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2023年10月22日22:47:09 娛樂 1741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文|尼爾

編輯|尼爾

前言

在真實世界中,暴力是一種讓人反感的生存狀態,但是,如果將暴力轉化為一種藝術形式,並被影片所借鑒,那麼,這就成為了一種「藝術」。暴力美學首先產生於影視,但其產生依賴於一定的社會環境以及特殊的審美需求。

「暴力美學」這個名詞,最早是在影視評論中產生的,它是指一種由普通民眾所接受的非主流的美術表現方式,它源於美國,並在香港形成了一種對影視的審美情趣與表現方式的探討。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所謂「暴力美學」,簡言之就是運用後現代主義的表達把暴力儀式化,在操作上表現為把暴力進行藝術化處理,即主要在感官上使「暴力」以美學的形式呈現

最近幾年,《戰狼》和《紅海行動》等軍旅影片在國內颳起了一場「紅色的、暴力的美感」。

一反過去「韜光養晦」的風格,軍隊在片中展現了強大的武力,絢麗的「暴力」場面極大地提高了觀眾的欣賞能力,而其中所包含的愛國主義精神更是讓這部電影的思想得到了升華。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從暴力敘述、人物設定和視聽語言三個層面來剖析《紅海行動》所蘊涵的暴力美感。

暴力敘事推動情節發展

以往經典的武打場面,都是在劇情反轉的時候才會有,但林超賢卻打破常規,將大量的槍戰場面,做為《紅海行動》的一個重要補充。

《紅海行動》的第一個鏡頭就是在外海,目的就是為了展現「蛟龍號」特種部隊的戰鬥力。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在中國商船廣東號上出現了海盜襲擊,這一信息把觀眾迅速拉到一個緊張的氛圍中,蛟龍突擊隊登船進行救援。

當狙擊手射殺海盜時,眾所周知,子彈射出到海盜中彈的過程是短暫的,但林超賢導演採用了慢鏡頭,將發射子彈鏡頭進行了慢放,把人們情緒拉到一個緊張的高潮中

與此同時,「蛟龍」小隊成員也在不停地爆炸,火花四濺,將劇情推向了高潮,一下子就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一組蛟龍與海盜之間的火拚場面,不但能讓人看得熱血沸騰,更能直觀、高效地展現出火拚的緊張氣氛。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從「蛟龍號」和「海盜」的激戰,到特種部隊和伊維亞的恐怖份子的對決,都有大量的槍戰場景,而文字只是起到了點綴的作用,用來推進劇情的發展和情節的起落。

並行剪輯能增加影片的信息量,加速影片的速度。因為它是多條線索並行呈現,互相襯托,從而更容易獲得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整個電影最大的亮點就是坦克的戰鬥,採用了並行的蒙太奇方式,將兩個時間點分割開來,在一個時間點上,兩台戰車,一台搭載着特種兵,一台搭載着恐怖分子,兩台戰車捲起滾滾煙塵。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在沙地上展開了一場激戰,敵人的一槍一槍的射擊,每一槍都能命中戰車的「身體」,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感,哪怕是一台戰車被摧毀,也無法擊潰他們的士氣。

與此同時,在他們衝出包圍圈的時候,三個人還在屋子裡,陸琛被炸斷了一條胳膊,卻沒有半點退縮。

就連他的雙耳都被打爆了,他依舊在為同伴貢獻着自己的生命,直至被一顆子彈貫穿了脖頸,這一幕讓所有人都為之心碎,恐懼、悲傷,卻也對戰爭的殘忍深惡痛絕。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導演運用並行蒙太奇手法,將兩個時空同時進行,相互碰撞,展現出了戰爭的慘烈,形成了一種緊張的演出氣氛,使觀者的情感也隨之起伏。

人物塑造營造不同的暴力感受

暴力審美最顯著的特徵就是以強大的視覺衝擊力,引發情緒上的激爽。電影中的角色刻畫,既能引導劇情的起落,又是整個影片的主線和核心。

戰爭的殘酷,註定它不可能成為一個具有傳奇色彩的英雄,而是一種團結奮鬥的集體精神。《紅海行動》是一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在故事的基礎上,9個主角齊心協力。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蛟龍號」指揮官楊銳下了毫無遲疑的指令,為了拯救中國人民,雙方展開了8:150的大戰,在實力差距這麼大的時候,依然毅然作出決定,踏上歸途。

夏楠是一名新聞工作者,在面對敵人的時候,她沒有絲毫的畏懼,也沒有因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而退縮。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特種兵的機槍射手都是威風凜凜的,但是《紅海行動》中的張天德,已經完全顛覆了這個認知。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危機關頭,他愛嚼糖果,讓觀者覺得自己也是一個堅強的男人,有着細膩的心靈,甜蜜卻又苦澀,沒有石破天驚的宣誓,有的只是無微不至的呵護,將「軍人柔情」這個詞深深烙進了所有人的心裏。

8名「蛟龍號」隊員齊心協力,充分展示了中國士兵的群體英雄精神,打破了以往動作電影中的「個人英雄主義」。

中國文學批評學會榮譽會長李准曾指出:影片沒有簡單地將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當作當代海軍的精神制高點,而是將有國家擔當的崇高集體主義塑造成中國海軍最強大的精神來源,這體現了影片創作的精神高度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視聽語言營造暴力氛圍

影視音樂具有烘托氣氛,把握情感,掌控節奏,闡釋劇情等功能。影片中,「蛟龍號」在調查船隻狀況時,採用了一段緊張的配樂,為影片的劇情增添了色彩。

當「蛟龍」們營救人質的時候,現場除了槍聲、玻璃碎裂的聲響,還有滴答滴答的鐘錶聲,再加上悠揚的音樂聲,襯托着子彈的飛行,秒針的滴答聲,將所有人的心情都推向了最高潮。

林超賢導演巧妙地運用了這些打鬥場面和跌宕起伏的音樂,將其作為推進劇情發展的重要因素,並將暴力場景進行了藝術化和符號化,使音樂達到了最大的效果。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電影顏色是人類最直觀的感官感受,是人類情感的重要來源。在影視作品中,顏色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視覺要素,它不僅可以使場景保持原始的顏色,而且可以傳達一定的情感。

顏色不僅能表現思想主題,刻畫人物形象,反映時空轉換,營造情感意境,烘托電影氛圍,同時也是形成電影風格的一種強有力的藝術手法。

黃本是一種溫暖的顏色,但是《紅海行動》里,他卻用了更多的「質感」,將黃色的基調變成了冰冷,強調了戰鬥帶來的破壞,強調了角色的運動和線條。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片頭和片尾都是以白色作為基調,相互聯繫,結尾是白雲蔚藍的天空,給人一種很沉悶的感覺,讓人忍不住想起了電影開頭的那一幕,那是一個水手被海盜殺死的畫面。

這是一部比較陰冷的電影,很多戰鬥場景都是在沙漠里,到處都是灰塵,給人一種很壓抑的感覺。

無論是撤離的任務,還是營救人質的行動,都給人一種冷酷的感覺,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也有一種中國士兵捨生忘死的感覺。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正反打鏡頭在電影中一般在兩人對話的畫面中使用,而在《紅海行動》中林超賢導演做了一個新的嘗試,將其運用在發射子彈的過程中

顧順在開槍的時候,捕捉到了一名年輕的狙擊手的破綻,他在關鍵時刻開槍,從子彈發射的那一刻起,他就使用了高速攝影的方式,利用子彈的火星和子彈附近的漣漪,來描繪子彈的運動軌跡。

顧順和年輕狙擊手在山坡上交手的時候,子彈的開火和年輕狙擊手的跑動,畫面時長27秒,突出了子彈的快速精準和殺傷力,同時也將顧順和那個恐怖分子狙擊手的具體方位說了出來。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這樣的細節畫面,可以更好地傳達到人們的心靈深處,也凸顯了「蛟龍號」的優良品質。

愛國主義與集體英雄主義的意蘊表達

《紅海行動》以最真切的人類情感為基礎,將中國軍隊的愛國情懷與群體英雄氣概彰顯出來,從而達到「以人為本」的目的。

整個電影的畫面色調都比較冷,槍戰和炮擊的鏡頭佔據了整個電影的六成,主要是通過打鬥動作和戰爭的推進來推進劇情的,而爆破效果的真實感和實戰的戰鬥場景,更是讓人有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本片透過暴力影像,聚焦於對中國民眾的殘忍與摧殘,展現中國士兵為拯救海外同胞所承受的巨大犧牲,彰顯了軍隊的英勇氣概。

電影里的主角們一起與恐怖分子戰鬥,畫面充滿了血腥和暴力,這種場景構建了國家的觀念,將激烈的戰鬥場景融入到了「民族復興」的氛圍當中,這也是中國電影中的另一種審美特徵。

在電影中,暴力的審美象徵就是軍人的勇敢、力量和責任感。中國現代軍旅電影在呈現出一種極度的暴力景觀的同時,也以「大國崛起」、「國際擔當」等現代中國國家主義為背景,建構了其生存的理性框架。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紅海行動》是一部動作電影,它以一種暴力的美感,貫穿了整個敘事情節,展現了人物的性格,將中國士兵們的愛國情懷和集體主義情懷展現得淋漓盡致,讓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

以視頻的形式真實地傳遞了一個民族的戰士的圖像,儘管士兵的命途多舛,但他們依然奮勇向前。

結語

《紅海行動》突破了以往的「暴力美學」模式,主要是用大量的戰鬥場面來推進劇情,並輔以文字。在《紅海行動》中,子彈、炮彈和傷員的大量鏡頭,都是用一種獨特的方法來推進劇情的。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主題影片」是賀敬之於一九八七年國家電影廠主任會議上首次提出來的,他說:「強調文藝作品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思想內容,應該成為我們文藝的主旋律。」

該電影通過恰當的藝術表達,展現了戰爭的殘酷,集體主義,視覺衝擊等多個因素,激發了人們的反戰意識。

我們是中國海軍,我們來帶你們回家」,這四個字深深打動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他們感受到了國家的變化,發出了自己的聲音,新時期的中國,正急需一種優秀的文化來引導他們。

影片《紅海行動》暴力美學應用,從敘述、人物、語言三個方面解讀 - 天天要聞

這種群體英雄主義激發了受眾的國民精神與戰鬥精神,提高了國民的國防觀念,喚起了整個社會對海軍的關注,維護海洋權利的興趣。

它反映出了一個強國在這個時期的國家的面貌,也表明了我們的祖國正在變得越來越強盛,這也是這部電影想要表達的主要思想。

參考文獻

[1]李娜,李亞西《奧利弗·斯通電影中的暴力美學研究》

[2]霍琨,柴明珠《淺談暴力美學的發展》

[3]李博《呼應大國崛起,打造中國式主旋律大片》

[4]李金秋《當代中國軍事片的敘事空間建構》

娛樂分類資訊推薦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 天天要聞

不管你多節儉,這6類東西該扔就扔吧

過期藥品與保健品:家中的小藥箱往往是容易被忽視的地方,一些過期的藥品和保健品不僅失去了原有的效用,還可能產生有害物質,誤服將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大掃除時,務必檢查並清理這些過期物品,確保家庭用藥安全。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 天天要聞

李曉旭:在《織造府》塑造從未有過的賈寶玉

「上海觀眾以包容態度看待新編劇目,《織造府》演出現場的熱烈感覺撲面而來。」4月11日、12日,南京市越劇團團長,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李曉旭攜新劇《織造府》登陸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她分飾曹雪芹、賈寶玉兩角,帶領一群年輕演員展示不一樣的《紅樓夢》故事。《織造府》作為畢派小生,李曉旭對上海充滿感情,「我是畢春芳...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 天天要聞

(文化中國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中新社合肥4月13日電 題:傳統曲藝混搭相聲「圈粉」年輕人 作者 傅天騁 黃梅戲遇上相聲曲藝,歷史人物「穿越」舞台,安徽方言化身「爆梗」——在安徽合肥一家相聲館裏,每天都上演着傳統曲藝與青春潮流的奇妙碰撞。劇場創始人薛培森透露,自推出「新派皖韻相聲」以來,「95後」至「00後」觀眾佔比突破80%,百餘座位周周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