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叄叔
編輯|胡叄叔
前言
廣袤無垠的宇宙,永遠都會帶給人們無限的遐想。人類永遠都會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心,也永遠都會對這個未知的世界充滿無限的憧憬。
因此,太空冒險題材的電影也隨之誕生,並且伴隨着人類文明的進步、科學演進發展以及電影技術的持續提升,變得越來越完善和完善。
比如《機械人總動員》,《星際迷航:未來開啟》,《普羅米修斯》,《地心引力》,《星際迷航:暗黑無界》,《星際穿越》等等。
這部電影在八十八屆奧斯卡獎中榮獲多個獎項的金像獎,引發了極大的反響。本文從「滿足期待視界」、「打破期待視界」以及「重建期待視界」三個角度對《火星救援》進行了解讀。
期待視界的滿足
德國文學理論家,美學家,伊塞爾,姚斯等人在20世紀60、70年代建立了一個新的文學接受主義,它突出了文學作品中的具體表現和受眾角色。
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揭示了作家,作品,讀者三個主體的相互聯繫,尤其是讀者的主觀接受,從而打破了傳統的「作家是文學作品的神」的傳統。
隨後,將這一理論引進到了電影的研究中,讓我們意識到,電影一定要遵循接受美學的指引,要對作為接受主體的具有能動性的電影觀眾給予足夠的關注,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對影片進行全面的詮釋,從而推動影片的向前發展。
「期待視界」是一種新的藝術形式,它是一種由過去的經驗、興趣、素養、理想等綜合起來的、以一種內在的、以審美的方式表達出來的一種對文學作品的鑒賞需求和鑒賞程度的一種認識。
在電影業中,宇宙探索主題一直受到人們的重視與展示,並且以宇宙探索為主題的影視作品也有相當多的數量。
雷德利·斯科特對空間冒險電影的熱情把握得恰到好處,即使為了將《火星救援》放在了第一位,他也沒有放棄《異形》的續集。
有了這麼多類似的電影做鋪墊,《火星救援》必須要跟以前的電影有很大的不同,才能讓人滿意。斯科特對此心知肚明,所以《火星救援》里包含了很多其它空間科學電影里必不可少的元素。
首先,先進的技術是必須的,因為這些年來,電影的技術進步很快,給人的視覺衝擊也很大,所以,他們可以用特效將那些在現實世界中無法想像的畫面展現出來。
《火星救援》也是如此,它採用了IMAX3D的技術,將地球上的一切都展現了出來,讓人有一種置身於另一顆未知的行星上的感覺。
在視覺上,斯科特憑藉著精湛的技巧,將這顆赤紅色的行星描繪成了一幅壯觀的景象,而主人公馬克·瓦特尼則站在一片沙漠中,一臉茫然地站在那裡,足以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彷彿這是一幅充滿了科幻色彩的電影。
至於劇情,則是根據安迪·威爾的一部同名小說,將一名被困在火星上的航天員帶回了自己的家園,劇情簡單明了,讓人很容易就能看懂。
《火星救援》除了與其它同類電影相比所形成的預期外,更重要的是要符合觀眾在觀看之前所形成的預期,即觀眾在觀看之前所形成的預期。這是一部關於太空冒險的電影作品,也是一部救援題材的影片。
在電影開始之前,觀眾會自動聯想到災難、危險、人的意志力、救援者與被救援者的關係,從而形成緊張氣氛、生命救援等心理預設。
電影的開頭是一次火星的暴風雨,當科考隊匆忙撤退的時候,太空人馬克不知所蹤,獨自留在了那裡。
在他從昏迷狀態中蘇醒,宇航服響起警告聲,與自身所擁有的知識儲備、經歷根基相匹配的時候,「太空探險」的設定就完成了。
清醒過來的馬克氣喘吁吁的跌跌撞撞走回駕駛室,將插在自己胸口的通信線路拔出來,一邊嘶吼着一邊給自己纏上繃帶,讓觀眾們想像中的營救場景變成了現實。
在這部電影中,馬克為了自救,為了自強,他使用了很多手段,製造了很多食物和水,同時他也嘗試着和美國宇航局保持着聯絡,最終在五百多個太陽的幫助下,他回來了,這也是他在電影中扮演主角的原因。
期待視界的突破
接受美學的文藝評論理論指出,當人們讀到一篇文章時,通常會對其預期範圍內的東西不會有太大的興趣,反而會對其預期範圍之外的東西更有興趣。
姚斯認為:「假如人們把先前的期待視野與新作品出現之間的不一致描繪為『審美距離』,那麼新作品的接受就可以通過對熟悉經驗的否定或通過把新經驗提高到意識層次,造成視野的變化。」
在影視藝術領域,能夠突破觀眾的期待視界則是比滿足其期待視界更高一個層次的追求,也是影片獲得成功的必勝法門。
從之前看過的幾部宇宙冒險電影的影響來看,再加上對《火星救援》的理解,這部電影在觀眾們看來,整個電影的氣氛都很緊張,隨時都有可能喪命。
就故事而言,高難度,高耗資的空間營救命題必然會涉及政治命題,陰謀演繹,利益衝突。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斯科特卻刻意地避開了觀眾的期望,而是「安守本分」,收斂了自己的野心,收斂了自己的情緒,將電影拍完了。
首先,整部電影都是以「火星營救」為主線的,雖然氛圍很緊張,但卻被導演刻意淡化了,營造出了一種輕鬆的氛圍,還夾雜着幾分喜感。
男主人公馬克剛剛蘇醒過來,拔掉刺在腹部的天線,然後就在自己的電腦前面拍起了自己的錄像,他非常冷靜地坦白了自己的遭遇。
平靜地說:「我還活着。廢話。不過,我猜對於我的隊友以及美航局來說,這可是個驚喜,也是全世界的驚喜。」
他聳了聳肩,挑了挑眉,「Surprise!」這一刻,原本被壓抑的氣氛所感染的觀眾們,在放鬆下來的時候,都會被這部電影的獨特風格所折服。
原來太空冒險和太空救援並不是一件讓人毛骨悚然的事情,原來人類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也可以冷靜地嘲笑自己。
在這部電影里,主要講述的是一個人在火星上生活的故事,馬克一邊在鏡頭前說:「我是個植物學家,而火星,將會畏懼我大植物學家的力量!」
他一邊用沉重的宇航服收集太空垃圾當肥料,一邊捂着鼻子,對着塑料垃圾擠眉弄眼,喃喃道:「約翰森,天哪。」
他在為同伴們點火的時候,會喃喃自語:「抱歉,馬丁內斯。」他會嘲笑劉易斯的音樂風格,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宣布自己是「我是火星上的拓荒者」、「我是星際海盜」、「鋼鐵俠」,甚至會說出「fuckingmars」這樣的話來。
電影在劇情上也做得很簡單,從很多評論來看,大家都很認同《火星救援》是個「硬科幻」的作品。
從積極的方面看,被困在火星上的馬克不會因為同伴的放棄而產生懷疑或怨恨,反而會理解,認為自己能活下來會給同伴帶來意外之喜。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當太空總署知道了馬克還活着的消息後,他們並沒有按照正常的劇情發展,而是在全力營救馬克。
在兩種最能引起共鳴的情況下,電影並沒有刻意渲染出更大的話題,反而輕描淡寫地寫出了人類的本能。
第一種,是馬克與地球指揮中心取得聯繫進行對話時,得知他們並沒有將他還活着的信息通知他的團隊,憤怒地打出了一串粗口,指揮部回應:「請注意措辭,您輸掉的比賽會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轉播。」
第二種是營救行動順利完成,馬克回到隊伍中,被隊員們調侃為「辛苦了,鋼鐵戰衣」,馬克眼淚汪汪地抱怨道:「你們,你們的音樂品味真差!」
這是一個很好的開頭,但這部電影並沒有像那些大製作一樣,為了突出一個故事,而刻意降低了宏大的故事情節。這部電影也得到了廣泛的讚譽。
期待視界的再建立
《火星救援》是一部以宇宙拯救為主題的科幻劇,但其最大的優點就是對很多生存技巧、科技常識的真實還原,因此被認為是一部「硬科幻」影片。
電影中沒有使用任何高科技的特效,也沒有任何超自然的東西,沒有任何異形,沒有任何可以毀滅整個世界的生物,也沒有任何可以拯救世界的超級英雄。
這使得一位普通的太空人能夠運用智慧來將一種氣體和氫氣從一種火箭的燃料中分離出來,並將其焚燒成水。
就象我們身邊的清潔工那樣,撿起了我們身邊的垃圾,把它們種上了花草樹木;好不容易才把太陽能電池面板的裝置用來採集與太空總署的訊號。
為了更好地處理好信息傳遞上的難題,羅蘭將十六進系統運用到了電影中,這一點在以前的電影中都是絕無僅有的,讓人既能欣賞到電影本身的精彩,又能體會到電影本身的價值。
它並沒有因為滿足大部分觀眾對這些小眾科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的局限,而編造出一些虛假的故事,所以,觀眾不僅會接受這些真實的科學的表述,而且還會以一種尊敬和熱烈的方式來響應這份真誠。
《火星救援》可以說是刷新了許多人對科幻電影的認知,拓寬了人們的視野,讓人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視角。
結語
一個優秀的作家,一定要使哈姆雷特在滿足了觀眾期望的同時,還能對其進行超越,從而使觀眾在讀完這部小說後,對其產生一種嶄新的影響。
對於一部電影來說,同樣也是這樣,在符合觀眾的心理預期的情況下,如果可以做出一些突破,讓讀者們感到新鮮,並且可以接納新的期望,構建出一個新的美學水準,這就是一部電影的成功之道。
參考文獻:
[1]劉純德《姚斯、伊瑟爾及其他——漫談接受關學》
[2]周來祥,戴孝軍《走向讀者——接受美學的理論淵源及其獨特貢獻》
[3]王鍾陵《論姚斯的接受美學理論》
[4]方建中《論姚斯的接受關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