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建議:不要把伴侶看得太重(男女都適用)

朋友小C,在一次生日派對上認識了A君,因為兩人的職業背景相似,相談甚歡,小C主動添加了對方的聯繫方式。

結果接下來幾天,A君反覆發信息給小C,有時她忙工作忘記回復,A君還會一直追問她為什麼不回信息。

甚至A君會通過共同好友,單方面表明兩人正在「處對象」,希望好友能幫忙聯繫小C。

因為不堪頻繁的信息轟炸,小C直接挑明兩人只是普通朋友關係,結果徹底惹怒了A君,認為小C是在耍他——「對我沒意思為什麼要主動加微信?男女之間哪來的純友誼?」

甚至看到小C點贊了其他共同異性朋友的朋友圈,他就斷定小C肯定是見異思遷了,還跟很多共同好友控訴小C。

這給小C造成了很大的困擾:「明明我只是想交個朋友,為什麼卻單方面變成了處對象?」

其實A君的行為,正是非常典型的「性緣腦」的表現——

在這類人眼裡,異性之間的關係只有「可發展對象」和「不可發展對象」兩種狀態,把性緣關係當成與異性相處的唯一可能,從而陷入對愛情的執迷,而忽略了建立其他關係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被「性緣腦」裹挾,不僅會讓自身的認知和社交圈十分狹隘,也會導致人生失去了很多豐富的體驗和更廣闊的世界。

今天壹心理就來和大家聊聊——比戀愛腦傷害更大卻很難察覺的「性緣腦」,希望大家都能用更健康的視角來看待兩性之間的相處,不要把伴侶看得「太重」,你會活得更自由。


愛情誠可貴,為此皆可拋?

嚴格來說,「性緣腦」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心理學術語,而是一個衍生起來的網絡詞彙。

在社交媒體和流行文化中,「性緣腦」常被用來描述人際關係中過度聚焦於「戀愛可能性」或是「性吸引力」的思維模式,一般有3個典型表現:

1.會將異性戀作為生活最重要的原則。

TA們面對異性時,一切語言、行為、思想等,都會圍繞婚戀嫁娶來考慮。

比如遇到第一次見面的異性,TA們會在內心下意識地評估對方適不適合發展成為戀人。

在跟異性相處中,所有事情也只會往「愛情」方向去想,比如:

「TA今天一直跟我說話,是不是喜歡我?」

「TA不在我的擇偶標準內,沒什麼話好說的,沒必要聯繫了。」

2.認為性緣至上,對其他人際關係具有極高的排他性。

TA們為了性緣關係,可以捨棄親緣、友緣等其他所有的社會關係。

現在社交網絡上常常調侃一個話題:只要朋友談了戀愛或結了婚,就相當於失去了一個朋友。

比如:

曾經的異性好友結婚後,便主動斷絕了所有的異性往來:退出遊戲組隊、刪除微信、拒掉所有正常的朋友聚餐……

TA們的生活中只有伴侶一個人,再無其他社交。

3.習慣性地用性緣的眼光去看待一切

任何普通的人際交往,只要涉及到異性,TA們都能解讀為性緣關係。

比如:

看到你為一個異性好朋友準備禮物,TA立馬斷定:「你一定是喜歡對方。」

參加公司組織的團建,TA會積極地在一旁提醒:「快看看有沒有適合發展的對象。」

對象和普通異性朋友正常聊天,TA也能解讀為:「你是不是喜歡對方,不然為什麼要聊天?」


愛情神話從何而來?

「性緣腦」的出現並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的結果。

1.傳統的性別「規訓」

我們現在常聽的男女有別、男婚女嫁、男主內女主外等觀點,其實不是天生的,而是從小到大被反覆提醒、馴化而成的。

社會學習理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認為,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是通過後天習得的,在兒童時期,我們便會通過直接強化、模仿和觀察性學習而使性別定型化。

假若我們表現出與性別類型相一致的態度和行為,就會受到讚許和獎勵,而接受或表現出像異性的行為和態度,就會受到懲罰或阻止。

所以長輩會讚揚一個男孩子很有男子氣概,或者是一個女孩子很有女性氣質,因為這些特質大多符合異性眼中的婚戀標準,對於不符合的,就會加以貶低。

比如:

「男孩子遇到事情這麼軟弱,沒有女孩子會喜歡你的。」

「你那麼凶,長大後怎麼嫁得出去。」

這種規訓把每個人都鑲嵌在應該有的性別位置上,深刻影響着人們對性緣關係的認知和思維模式:

即男女之間交往的唯一可能性便是婚戀嫁娶,從而抹殺了其他關係存在的可能性。

2.大量影視劇、小說等對浪漫化愛情的過度宣揚

在諸多文學、影視作品裏,主角的命運走向和人生意義,常常都圍繞着尋找理想伴侶、經營婚姻展開。

最常見的套路莫過於「霸道總裁愛上我」:

灰姑娘女主因緣巧合之下,頻繁碰見高富帥男主,在不斷的接觸中產生感情,男主順帶幫助女主解決生活、職場上出現的一些困難,最後雙方修成正果。

所有設定的劇情基本都是為了男女之間的「愛情」服務,除此之外的家人、朋友等都是工具人。

這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逐漸形成以「性緣」為導向的思維習慣,將大量精力聚焦於兩性關係,試圖從婚姻、戀愛中找尋自身存在的價值感與安全感。

至於個人的努力、獨立追求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則常常被置於次要地位。

3.童年情感創傷的「補償」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在童年階段,個體遭遇了情感忽視,尤其是在親情方面得不到足夠關愛,內心就會產生情感空缺。

這種情感缺失會讓孩子在成年後,迫切渴望從外界獲取情感補償,而兩性關係中的愛情,往往被視為能填補這種空缺的有效途徑。

因此,TA們會過度關注異性釋放的每一個信號,甚至會將異性的普通行為過度解讀為愛意表達,希望藉此尋得童年未曾擁有的親密感與安全感,從而陷入「性緣腦」的思維陷阱,把大量精力耗費在對性緣關係的追逐與幻想上。

除了愛情,人生還有無限的可能

當然了,我們談論「性緣腦」並不是要給自己或他人打標籤、下定義。

畢竟,人是需要愛情的。

每個人處在青春期或者擇偶階段,都會對理想的另一半存有幻想,看到一個人會想像TA是否喜歡自己、是否符合自己的擇偶需求等,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羅蘭·米勒在《親密關係》一書中提到,為了滿足歸屬需要,我們努力與他人建立和維持親密的人際關係,我們還期待與那些了解、關心我們的人交往和溝通。

「這種要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普遍而又強烈的內驅力,或許是我們人類的一種本性。」

但如果我們對愛情的正常渴望,發展成為過度的「性緣腦」,用「性緣」的眼光去看待一切異性關係和人際交往,就得不償失了。

所以,想要打破「性緣腦」的局限,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開始:

首先要認識到,親密關係並非只有情愛關係。

在「性緣腦」的思維模式下,人們往往下意識地把身邊的異性,都納入一個以戀愛、性吸引為中心的框架中去考量。

比如,在社交場合遇到一個新認識的人,TA們腦海里首先浮現的問題可能是「這個人有沒有可能成為我的戀愛對象」,一旦判定不合適就切斷了其他聯繫的可能性。

這就造成一個人際交往認知上的狹隘,彷彿和另一個人建立連接,就只能是出自於「性緣」方面的考慮,而不能是出自單純的興趣相投、價值觀一致、才華欣賞等角度。

但正如社會學家沈奕斐說的,親密關係不只有情愛關係,男女之間其實是可以建立深度的友誼的。

「友情和愛情的本質區別在於,背後有沒有一種承諾性,也就是我會不會想要和你長久,以及最重要的,有性的幻想,其他在親密關係上很相似的。」

就像美劇《老友記》裏面,不管裏面的主人公有怎樣的情感發展,TA們都是彼此之間最親密的好朋友,甚至是親人般的存在。

同時,不同的親密關係提供的支持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可能喜歡和戀人一起吃飯,但更願意和好朋友一起逛街、傾訴心事等。

不妨打開對親密關係的想像力,不要簡單粗暴地把友緣、親緣等關係放在性緣關係的對立面。

其次,在性緣關係里儘可能地做自己,你自然會吸引到同頻共振的人。

在「性緣腦」的認知里,人的一舉一動、言行交談,彷彿只是婚戀市場的籌碼。

TA們會用一套量化的「婚戀」標準去打量每一個認識的異性,主動調整自己的形象去符合異性的需求,也會下意識地把同性當成愛情路上潛在的「絆腳石」。

除了對「性緣」的執迷,這其實相當於主動把自己放在挑選和被挑選的位置上,本質是「自我客體化」。

心理學上,自我客體化是指個體常常以第三者的視角看待自己,把自己放在「客體」的位置上打量,只強調自身的工具性。

比如:

「我今天的妝化得不好,所以TA才沒怎麼看我。」

「明天有個聚會,我要穿得耀眼一點,好被TA看到。」

但性緣的核心並非只是獲得異性的欣賞和認可,而是讓你儘可能舒展地做自己。

心理學大師唐納德·溫尼科特認為,當我們的自我都圍繞他人的感覺而構建,這時我們與他人建立的人際關係也都是虛假的。

即便表面上,這些關係好像很真實,但其實我們根本無法感受到自己和對方之間有什麼深刻的連接,即陷入了「假自我」的狀態。

而「真自我」是對於自我的一種自發的、真誠的體驗,它能讓一個人感受到自己在活着,並且自己的任何感受都是符合客觀世界的真相的。

比如當你感覺不舒服時,你意識到是因為有些事的確讓你不舒服,而不是你自己的感覺出了問題。

而當你真正開始做自己,拿回對自我的主體性,才會真正吸引到和自己同頻共振的人。

最後,去性緣腦的底層邏輯是「去性別化」,學會與「人」本身建立連接。

歸根結底,無論男人、女人,我們首先是作為「人」而存在,而後才有性別之分。

嘗試把自己和他人都當成完整的、獨立的個體去看待,以平等、尊重的態度看待每一個人,而不要因對方的性別就預設其行為模式、性格特點或關係走向。

例如:

在職場合作中,不論同事是男性還是女性,只關注其專業能力、工作態度與團隊協作精神等;

在日常與異性相處時,將對方視為一個有獨特思想、豐富經歷的個體,大大方方地交談,真誠地欣賞每個個體身上展現出來的美好特質,感受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性。

我們的一生總會遇到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有些是職場同事、有些是社交搭子、有些是親密發小……

通過和不同的異性相處,慢慢地我們會了解自己和什麼樣的人三觀相合,什麼樣的人能激發我們的成長,什麼性格的人會誘發我們的黑暗面……

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打開對世界的想像,體驗更豐富有趣的人生。

而當我們勇敢地跳出「愛與被愛」的敘事,回歸到人本身,我們也更能在更宏大的世界裏看見自己、接納自己。


寫在最後

提到性別,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是「sex」(性)。

但我更喜歡社會角色理論裏面強調的「gender」(社會性別)。

「性緣腦」將男女分別包裹在某種處境中,使得「人」的本身被忽視了。

但愛情從來都不是異性交往的唯一目標,人類的親密關係,遠比愛情更廣闊、更豐富。

我們這一輩子,或許只會和一兩個人產生愛情,但可以和許許多多的人產生不同的友誼,看到不同的人生閱歷和發展機會,讓自己的世界變得更加廣袤無垠。

正如《老友記》裏面菲比所說:

「Boyfriends and girlfriends will come and go,but this is for life.」(男女朋友來來去去,但朋友是一輩子的。)

所以,大膽地和這個世界碰撞吧。

人與人之間有無限種可能,不要被「性緣」綁住了內心。

你永遠可以活得更自由。

世界和我愛着你。

免責聲明:圖文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侵權請聯繫小編刪除,文章內容不代表平台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