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堆偶像劇中,有這麼一部劇,他節奏緊湊,毫不拖沓,開場就是高潮,連追十集,全程捨不得快進,以現實為基礎,直面社會痛點,以法律為準繩,還受害者公平正義,可以說是構建了一個人們期待的政府執法者形象,這部劇就是正在熱播,而且一經播出就佔據榜首的潛爆款《底線》。
》》嚴謹,緊湊,以基層人民法院的視角看社會民生
看這部劇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嚴謹且劇情緊湊,對基層人民法院的描寫十分詳細,真實得好像是在復刻。
可以看出,編劇在創作之前,絕對是請教了專業人士,做足了功課的,比如說劇中提到的立案庭、民一庭,雜談君特意去查了一下,不管是基層人民法院還是最高法,都有立案庭和民一庭,基層人民法院的民一庭主要負責一些鄰里糾紛、婚姻家庭、勞動爭議等比較傳統的民事案件。
所以,在劇中,身為庭長地方遠提出要和勞動仲裁委員會、信訪辦等部門合作,聯合辦案以提高辦事效率。
再比如說,關於方遠、葉芯二人的職務和職級,以及年齡設定,也是合情合理的。
對於法院庭長的職級,主要與人民法院的地位有關,而且差別很大,最高人民法院的庭長是副部級,縣人民法院的庭長卻一般只是副科級。
方遠作為基層人民法院的庭長,劇中明確表示他的職級是副科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而葉芯,可能有人會覺得身為庭長的方遠才副科級,葉芯卻是正科級有些主角光環,實則並非如此。
葉芯的父親是法學教授,葉芯現在三十三歲,是直進的最高法,通過這些信息,其實大致可以猜測出,葉芯應該是博士畢業。
根據我國公務員定級規定,博士畢業,沒有實職,定四級主任科員,二十二級,享正科級待遇。
按照正常發展,一般二十三歲左右本科畢業,然後碩博連讀的話,一般是五年,也就是二十八歲畢業,如果畢業就去了最高法,五年的時間,還是正科,也就是沒有升職,這麼一看,是不是就非常符合正常發展了。
再說葉芯空降這件事,方遠的表現極為真實,葉芯突然出現在辦公室的時候,方遠是非常客氣地喊着小葉老師,還專門追出去問周康上級有沒有什麼特殊指示,至少在這一刻,方遠是並不相信葉芯真的是來鍛煉的。
在辦公室介紹葉芯時,方遠對其的稱呼依舊是小葉老師,沒辦法,人家最高法下來的,職級還比他大,說不準哪天體驗夠了,就調回北京最高法了。
我們都知道,高級管理層是掌舵的,真正與民眾產生深刻聯繫的,是基層公務員,而基層公務員中,最能夠看到人生百態,人性複雜的,恐怕就是法院和派出所了,這部劇把目光放在法院,在講主故事的同時穿插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既能使整個劇不會過分壓抑,又顯得更加真實,而且還會成為一些暗線。
比如說服裝店老闆娘,出來較早,一出現就是在調解室,短短几分鐘的戲,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熱情奔放且嘴毒的顏值黨。
而這個人物,也是推動方遠在性騷擾案件中轉變態度的關鍵。
至於節奏上,開場的辱母案,緊隨其後的性騷擾案,一個接着一個地向觀眾砸來,絲毫不給喘息的機會,又不會顯得僵硬刻意。
》》雙線並行,不帶性別偏見的講述職場性騷擾,同時暗含了女性在職場上的弱勢
這部劇的亮點之一,是角色的不完美性。
方遠是基層公務員,即便已經做到了庭長的職務,但日常處理雞皮蒜毛、三角兩分的瑣事,在思想程度上,更趨向於解決手上的麻煩,至於更高層面的,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思考,不過,也因為他長期從事基層工作,在認理的同時更能考慮一些現實因素,當然,他的一些思想,帶着較為明顯的男性思維,可見,即便是號稱最公正的法官,也難以免俗。
葉芯是天子驕子,起點就比很多人的終點高,她的身份都是帶着光環的,法學世家,最高法,正科,這些標籤都是她的資本,從小生活在光明中的人,是看不見灰色的,但同時,良好的家教和不俗的眼界,也讓葉芯更具有大局觀,她總能透過一個案子,去看到這個案子背後的現象,理解這些相似的被害人相聯的痛苦,女性的共情能力讓觀眾在欣賞她的能力時也不會把她當成男人看待。
一個着重於解決手上的事,一個執着於推動法律的發展,解決這件事背後的社會現象,不同的思想自然就帶來了不同的解決方式,故事就在這種衝突中巧妙的推進。
兩個人正式合作的第一個案子,是李芳凝告同事職場性騷擾。
針對李芳凝的自述,方遠沒有當即蓋棺定論,但從他在辦公室和其他人的聊天可以看出,方遠的內心,實際上是偏向於懷疑的,這種懷疑並不來源於事件本身,而是對李芳凝的第一印象。
在方遠眼中,李芳凝表現得太過於冷靜,潛意識裡,方遠覺得,一個女性,遇到這種事,絕對不會這麼冷靜的,她可以大吵大鬧,也可以大聲哭泣,唯獨不能這樣條理清晰的坐在這裡和他們訴說案件經過,這裏面一定有貓膩。
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讓方遠在後續的調查中,下意識以為李芳凝是為了升職加薪,拿法律打壓對手,因此並不想管,連調解都抱着敷衍的態度,後來更是乾脆把這件事放在了一邊,還自以為一切都在掌握中。
李芳凝等來等去沒有結果,打電話來詢問,方遠立刻表現出了一種不屑和瞭然於心,看透一切的態度,揚言李芳凝坐不住了。
去李芳凝公司調查,上司也是有意無意的暗示方遠李芳凝平時就很不檢點,似乎只要把不檢點的髒水潑給李芳凝,她即便被騷擾,也是活該。
我無法想像,這件事如果沒有葉芯的參與,最後會發展成什麼樣子,在流言蜚語的包裹下以自殺向世界證明自己的清白,訴說自己的委屈?還是就此墮落?
後來在調解中,方遠也屢次表現出想要息事寧人,並非像別的劇一般,男女主都一定是認死理的,大義凜然的獨行者。
方遠的理由也很簡單,李芳凝還要結婚生子,還有未來,在方遠眼中,這件事鬧大了,對李芳凝只有壞處沒有好處,葉芯忍不住吐槽方遠是在為色狼辯護,這話何嘗不是觀眾的心聲,這也是為數不多的,我看到彈幕上大多佔女主的一幕,以往不少影視劇,都是一堆彈幕罵女主愚蠢,自以為是什麼的。
方遠的顧慮固然沒錯,可替人拿主意的習慣讓方遠忽略了一個事實:他從未問過當事人李芳凝的真實需求和意願。
換句話說,方遠說以前他接了一個案子,因為當事人的偏激,最終導致那個咸豬手男人自殺,女主也因為網絡暴力自殺,於是方遠認為,如果當初不是當事受害人非要把事情鬧大,根本不會有這樣的悲劇。
但是,這個悲劇的根源難道不是網絡暴力嗎?為什麼要責怪一個維護自己權益的受害者?難道惡人做了壞事,旁人連譴責都不行?只要被譴責對象做出了極端行為,就是受害者和網友的錯?這是什麼強盜邏輯!
更何況,當初那件事,是因為當事人後期在網上公開了對方的信息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釀成悲劇,方遠又怎麼能確定李芳凝和那個女孩兒是一樣的,又如何確定李芳凝不會因為等不到正義而抑鬱,最後以血去回應那些質疑和辱罵?
後來葉芯被媽媽逼着撤訴,所有負責人中,也只有同為女人的葉芯真正在乎着李芳凝的意願,其他人只是想着儘快把這件事解決,僅此而已,至於結果是什麼,李芳凝的真實意願是什麼,沒人在意。
同樣牽扯到性騷擾案件的還有莫莫和符木公司的老闆,但在這個案件中,真正被性騷擾的是符總。
可見,在職場中,性騷擾的困擾不止於女性,在談論性騷擾這個話題時,不應該有附加詞「女性」二字,而是「所有受害人」。
當然,也還有一些東西值得注意,編劇寫得很隱晦,那就是,同樣是性騷擾,受害者李芳凝被逼到險些崩潰,還好她內心足夠強大,堅持下來了;而另一個暫且的受害人符總,卻能把施暴者莫莫逼到工作都找不到,可見,即便是當下,男女在社會上的地位,依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
我是雜談君,一個喜歡追劇吐槽的小編,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