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雖然是窮了點 但人們感到有奔頭 沒有歪歪心 集體觀念強

六七十年代雖然我們兜里裝的錢少得可憐,就像老牛拉破車,步履維艱,可那份精神頭兒卻是現在的年輕人難以想像的。那時候的人們雖然日子過得緊巴巴,但心裏頭卻總是燃着一把火,這把火不是別的,正是那股子幹勁兒,那份集體觀念如同一根無形的繩索,將大家緊緊地拴在了一起。我記得有個笑話,說是在那個年代,有人問一位農民:「你家的豬跑出去了,你怎麼不追?」農民回答:「追啥追,我還沒吃飽呢,還是先填飽肚子要緊。」這話聽起來有點無奈,但仔細一琢磨,卻透着一股子樸素的道理:那時候的人們,為了集體的利益,寧可犧牲個人的小利益,這種精神在今天看來,就像是古老神話中的英雄事迹,令人肅然起敬。

就說說那個年代的教育吧,那時候教育資源匱乏,老師就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孩子們的未來。記得有一次,學校組織我們去郊外勞動,一幫孩子頂着烈日,揮汗如雨,挖土、種樹、收割莊稼,累得跟條狗似的,但大家都樂此不疲。因為那時候的我們明白,只有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才能讓集體更強大,國家更繁榮。這就好比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分子,我們的幸福與社會的幸福緊密相連。」這句話至今仍讓人深思。

再看看如今的社會,物質生活雖然豐富了,但人們似乎失去了那份團結協作的精神。現在的孩子們,個個都是家裡的小皇帝,捧在手裡怕摔了,含在嘴裏怕化了,家長們恨不得把最好的都給他們。結果呢?孩子們的獨立性和責任感反而不如從前。我曾經在一個小區里看到這樣一幕:一群小孩在玩捉迷藏,其中一個孩子找不到地方躲,急得直哭。旁邊的大人非但不幫忙,還笑着指指點點,彷彿在看一場好戲。這讓我想起了魯迅先生的話:「中國人的病根在於自私自利。」這種現象在今天已經司空見慣,但是否真的值得我們反思?

還有,現在的年輕人,很多都追求個人主義,一心想着怎麼出人頭地,卻不肯為集體做貢獻。比如,一些公司里的員工,明明可以加班加點完成任務,卻總是推三阻四,生怕多干一點活就吃虧了。這種風氣蔓延開來,不僅影響了團隊合作,也削弱了企業的競爭力。我記得有一次,我去一家企業講課,老闆跟我抱怨說:「現在的年輕人都太自我了,不肯吃苦,也不願意為團隊付出。」我聽了之後,心裏五味雜陳。難道這就是時代的進步嗎?難道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社會嗎?

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畢竟,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優點和缺點。六七十年代固然有着強烈的集體觀念,但也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資源分配不均、思想僵化等等。而今天的社會雖然物質豐富,但在精神層面卻顯得有些貧瘠。我們需要的是找到一種平衡,既要保留那份團結協作的精神,也要鼓勵個體的自由發展。正如美國作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說:「知識就是力量。」只有掌握了足夠的知識,才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實現個人的價值。

在這個充滿變數的時代,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過去與現在的關係呢?或許,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汲取教訓,從現實中尋找靈感。無論是過去的集體觀念,還是現在的個人主義,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關鍵在於,我們要如何取長補短,如何在新時代的大潮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這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思考和實踐,才能最終找到答案。

所以,親愛的朋友,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在新時代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呢?你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或者想法?不妨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探討這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