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金剛狼3:殊死一戰》「樹林大戰」的後期配音室中,飾演狼叔的演員休·傑克曼手舞足蹈,邊模擬着電影畫面中狼叔在樹林里奔跑的狀態,邊歇斯底里、賣力還原電影中的表情。配音結束,他的表情一瞬從凶神惡煞變為憨厚一笑,這就是給影視作品配音的過程。

配音演員們正在配音。
「從影視工業流程上講,外景是最燒錢的,最節省成本的方式就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外景拍攝。但現場收音很容易出現不理想狀態,比如你在拍古裝戲,一輛摩托車『嘟嘟』跑過來,這個收音還能不能要?就像《金剛狼3:殊死一戰》最後那個長鏡頭,現場一定有各種指導走位、嘶吼的畫外音。在我的觀察里,現場收音對進度的影響可以達到三分之一。那為了保證拍攝進度,我會非常直觀地選擇後期配音,因為錄音棚里產生的成本會比拍攝現場少。」來自廣東龍貓配音工作室的配音導演大奔這樣向我們論證着配音在電影工業中存在的必要性。

動畫導演、配音導演大奔。

聲音工作室製片蔡婕琳。
不過,除了像飾演角色的演員親自出馬為角色配音,因種種因素考量,影視行業里還存在一批專事配音的配音演員。配音演員的日常是怎樣的?配音演員怎樣一步步修鍊出「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聲音視像?配音演員又該如何一人分飾多角,挑戰性格跨度較大的各種角色?近日,本刊記者造訪了龍貓配音工作室,聽話劇演員、動畫導演、配音導演大奔,配音演員、聲音工作室製片蔡婕琳向我們介紹一個配音演員的修鍊歷程。
配音演員的日常
「走神」、自言自語、做案頭工作,
但我們什麼都能吃
「該吃吃,該喝喝,其實正常生活里怎麼來,我們就怎麼來」,面對記者的好奇,配音演員蔡婕琳這樣向本刊記者介紹配音演員的日常。


陳小春、陳貝兒、林峯、王浩信等藝人都來過工作室配音。
她帶着我們走向工作室的主要陣地。一間錄音室、一間觀察室、一間後期處理室便構成了龍貓配音工作室的主要場地。在廣東,許多普通話版影視作品得到這裡走一遭後,才完成了從普通話版到粵語版的「變身」。到這間工作室中配過音後,許多配音演員的聲音出現在了《雄獅少年》《狼圖騰》《一級指控》等作品中,陳小春、陳貝兒、林峯、王浩信等藝人亦會到這邊來完成配音工作。

據蔡婕琳介紹,在配音前,配音演員通常會先看需要配音的影視片段,做一些案頭工作去了解角色,有時遇到需要跨語言文化轉換的配音工作,配音演員甚至還得干編劇的活。「比如當時做《雄獅少年》粵語版,因為它的地域特徵特別明顯,是南方題材和廣府文化,所以拿到劇本時,導演會花很多時間去調整對白,看怎樣讓它更廣府一些。」蔡婕琳說。
等到正式的配音日,走進錄音室,麥一開,門一關,配音演員便得在小小屏幕和麥克風前手舞足蹈地待上一段時間,有時錄一整天也很尋常,「不見天日」。


錄音室場景。
這時候,另一個配音工作中的重要角色——配音導演則會坐在錄音室的玻璃窗外,他聽着監聽、透過玻璃窗觀察配音演員們配音。如果他覺得演員聲音不對,便通過呼叫器和配音演員溝通,有時還會現場輔助演員「入戲」。「有一次,有個女孩要配一個被日本兵抓走的角色,怎麼聽都假。我看了一眼錄音棚里,我叫旁邊的人說你去真拽她,一聽那個聲音,真了,可以了。」配音導演大奔說。
除了以上那些看上去還算「正常」的日常,蔡婕琳說,配音演員的日常是「走神」和「戲精上身」。「演員的職業要求要不斷想像,無論你是否有意識,你根本停不下來,就會開始『走神』。那天我們突然聊起來發現大家都有在生活里『演戲』的習慣。比如說洗澡放鬆時,你可能會有一個對戲的狀態,自己突然就開始自言自語演起來,自己有時候回想可能會覺得『神經病』,但我們一聊就發現,原來大家都有這個習慣。」
配音演員的絲滑轉場
在楊冪、唐嫣、
吳謹言之間「變身」
回想起自己剛開始嘗試配音工作時的瓶頸,粵語配音演員蔡婕琳說,「演繹的時候,你有沒有在『戲裏』,別人從聲音就能聽的出來。電視劇配音跟電影配音有點不一樣,電視劇配音基本上同一場戲,演員就都在錄音棚里,準備着,盯着自己錄製的角色,一旦走神不但不能將自己角色配好,也會連累到一起錄音的小夥伴,大家又要重來。所以精神要高度集中,投入角色。我剛開始的時候聲音並『不入麥』,但聲音是會改變的,不斷地修正和調整,只要用心一定會有收穫。」



蔡婕琳錄過楊冪的《宮》、唐嫣的《何以笙簫默》和吳謹言的《延禧攻略》粵語版。
蔡婕琳錄過楊冪的《宮》、唐嫣的《何以笙簫默》和吳謹言的《延禧攻略》,在不同角色之間找變化,她說找尋角色感覺的方法是參考演員表演的方式。「比如魏瓔珞的表達方式是鏗鏘有力的,楊冪說話是連綿的,找角色的感覺,這樣聲音出來才更貼人,我找的就是這樣的表演節奏。」
面對配音界幾位大咖承包了所有影視作品、「千片一聲」的說法,琳琳表現出了自己的疑惑。「為什麼會出現『千片一聲』呢?其實戲與戲之間,人設和人設之間是不一樣的,一定是在整體情境上去感受一個角色,你不能單獨把聲音抽出來聽,要投入到劇情中。」
一個好配音演員的「誕生」
儘可能「貼臉」飆戲,
去和角色對戲
配音導演在選拔配音演員,首先會考量的是聲音能否「貼臉」。「他的臉和氣質,必須能發出那種聲音,我們也會選一些腔調、口吻跟這個角色本身比較接近的。或者表演張力大的、更懂得用聲音塑造角色的演員。」有時也擔任配音演員的選角導演蔡婕琳這樣解釋「貼臉」,但在她看來,「戲好」甚至比聲音本身的條件好更重要。

配音演員有時候需要搭戲互動。
怎樣讓演員進入情境、讓「戲」好起來?在大奔看來,動起來「飆戲」是讓配音演員進入情境的必要手段。「我們經常會讓配音演員去看演員怎樣『自己配自己』,比如《金剛狼》休·傑克曼那段配音。我們會問配音演員,你怎麼做到這麼冷靜的?你看那個演員自己配自己,是把現場狀態再演一遍,才能出來最真實的狀態。那如果你這麼冷靜、舒適的話,你還原不出來,我們會要求演員站着去配合(畫面)里的動作,特別是大動作你要找節奏,讓身體動起來。」
配音演員也需要搭戲互動嗎?這在大奔看來是必須的,只不過,配音演員的搭戲對象其實是畫面中的那個角色。「如果配音演員真的能代入那個角色的話,跟你對戲的就是片子里那個角色,你還需要另一個配音演員跟你對戲嗎?」
配音演員的修鍊
好的配音里能
「風吹草低見牛羊」
在專職做配音導演、配音演員前,大奔曾是一名舞台劇演員,上的是專門的表演學校,他向我們透露自己的學習歷程:「聲樂和台詞學兩年,第三年我們才去接觸一些劇目。在前兩年,這兩門課每個禮拜都會排三節以上,你先別扯什麼發聲技巧,你先從練氣開始,先把你的氣弄足了、你的氣息可以支撐你聲帶動與不動都能發出聲來,這樣才叫OK,然後再到下一個流程。」
這樣的聲音基本功訓練里甚至還帶有對演員想像力的塑造。大奔用「風吹草低見牛羊」的例子解釋了什麼叫想像力。「那時候我有過一個坎,就是上朗誦課,念『風吹草低見牛羊』,老師說『我在你的聲音里聽不出草原』,我納悶,『老師還能從我聲音聽出有沒有草原?』這其實就是聲音的視像感。我試着在腦子裡勾勒那個畫面,當我一睜開眼睛,再去念『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時候,老師說現在你在這邊看到了草,也在那邊看到了羊。」
正是因為經歷了這樣既抽象又嚴苛的訓練,人才能掌握這種對於規定情景的想像。而這種想像的重要性不僅是針對着表演演員,也影響着配音演員的工作完成度。「對於很多半路出家的配音演員來說,尤其是當成年人年紀大了以後,想像更難了。聲音是無法改變的,比如說周迅的聲音就是那樣,但她依然可以提高聲音的表現力,自己錄完《如懿傳》,表演比聲音(的天然條件)更重要。」大奔說。
怎樣去提高聲音的表現力呢?在大奔看來,演員永遠可以不斷地拓寬自己的表現區間。「有時咱們演員欠缺的不是說聲音好不好,而是他對作品的分析以及對角色的設計能力夠不夠。如果他平時設計的少,這個人的表現區間就會窄,因為他很少去拓寬自己,而給自己增加的設計難度越大,那這個人的區間也會被無限拉大。」
采寫:南都記者 林文琪 實習生 羅蘊清
圖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