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齡女青年,再不把婚姻戀愛當回事,就真嫁不出去了!

女孩長相不錯、身材不錯、工作不錯、學歷不錯、家庭也不錯,就是年齡稍微大點,咱不求靠嫁入豪門實現階層躍遷,也不求傑克和露絲那般濃烈的愛情,可找到一個與自己條件匹配,哪怕條件一般般,只要是能看對眼、聊得來的,也行,怎麼就那麼難吶?

近些年,「女大難」成了中國社會的一個普遍性問題,根據網絡數據,上一年度,全國有多達3800萬的大齡女性未婚,雖然網絡數據未必可信,但身邊大把大把優秀女士一剩再剩的故事卻在不斷地上演着,造成了許多家庭不可言說之痛。眼看着把黃金拖成了白菜價,不禁令人扼腕嘆息,深感遺憾。

「女大難」背後的深層次社會原因是什麼?根據日本官方人口調查,其全國範圍內18-39歲女性中不結婚,不戀愛的比例在近20年間不斷攀升,目前這一比例已經突破了4成。眾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典型的低慾望社會,可以斷言,「低慾望」帶來的最直接影響就是適齡人口的不戀、不婚,尤其是女性。

所謂低慾望,就是對外界的任何人任何事都感到無聊、無趣、無味、無感,但也正是因此,低慾望下的人們不再沉迷於眼前的感知,轉而更加註重自己內心的塑造和精神的養成,完美主義和精神潔癖越來越左右着女性的擇偶觀念和擇偶行動,越是在受教育程度高的女性身上,這一點就體現得越為明顯。隨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老齡化時代的到來,中國社會也逐漸步入了「低慾望」,「女大難」問題的發生將不可避免,絕非簡單的「恐婚症」所能詮釋。

但不論怎麼講,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觀念在這片土地深入人心,婚姻早已被視為一種天然的秩序,在傳統文化和社會風俗的強大勢力之下,新時代女性小小的倔強簡直不值一提更不堪一擊。面對七大姑八大姨的催逼和嘮叨,姑娘會說,「與其嫁給不喜歡的人,還不如我自己過」「我的幸福我做主,別人無權干涉」「我自己挺好的,為什麼非要結婚」。但是,即便姑娘對「不婚主義」論證得再嚴密、再科學,也敵不過年邁父母泛白的雙鬢和眼角落下的一滴淚。

其實,嫁人與否絕不單純的是一個理論問題,它更是一個自由選擇和傳統婚姻觀之間的價值優先級問題。不嫁人固然有不嫁人的好處,但嫁人更有嫁人的好處,這種好處直接作用在自己身上,也作用於家庭、社會和國家。一定程度上,嫁人就是孝敬父母,嫁人就是對家庭負責,嫁人就是奉獻社會,嫁人就是為國家長期繁榮穩定進獻綿薄之力。那麼,作為一個各方面條件都不差的女性,如何才能把自己順利嫁出去並且嫁得好呢?

首先,要實現從甲方思維到乙方思維的轉變。優質女士越優質,相應的優質男士就越稀缺,根據「甲女丁男」理論,男士只會往下找比自己遜色一些的異性,因此,與優質女士條件匹配的優質男士數量會再打折扣、更加稀缺。靠守株待兔是等不來幸福的,要果斷摒棄靜待花開、蝴蝶自來的幻想,該主動出擊一定要主動出擊,對於親朋好友的牽線搭橋更不要隨意拒絕,沒有數量,何來質量,不妨把相親作為逛街,這樣就不怕累、不嫌煩了。

其次,要合理設定擇偶門檻。27歲是一道分水嶺,過了27歲,女孩在擇偶這件事上的「議價空間」就越來越小,不管你承認不承認,現實就是如此。如果設置過高的條件門檻,不僅別人進不來,自己也跨不過去,一旦作繭自縛,就會在不尷不尬的相持中錯失良機。就類似於目前的房市,該出手就要出手,及時止損最重要,千萬甭指望漲價,能保值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最後,要學會自我營銷。低慾望社會,女生高冷,男生也「宅」,誰先起心動念,誰就掌握了主動權,對看準了的人,就要千方百計去滿足他、迎合他,瞄準他的需求痛點狠狠發力,他喜歡蘿莉你就蘿莉,他喜歡御姐你就御姐,解決當下的問題最重要,千萬不要不好意思,這麼做甚或還能起到以小博大的奇效,待簽字畫押大婚已成,對他還不是手拿把攥?此外,低慾望社會下其他女性同樣如你一般低慾望,你不僅主動,而且大力營銷自己,一大批還在孤芳自賞的潛在競爭者怎麼可能是你的對手?你又有什麼理由找不到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