍寶座,距離全球票房榜第 7 名的《蜘蛛俠:英雄無歸》(票房 141.6 億元)僅差 2.6 億。
在北美地區,《哪吒2》首周末即斬獲 949 萬美元,次周逆勢增長至 438 萬美元,兩周累計超過 1486 萬美元,開畫影院達 945 間,創華語電影發行規模之最。在澳大利亞,排片規模創下華語片紀錄,悉尼、墨爾本等城市黃金場次一票難求。
但通過社交媒體反饋不難發現,在美國,真正置身影院去觀賞《哪吒2》的,依然以華人群體為主,「在華人區的影院去看《哪吒2》,周遭全是中國人,彷彿一秒穿越回國」。
顯然,分佈在全球198 個國家和地區的6000多萬華人,是中國電影出海的基石與火種。而中國電影該如何穿越華人文化圈,在全球不同市場的跨文化傳播中,收穫更廣泛的情感共振與價值認同呢?
「中國電影出海,最大的障礙,依然是中國文化整體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夠。外國觀眾在欣賞華語電影時,很多時候還需要面臨著文化鴻溝與壁壘。」2019 年在日本東京成立的華語電影發行公司面白映畫的合伙人謝軼坦言。
回溯歷史,曾在全球產生過文化影響力的華語電影,莫過於香港電影。得益於香港電影工業的成熟、高產,以及直接強烈的大眾娛樂性,港片成為席捲全球的文化浪潮。時至今日,成龍、周潤發、周星馳等香港明星,依然在亞洲市場具有無與倫比的文化號召力。正如電影研究學者大衛·波德維爾所說:「港片能滿足觀眾所需,源源不絕推向市場,不僅口味新鮮,而且生動刺激,港片堪稱70年代以來全球最富生氣和想像力的大眾電影。」
周潤發《英雄本色》劇照
但自1993年以來,香港電影因東南亞市場的變化、好萊塢電影的捲土重來,以及盜版的猖獗而備受衝擊,難以避免地走入頹勢,一個頗具規模的文化產業由盛轉衰。
除香港電影以外,張藝謀、陳凱歌等第五代導演,也曾在國際影壇具備票房影響力與號召力。對此,電影研究學者戴錦華分析說:「第五代導演把中國電影帶到了歐美的視野當中。當時歐洲電影節對第五代的青睞有兩個原因。首先,第五代全面登場的時候採取了歐洲藝術電影非常熟悉的模式:新浪潮,所謂新浪潮一定包含兩個因素,新人新作和新電影美學的呈現。其次,國際電影節對第五代的欣喜,還體現了當時歐洲電影節的一個主要功能:引進非西方電影。」
而從電影類型上來看,華語電影最為全球矚目的類型,莫過於武俠片與功夫片。至今,全球票房最高的華語片,依然是2000年的《卧虎藏龍》,北美票房 1.28 億美元;居於第二位的是2003年的《英雄》,北美票房 5371 萬美元。
《卧虎藏龍》美國上映正式海報
在戴錦華看來,《卧虎藏龍》是中國電影走向全球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文化自覺全球化的例證,這部電影充分展現了中國式武俠片的魅力,同時又融入了好萊塢電影的製作理念,使之更易於被國際觀眾接受。「《卧虎藏龍》是李安的好萊塢工業內部的中國製造,在好萊塢工業它是Made-in/by-Hollywood,但它同時也是Made-in/by-China。」
由此可見,《卧虎藏龍》與《英雄》的成功,關鍵在於演繹出了能被海外市場所感知與認同的敘事與價值理念,滿足了西方觀眾的某種「東方主義」想像。
而對《哪吒2》來說,動畫片這一電影類型某種程度上彌合了海內外的觀影鴻溝,但海外觀眾缺乏對《封神演義》這一中國神話故事的基本認知,很難形成深度共鳴。並且多數海外觀眾排斥字幕電影,配音又面臨翻譯準確性問題,在翻譯的過程中,會導致影片大量精華妙趣的流失。
因此,不少學者認為,中國電影需先在華人社群建立口碑,再通過合拍片、電影節展映等方式輻射儒家文化圈,最終探索文化理念差異較大的歐美市場。這種 「漣漪式」 傳播符合文化適應規律,如《哪吒 2》在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的高排片和票房表現,正是儒家文化圈與華人社群共同作用的結果。
對此,謝軼分析說:「《哪吒2》在北美影院的影響力是在慢慢擴大的。首先是北美華人、留學生群體進入電影院觀看,影院在看到了這部影片的超高上座率後,繼而提高上映影院數量,同時引發海外媒體的好奇,也會逐漸形成熱議風潮,這種熱度會逐漸傳遞到北美觀眾那裡。」
而國內最大的泰國影視發行方藝鼎傳媒的總經理張亮告訴霞光社,「在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因為有着廣泛的華人觀眾基礎,所以很多華語影片在當地能夠創造票房紀錄。而在北美,《哪吒2》的排片依然是在華人聚居社區偏多,在本地人聚居區偏少。」
除了文化鴻溝外,缺乏海外發行資源,也是阻礙中國電影走出去的重要原因。
好萊塢步入大片時代後,憑藉全球發行模式成功分攤了高昂成本,進而催生了成熟的 IP 開發體系。好萊塢大片之所以能在全球各地的院線順利上映,一方面是 IP 自身蘊含強大的票房吸引力,另一方面則得益於好萊塢電影製片公司經長期積累而掌握的豐富院線發行資源。長期以來,商業大片的發行版權被華特迪士尼、華納兄弟、環球影業、派拉蒙、索尼哥倫比亞、米高梅等好萊塢巨鱷所把持。
與之相比,中國電影與獨立發行商合作開展發行工作,在發行能力上存在明顯差距。考慮到全球發行需要巨額投入,從財務角度出發,好萊塢影視巨頭幾乎不會為自己未參與投資的外國電影進行發行。
業內人士告訴霞光社,《卧虎藏龍》與《英雄》之所以在北美創造票房佳績,與兩部影片的「幕後推手」——安樂影片有限公司總裁江志強的參與密不可分。江志強通過安樂影片有限公司與好萊塢發行巨頭(如哥倫比亞、米拉麥克斯等)建立了合作框架,通過捆綁好萊塢發行體系,成功將《卧虎藏龍》《英雄》等作品轉化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文化產品。
《英雄》韓國上映正式海報
事實上,《哪吒 2》目前在北美的上映院線數量已然實現歷史性突破。截至 2025 年 2 月 20 日,《哪吒 2》在北美上映的影院數量已達945 家,創下中國大陸地區華語電影在北美髮行的最大規模紀錄。這一數字較影片上映初期的 770 家有顯著增長,顯示其市場接受度持續提升。部分北美影院(如紐約時代廣場的帝國 25 影院)的日排片量甚至超過同期上映的《美國隊長 4》,最高達 22 場,接近外語片在當地的排片上限。
對此,謝軼告訴霞光社,900多家影院,相對於國內1.33萬家影院來說,不算是個頗具規模的數字,但其實在海外市場已經是一次重要的突破。「不同於國內電影拷貝全國普發的形式,海外院線市場化程度高,需要和院線談判來爭取排片,有時甚至還要一家影院一家影院逐個來聊。有一個數據可以作為對照,在整個日本,其實只有500多家影院。所以《哪吒2》這次能有這麼多家影院上映,在我們看來已是一次跨越。」
而博納影業董事長於冬,在接受《財新》採訪時,把海外發行能力建設分為三步:首先要逐漸培養國際買家,推動外部片方採買中國電影;第二步是促進國際合拍,中外製片方通過共同投資捆綁利益;第三步是打造成熟的國際檔期。
在謝軼看來,華語電影出海,需要《哪吒2》這樣的標杆作品帶動,逐漸激發海外觀眾對華語電影的好奇心與關注度。
而這次《哪吒2》全球矚目的票房表現,也讓海外關注到華語電影的生命力與在國際市場的開拓潛力。
2月12日,《華爾街日報》在標題為《中國動畫電影<哪吒2>如何超過好萊塢巨制,斬獲12億美元票房?》的文中談到,「這些中國故事的新版本,以新穎而又激動人心的方式講述了古老的傳說,對年輕觀眾更具有吸引力,同時反映出中國人和全球數以百萬計華僑相通的文化自豪感。」
但如果想在全球電影市場上持續突破而非曇花一現、後繼乏力,則需要中國電影工業有成熟完善的敘事方式與製作水平,以及深諳海外推廣、發行、營銷等環節的專業化人才。
對此,同屬東亞文化圈的韓國流行文化出海路徑,可以作為一個參照譜系。
德國學者Michael Fuhr在其專著《韓國流行音樂》一書中分析「韓流」在全球蔚然成風的原因:面對1997年金融危機的後果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金大中政府在「重建韓國」的國家計划下,大力推進國家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調整,以提高其國際競爭力。在繼續推行經濟自由化的同時,為實現韓國未來發展及韓國全球化的特色文化特徵,金大中在總統任期內特彆強調兩個新興交叉的發展道路:文化經濟價值和創造性知識型國家。
1995年,韓國政府頒佈了《電影振興法》,推動了大型媒體公司的發展,並吸引了被稱為財閥的韓國大型企業集團,如現代、三星和大宇等向本土電影業擴張。隨着大多由年輕的本土創作者和韓國海歸人員組成的獨立製作公司數量快速增長,國內產品的數量和質量持續走高。此外,韓國廣播公司和其他東亞國家的廣播公司之間的聯合製作戰略推動了產品來源多樣化,並通過其本國的合作公司幫助在東亞地區流通韓國產品,政府也向韓國製作公司提供財政支持,以培養海外市場。
繼中國電影出海後的下一程,則是IP出海。以《熱辣滾燙》為例,海外 IP 進行本土化改編後再反向輸出至海外市場,這一案例仍為中國內容產業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出海路徑。《熱辣滾燙》也成為索尼影業首部未參與出品而購買全球發行權的中國大陸影片。此外,索尼影業還購買了國產電影《你好,李煥英》的英文版翻拍權。但即使借力好萊塢全球發行體系,《熱辣滾燙》海外票房產出只有國內票房的1.4%。
《熱辣滾燙》日本上映正式海報
在此基礎上,產業製作能力出海,則是內容出海、IP出海後的下一個發展階段。而與中國地緣相近、文化相親的東南亞,可以作為中國影視產業出海的一個試水區域。
例如,擁有大量華人、完整保留了華文教育體系的馬來西亞,在2014年推出了「馬來西亞電影獎勵」(FIMI),對所有符合條件的本土製作支出提供 30% 的現金返款,為專門針對電影、電視和其他銀幕製作的創意內容開發提供額外的財務獎勵。這一舉措旨在吸引外資湧入。
目前,三大流媒體平台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在東南亞皆有本地化內容製作。愛奇藝與菲律賓媒體娛樂巨頭 ABS - CBN 攜手打造的菲律賓本土原創劇集《Saying Goodbye》、影視公司長信傳媒與愛奇藝合作出品的海外定製劇《靈魂擺渡·南洋傳說》,均在東南亞引發強烈反響。
這正如韓流文化重要推動者、SM娛樂公司首席執行官李秀滿所分享的韓流風靡全球的成功經驗:「第一階段是輸出文化產品;第二階段是通過與當地娛樂公司和歌手合作,擴大其在當地的市場份額;最後是與當地公司建立合資企業,與其分享文化技術專門知識及由此產生的附加值。」
由此看來,對中國電影來說,出海之路依然任重而道遠。
但中國電影並非勢單力薄地獨自「走出去」。電影出海,是包裹在中國文化出海這個宏大命題下的一個子命題。如今,以TikTok為代表的社交應用,以《原神》為代表的中國遊戲,以ReelShort為代表的短劇平台,正風靡全球、蔚然成風,如此由點及面、聚沙成塔,中國電影也必能借勢出海,被更多海外觀眾了解與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