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女再孝順,但嫁了人就是外人,她的孩子我絕對不會幫着帶的」



01

前‬天‬下午帶女兒去商場的遊樂場玩,遇到了女兒的同班同學和她的奶奶。

可能是看兩個孩子在一起玩的比較歡,也可能是我接女兒放學時、曾見過我,這個同學的奶奶(暫且稱她為陳阿姨吧)在和我閑聊了幾句後,便嘮起了家常。

在得知每天接我女兒放學的既不是我婆婆、更不是我母親,而是我和丈夫專門找的接孩子放學的阿姨後,陳阿姨先是誇讚了我和我丈夫「有能力」,接着又問我,怎麼我婆婆沒幫着接孩子,是不是我婆婆把孩子帶到上了幼兒園後、想歇一歇,就暫時回了老家?

我笑了笑,很坦誠地告訴她,我婆婆身體不太好,把我女兒帶到快半歲時,就回了老家,然後我辭職把女兒帶到了一周歲,接着便找了個不住家的保姆,在把我女兒帶到上幼兒園後,就又換了個專門接孩子放學的阿姨。

聽我這樣說,陳阿姨先是感嘆了句「你們小兩口也挺不容易的」,接着問我,「你婆家那時幫不了忙,那你就沒想着讓你娘家媽幫一把嗎?」

我告訴她,我娘家父母在老家縣城做小生意,還要照看我弟家的孩子,忙不開,所以我也沒想過要麻煩父母,不過……

然而,陳阿姨並沒有聽完我的話,就打斷了我,她嘖嘖了兩聲,而後長嘆一口氣,說我這個做閨女的那麼懂事,知道心疼娘家,不給娘家增添負擔,可她的女兒就一點也不知道心疼人,跟白養了一樣!

她的女兒做了什麼呢?


陳阿姨的女兒剛出月子還沒一周,因為女兒和婆婆合不來,且女兒的婆婆也不願繼續幫忙帶孩子,於是,女兒便求到了她那裡。

女兒的意思是,陳阿姨如果過去幫忙,除了每月的買菜錢,女兒還會額外再給她兩千塊辛苦費,雖然不是很多,但至少說明了不是把她當成免費保姆使喚,不僅如此,女兒還會和女婿提前講好,只要他們小兩口在家,就不能做甩手掌柜,一定要力所能及地幫陳阿姨分擔。

對於女兒所說的條件,陳阿姨絲毫不為所動,她回復女兒,別說給她兩千,就是兩萬,她也不會去帶女婿的孩子的!親家一個做奶奶的,都放着自家孫子不管,她一個做姥姥的,又何苦大老遠地跑過去多管閑事呢?再者,不是自己的親孫子,做得好了,不見得會被女婿記在心裏,但要是哪裡做得不到位、或者照顧不周了,那到時不但會引起女婿的埋怨,而且還會間接地影響女兒和女婿的感情,太不值當了!更何況,她自己還有孫女要照顧呢,扔下親孫女不管而去幫着伺候外孫子,那讓兒媳婦知道了,不凈是製造家庭矛盾嗎!

女兒苦苦哀求,又是說若是陳阿姨不好開口,那她就主動給嫂子打個電話商量,畢竟侄女都上幼兒園大班了,不是很小了,就只是接送上學,也好照顧;又是稱看在她還算孝順,從大學畢了業參加工作到生孩子之前,基本上每年都沒少給父母轉錢、買衣服,不求陳阿姨能一直幫她,至少幫她把孩子帶到一周歲就行了。

陳阿姨聽不進去,覺得女兒還不如省下點錢、自己在家帶孩子,反正女兒的婆婆都不知道心疼小兩口,那女兒就沒必要非出去累死累活地上班幫女婿分擔了,就讓女婿一個人使勁賺錢養家得了。

看陳阿姨如此固執,女兒非常生氣,她指責陳阿姨無情,寧願看着自己親閨女為難都不幫,還說陳阿姨出錢出力、沒少受氣地幫哥嫂帶孩子,連抱怨一句都不敢當哥嫂的面,那麼憋屈但一年一年又一年地堅持下來了,到閨女家帶孩子有尊嚴、還能賺點錢卻就是不願意去,真是迂腐得不行!

你看看別人的媽,看閨女受累都是能幫一點是一點,就你!恨不得累死、苦死自己的親閨女!我難道嫁了人就不是你閨女了?我上班是單純地為了替你女婿分擔嗎?不也是想着讓自己能有點能力、有點底氣嗎?你就不想想,我以前孝敬你和爸的錢是怎麼來的?你以為是你女婿好心、給的錢嗎?行,媽!你既然不管我死活,看着我犯難而無動於衷,那以後也別指望我能多孝順你和爸了!

說完這些,女兒憤怒地掛斷了電話。

沒有想到女兒會是這樣的態度,陳阿姨也是氣得不行,她想不明白,又不是自己非讓女兒找女婿那樣的人家的,更不是自己讓女兒過得難的,憑什麼女兒把怒氣往自己身上撒!


02

我給你說,閨女再孝順,但嫁了人就是外人,她的孩子我絕對不會幫着帶的!除了獨生女,你看看,有多少有兒有女的父母,會放着自己的孫女/孫子而不管、去幫着照看外孫/外孫女的?不是我封建,這是習俗!孫子、孫女是自家的根,外孫/外孫女是別人家的,你不能去搶着做別人該做的事啊!本來嘛,當初就是我這個閨女非要嫁給女婿的,她既然婚前沒看清楚親家是什麼樣的人,那現如今只好自己承擔後果了。

陳阿姨這樣說。

說實話,我自己既是兒媳也是女兒,對於老人,不管是婆婆還是母親幫帶孩子,我一直認可的觀念都是:老人幫帶孩子並不是必須的,她們可以幫,也可以選擇不幫。

也不要說什麼孩子是給男人、或婆家生的,孩子是父母的孩子,不管父母是因為受不了長輩的催生、還是自己主動想要的孩子,只要把孩子生了下來,那就必須得承擔起父母該擔的責任。

遇到點事就動不動地指望父母,把自己過不好而歸咎於父母不幫襯,這樣的子女可謂是一個自私的巨嬰。

對於老人來說,如果她們願意犧牲自己的晚年,也心疼子女在外打拚的不容易,願意幫着子女分擔、去照看孫子女/外孫子女,那麼,年輕人多感恩、多回饋就好了,別把老人的幫助當成是理所應當;若是老人真是不想老了老了還要再去管孫輩、或者是有身體方面以及別的方面的顧慮,那麼,年輕人也要尊重老人的想法,不能用重話、狠話去威脅。

畢竟,作為已婚已育的成年人,最該對自己生活負責的終究還是自己。


老人雖然不是得必須幫子女,但是不是就意味着老人可以眼睜睜地看着子女難而無動於衷呢?

我前面在給陳阿姨說,當時婆婆因為身體原因不能幫我帶孩子,我也沒有麻煩娘家媽時,說到「不過」就被陳阿姨打斷。

那個「不過」的後面是什麼呢?

我母親雖然不能來我家幫我照看我女兒,但是知道我辭職在家,全家都靠我丈夫一個人的工資時,她和我父親每個月都會給我轉3000塊錢,不多、但足夠我女兒的吃穿用了,一直到我女兒三歲(一歲往後請了保姆,父母說他們給的3000塊錢就當作是幫我分擔請保姆的錢),父母才斷了這份幫襯。

這期間我也拒絕過父母,讓他們停止給錢,可她們稱,我只是在花我自己的錢,因為以前我沒少孝敬他們,他們都把錢攢了下來,如今我有了難處,他們出不了力,但至少能給些錢。

你放心,給你的這些錢可比不上我和你爸給你弟弟花的一半呢!我們雖然以後指望你弟弟,但是多少也要幫一幫你,哪能看着你難而一點也不管呢。

母親說的這番話,我到現在還記得清清楚楚,也正是因為她和父親對我的掏心掏肺,這些年,我日子慢慢好起來後,對他們也是非常的捨得和「大手筆」,就連我丈夫,每年我父母的生日以及過年,不用我開口,他都會主動給我父母轉點錢(當然,我也會給公婆轉同樣的金額)。

我一直覺得,一家人之間的情分是有限、且有來有往的,父母疼愛子女,子女肯定也得給予回饋,同樣,子女對父母孝順,那麼,父母也要適當地安撫和關注子女,不能一方總仗着另一方的好而光知道肆無忌憚地享受和索取。

哪怕是父母和最疼愛的兒子之間,感情也是相互的,父母太過溺愛兒子,或者兒子太過理直氣壯地接受、索取,那麼,最終,親子關係也會變得很緊張、甚至會疏遠的。

為什麼有不少的父母會逐漸地對子女冷淡、甚至是失望?為什麼也有不少的孩子對父母逐漸地不再言聽計從、更不願再孝順?

心不是一天就變涼的。

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錦上添花」,但雪中送炭,卻很少有人能做得到。

有時候,對父母而言,最難得和無私的不是:對所寵愛和看重的那個孩子就心甘情願、任勞任怨,甚至願意付出全部地幫襯;而是能放下心裏的觀念、偏見,看到並珍惜不被你重視、甚至是你所認為的「外人」而對你的付出,同時力所能及地在這個孩子難時給予幫助,即便是一點點的幫助,也會讓你在以後得到更多、更真誠的回報。

多一個孩子孝順,何嘗不是多一條「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