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給小姑子買車,我說公婆偏心,老公說我貪心,想要讓我爸媽買

「爸媽也太偏心了,妹妹才剛畢業,為了她上班方便,一下子花十幾萬給她買了輛車,我這天天騎車接送孩子,風裡來雨里去的,爸媽怎麼沒覺得我不容易。」小慧不高興地跟老公寧凱抱怨。

寧凱看着憤憤不平的妻子,淡淡地說「我都沒抱怨,你有什麼好抱怨的,父母的錢愛給誰花就給誰花,我們管不着。」

小慧和寧凱結婚以後一直和公婆生活在一起,那時候小姑子還在上大學,哪怕是在本地上學,小姑子為了體驗大學生活,仍然選擇了住校,周末才回家。

小慧原本想跟丈夫搬出去單過,但考慮到生了孩子需要婆婆幫忙帶,就想着反正現在手裡存款也不多,還是多攢幾年錢再說吧!

他們和公婆在一起生活,其實就是公婆補貼他們,在家裡吃飯不用花錢,水電物業也不用他們管,每個月還是能省下不少開支的。

小慧生了孩子以後,休完產假就回去繼續上班了,公公還沒有退休,婆婆在家帶孩子,小姑子上學。

等到孩子要上幼兒園了,小慧和丈夫買了房子搬了出去,公婆的房子這邊沒有什麼好的學校,他們特意買了一套學區房,他們夫妻拿的首付,裝修錢卻是公婆給的,給了他們30萬。

他們的新房子離公婆家挺遠的,一個在城南,一個在城北,幾乎跨越整個城市,所以婆婆就不能幫忙照顧孩子了,每天都是小慧自己接送。

因為買了房,幾乎掏空了全部積蓄,所以他們暫時沒有買車,夫妻倆都是騎車上班,遇到太惡劣的天氣要麼坐地鐵,要麼打車。

小姑子畢業以後就在本地找了工作,家裡到公司沒有直達車,每天路上通勤時間都需要兩個多小時,需要地鐵轉公交,挺麻煩的。

公婆心疼女兒就花了15萬多給女兒買了一輛代步車,還跟女兒說,對車愛惜一點,回頭女兒結婚,這車讓她帶回婆家,太舊了就不合適了,他們也就是普通家庭,可拿不出再多的錢給她換輛新的了。

小慧知道公婆給小姑子買車以後,心裏就不樂意了,覺得公婆到底是拿她當外人了,她每天騎車上下班,還要接送孩子,有時候遇到突然下雨什麼的,被淋成落湯雞,也沒見公婆心疼她和孩子,給她也買輛車呀!

小慧跟老公抱怨,老公卻說是她自己不知足,不應該惦記父母的錢財,當初他家給的彩禮,妻子也沒有帶回來,說是留給她弟弟結婚用的,難道我也去找岳父母,讓他們把彩禮還回來,給你弟買房子的時候也給我買一套,你說這可能嗎?

既然你父母做不到對兒子和女婿一碗水端平,你又憑什麼要我爸媽對你和我妹妹一碗水端平,再說我們買房子,爸媽拿了30萬給我們裝修,這錢不算嗎?

與其天天盯着老人的那點錢,不如我們自己努力,生活是自己的,為什麼總要想着老人手裡的呢?

小慧找不到理由反駁丈夫,公婆平時對她其實也挺好的,但每次看到小姑子肆無忌憚地對公婆撒嬌,公婆也總是會寵溺地滿足小姑子的要求,她心裏是很羨慕的。

之前和公婆一起生活的時候,小慧很少表達自己的想法,她擔心處理不好婆媳關係,所以遇到不高興的事,不喜歡吃的東西,她都把情緒憋在心裏,但又忍不住找老公抱怨,因為這樣反而和婆婆造成了一些隔閡。

婆媳倆一個小心翼翼,一個毫不知情,婆婆儘力對兒媳好了,兒媳心裏卻別彆扭扭的,好在小慧沒有徹底糊塗,只是私下抱怨,不然婆媳關係就真的完了。

現在很多婚姻關係都是從利益開始的,還有一句話是說「十年看婆,十年看媳」,意思是婆婆不幫襯兒媳,老了也別指望兒媳照顧。

婆婆和兒媳沒有血緣關係,如果再沒有一定的情分,說實話誰願意去照顧對方呢?任何事情都是互相的,在小家有困難的時候,婆婆幫一把,小夫妻要感恩婆婆的付出,婆婆老了,兒媳也要幫着丈夫照顧婆婆,這也是婆婆的福報,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多子女家庭,父母盡量做到不偏不倚,這樣才是真正對孩子好,獨木不成林,兒女團結才是一個家庭興旺的根本。

而作為子女和他們的伴侶,也要擺正心態,不要惦記父母(公婆、岳父母)手裡的東西,自己掙的花得也踏實。

你們遇到公婆偏心的事情一般是怎麼處理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