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老了就可以享福,但現實中老了才是苦難的開始。

人老了疾病也隨之而來,老人本身受罪不說還會累及子女,這不是子女孝不孝順的問題,而是有一個不爭的事實,久病床前無孝子。所以很多老人都會提前告訴子女,如果老人病了希望其子女一定要記好三個原則,不搶救,不續命,不大辦。意思就是:

如果人是搶救過來了,但失去了自理能力,甚至失去了意識,還要靠昂貴的葯或者靠ICU來維持生命,那樣活着是非常痛苦的,還不如提前結束不要搶救浪費錢。如果老人離世了,更不需要大辦,有個基本的也就可以了。活着的時候多看看老人多照顧照顧比什麼都強都好。老年人對晚年生活期待與現實反差是巨大的。

1. 社會角色的轉換:在傳統觀念中,人老退休後便可以卸下生活和工作的重擔,享受清閑安逸的生活。但現實情況是,許多老年人在退出工作崗位後,可能會因為喪失原有社會地位和價值認同,產生心理落差和孤獨感。本來上班一天到晚忙的不可開交,如果還是單位的領導那更是前呼後擁的,突然一下子安靜了下來,沒事可做了。人走茶涼也是必不可少的。這種感覺是需要一段時間來消化和適應的。


2. 健康狀況的變化:隨着年齡的增長伴隨着身體機能的自然衰退,慢慢的疾病的發生率也隨之提高。原本期待的健康享福變成了頻繁就醫、忍受病痛的過程,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力不從心的時候,生活質量也開始受到嚴重影響。

3. 經濟壓力的凸顯:儘管有社會保障制度的保障,在職和退休收入是大大的縮水了,有的甚至直接收入腰斬。現在看病貴,物價貴等因素影響下,相當一部分老年人面臨著財務壓力,特別是對於沒有充足養老金或儲蓄的人來說,晚年的生活也是僅僅維持在溫飽層面上,經濟安全感並不穩固。


4. 親情關係的新挑戰:現代社會節奏快,年輕人生活壓力大,很多老年人在子女成家立業後,面臨空巢期的寂寞與無助,渴望得到更多親情關懷卻又擔心成為子女的負擔。作為老人是不會主動要求子女什麼的,即便是心裏再想也會忍着,所以真正有心的孩子會經常與家中老人進行情感上的溝通,會經常來看看老人,幫着做一些事情。

人老了,也許並不能立即進入理想中的享福狀態,反而可能要面對一系列新的挑戰。但這並不意味着晚年必然伴隨痛苦,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去理解、尊重和回應老年人的需求,建立一個真正適合他們身心發展的友好的家庭氛圍子女關係。只有這樣,老年人才能在人生的黃昏時刻,體驗到真正的安寧與快樂,使晚年成為人生旅途中的另一片獨特風景。

晚年:從憧憬的享福到現實的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