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六年的某一天,琴師董庭蘭被迫離開長安。
詩人高適前來送行,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是啊,憑藉董庭蘭的名氣和才華,到哪裡都會被人賞識,遇到知己。
捫心自問,什麼才是知己?真的能夠遇到知己嗎?
太多的人發出感慨,遇到的人,千千萬萬,成為知己的人,一個難求。
但是我們的內心深處,一直渴望遇到知己。
人生一路走來,真的好累好苦,若是有人,和你靈魂相伴,心靈相通,一定能幸福很多。
01
靈魂知己,是陪你到老的人。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
但陪伴不一定是朝朝暮暮,而是愛過,珍惜過,把對方放在心底。正所謂,天長地久有時盡,唯有相思無盡處。
若是可以的話,和知己相伴一生,就更加完美了。
不管用什麼方式相伴,你感觸到了真正的愛,因為心中有「他」,從此不再孤單,就好了。
唐朝作家陳玄祐寫了一個故事。
有個叫張鎰的人,去衡州做官,女兒倩娘跟隨。
他的外甥王宙,和倩娘青梅竹馬,還私定終身。只是家人,對此事渾然不覺。
有一天,一位客人向張鎰提親,張鎰就同意了。
一對鴛鴦,眼看就要被拆散,變成苦命鴛鴦了,王宙和倩娘哭成一團。
王宙無法接受這樣的結局,就乘船離開衡州這個傷心地。
忽然,倩娘在渡口喊:「等我......我是亡命而來的。」
離開衡州,王廟、倩娘在蜀地定居,並成家立業。
五年後,倩娘思念父母,就斗膽去看望父母。而父母的家,有一個病入膏肓的倩娘,在床上躺了五年了。
原來,倩娘的靈魂跟隨王廟,身體還在娘家。
世上真的有靈魂出竅的事情嗎?人們明知沒有,但是仍舊深信不疑。若不是如此,《倩女幽魂》之類的故事,就不會被人追捧了。
從生活現實來看,誰把你放在心上,隨時隨地牽掛,日日夜夜期待相聚,這就是靈魂相伴。
詩人徐志摩說:「被愛的人總是掌靈者,去愛的人反而失魂。」
是的,真正的愛,常常是死去活來的,深入到靈魂里,再也沒有辦法分開。若你遇到這樣的人,就有了無限美好的期許,有了家的追求。
02
靈魂知己,是精神上可以依靠的人。
會彈琴的俞伯牙,會聽琴的鍾子期,拋開地位的懸殊,貧富的差距,成為了知音。
俞伯牙是大臣,隨時彈奏一曲,都有下屬鼓掌,但是他怎麼聽,都是阿諛奉承的話,內心是難受的。
唯有鍾子期,從琴音里,聽到了俞伯牙的心聲——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湯湯乎,志在流水。
小時候看他們的故事,覺得俞伯牙在鍾子期的墳前,摔碎了古琴,太衝動了,太絕對了。
人到中年,才懂得,摔碎了古琴,意味着精神上的崩潰,靈魂上的剝離,痛心到了極致。
正如俞伯牙所言:「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真正的知己,若不能相伴,那就是精神上最好的依靠。
心累的時候,你想找人傾訴,可是別人有一搭沒一搭地回復,壓根就沒有聽明白你的意思;各種安慰,都是大道理,不能觸動心靈。
唯有靈魂知己,能走進你的心靈,聽到你的心聲,每一句安慰,都是有效的。
若是彼此心有靈犀,靜坐在某地,不說話,都很解壓。
魯迅先生說:「穿掘着靈魂的深處,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創傷,又即從這得傷和養傷和癒合中,得到苦的滌除,而上了蘇生的路。」
人生路上,精神上得到了力量,人生的痛苦和傷口,都會痊癒,從而鼓起勇氣,開始新的生活。
03
靈魂知己,是無私幫你的人。
找人合作、借錢、搭車等,都是幫忙,但是你會明白,多數的幫忙,都是需要回報的。
也有一些人,幫忙的初衷,就是等待你的回報,或者用人情來束縛你。
遇到靈魂知己,就不一樣了,他幫了你,但是不要你回報。甚至是他的幫忙,都是不動聲色的,你都沒有察覺到。
詩人杜甫寫過這樣的名句:「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一生鬱郁不得志的杜甫,成為了岐王家的座上賓,這明顯是一份殊榮。
在岐王家,杜甫還遇到了歌手李龜年,欣賞到了曼妙的歌聲。
安史之亂中,杜甫漂泊到了長沙,李龜年不再是朝廷里的紅人,流落到江南。
同是天涯淪落人,杜甫遇見李龜年,感慨頗多。
人生沉沉浮浮,但還有人欣賞,有人賞一口飯,這就是莫大的恩惠。
《巴斯婦·她的故事》里有這樣一句話:「當我們從富翁淪為窮光蛋時,困境會告訴我們誰是知己,誰是勢利的小人。」
人都有低谷,也有意外。若是有人陪你熬過去,才是真心待你。別看身邊有人,口口聲聲說「兄弟,下次有困難,來找我」,那是別人隨口一說,不得當真。
04
「冷遇見暖,就有了雨;冬遇見春,有了歲月;天遇見地,有了永恆;人遇見人,有了情感。」
人海茫茫,誰會是你的靈魂知己呢?遇見了就好好珍惜,雙向奔赴。
若是註定一個人走,也沒有關係,帶着熱誠的心,主動幫助別人,把美好、感動、善意,存放在心底,靈魂也會變得高貴。
但願我們,找一個人,靈魂相伴,慢慢成長,漸漸老去。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