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57歲退休金3000,兒媳讓我出錢買學區房,拒絕後我被送回老家。

來自李大媽的自述:

我是李大媽,名字叫李鳳仙,今年57歲,老家是東北的一個縣城。

我以前是自來水公司的一個員工,50歲的時候正式退了休,我退休金不多,可也足夠我過上無憂無慮的老年生活。

退休後,老伴仍然在上班,我一個人過起了躺平的生活,每天睡到自然醒,中午去飯店吃個飯,下午約了朋友,一起逛街購物、看電影,喝咖啡,日子別提有多愜意了。


我和老伴生有一子,名叫小軍,為了供他讀書,我們省吃儉用,就盼着他能出人頭地。

兒子也沒有辜負我們,高考考上了省城的大學,畢業後,還在那裡找到一個國企的工作。

兒子很快就找到了現在的兒媳子薇,很快走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我和老伴都為他們倆個高興。

我們拿出來多年的積蓄,給他們在省城買了一套小房子,還辦了場轟轟烈烈的婚禮。

兒子和兒媳結婚以後,大部分時間都是住在省城,很少有時間回老家看我和老伴,我們只能相依為命,在老家過着冷清的生活,看到周圍的人都能兒孫繞膝,承歡膝下,我們好不羨慕。

3年前,一向身體健康的老伴,卻總是覺得渾身上下都沒勁,還經常發燒嘔吐,後來經過檢查後才知道,老伴得了血液病。

我帶着老伴去北京找專家治療了大半年的時間,仍然不能挽留住他的生命,他最後還是離開了我。

老伴走了之後,我陷入深深的傷痛之中,無法自拔,家裡的每一個房間裏面,都清晰的留着老伴的痕迹。

讓我每時每刻都會想起他,我的人瘦了整整一大圈,不知道該如何面對以後的生活。


自從老伴去世後,兒子多次給我打電話,讓我去省城,和他們一起生活,我怕影響到年輕人的生活質量,一直沒敢答應。

後來能讓我痛下決心的,還是因為堂姐勸我,說她自從去了南方女兒家生活以後,身體也好了,心情也好了,我也打算試一下。

2年前,我搬去了省城兒子家,開始的時候,我和兒子、兒媳相處的還比較融洽,兒子和兒媳工作忙,我就負責接送孫子上下幼兒園,在家洗衣、做飯,打掃衛生,解決他們的後顧之憂。

我去了兒子家之後,他們放心的把家交給我,生活費全都是花我的錢,就連水電、物業費和小孫子的園費也都是我交的。

我心疼兒子和兒媳上班很辛苦,賺錢不容易,主動補貼他們,還不斷的奉獻自己的勞動力,每個月的退休金都是一分錢不剩,帶去的幾萬塊錢,也花了一大半。

可是,兒媳子薇是一個很物質,從不滿足的女人,她花錢一向大手大腳,衣服和化妝品,包包都是買的牌子;就連小孫子的旱冰鞋和單車,兒媳也都是買的好幾千塊錢的國外產品。

每次我和兒子說起他老婆太浪費,他都是護着他老婆,敷衍我。我也沒辦法,慢慢的只能裝聾作啞,啥事都不管了,任兒媳去擺譜了。


兒媳子薇還特別的愛攀比,看到女同事買了名車,非要逼著兒子賣掉舊車,也想換一輛豪車。

兒子被兒媳軟磨硬泡,賣掉舊車,拿出來家裡的積蓄,還是不夠買豪車的,兒子只能向我求救,我帶去的錢只剩下40000塊,全都給了兒子,他又跟同事借了50000塊,才把車買上了。

家裡從此消停了一段時間,幾個月前,兒子和兒媳找到我,說是想買學區房,讓我幫忙出錢。

我問他們還差多少錢,兒媳說:她們手裡沒有存款,只能把老房子賣了,剩下不夠的,就由我出錢。

兒媳子薇對我說:「媽,你這些年退休金攢下不少錢吧!你孫子可是你的後代,總不能讓他輸在起跑線上吧。」

我對兒媳說:「子薇啊!我退休金不多,這些年一共攢下的才二十幾萬,這些錢,我是要留着以後養老的,再說了,你們買學區房,還差四十幾萬,我哪有啊!」

兒媳的臉色馬上就變了:「媽,你就這一個兒子,一個孫子,你的錢還不早晚要給我們嗎?錢不夠,你可以把老家的房子賣了,怎麼也能賣三十幾萬,加一起就夠了。」

我斷然的說:「子薇,老家的房子是我養老的根本,我絕對不會賣掉,我手裡的存款你也別想了,這兩年,我住在你家,已經幫到你們了。」


自從我拒絕了他們,家庭氣氛變得異常緊張,兒子和兒媳下班後,幾乎不和我說話,還教唆小孫子也不搭理我。

一天,我送小孫子去幼兒園,孩子對我說:「奶奶,你什麼時候回自己家啊!我媽說你在我家住,家裡太擠了。」

我的心不禁縮了一下,沒想到,我待了兩年,又出錢,又出力,現在不能給兒子他們拿大錢,兒媳就開始嫌棄我了。

後來有一天,兒子對我說:「媽,你和我爸買的這套房子太小了,現在孩子大了,住在一起太擠了,要麼,你回老家吧!空氣好,熟人還多。」

我一肚子的委屈只能咽下去,沒想到,辛苦養大的兒子,什麼事都聽媳婦的,我不出錢買學區房,他就要把我趕回老家。

後面,我就一個人灰溜溜的走了,和去的時候,心情完全不一樣,一路上,我哭腫了眼睛,心都要碎了。

剛回家那段時間,我還很低沉,整天都打不起精神來,後來我也想通了,親情有時候沒有想像的那樣好,過好自己的餘生比什麼都重要。


我覺得自己沒做錯,我已經儘力幫兒子和兒媳了,我的能力有限,幫不上的拒絕他們也無可厚非。

兒子和兒媳都是成年人了,給小孫子好的生活條件和學習條件,是他們做父母的責任,兒孫自有兒孫福,相信有一天,他們會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