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泛之交比朋友更有用:弱鏈接的力量

01 你所不知道的弱連接

生活中我們時常聽到這些老話:

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

由此可見,朋友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但如果我要告訴你,有時候,真正幫到你的人,往往不是朋友,而是你結識的泛泛之交,你認同這個說法嗎?

兩個英國人,理乍得.科克和格雷格.洛克伍德,對這個現象進行了調研。

他們發現,在現如今的網絡社會,有一種連接很隱蔽但很強大。

這種連接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人際關係和人脈網絡。

它的特點就是隨意分散、無計劃性和短暫聯繫。

所以,被人稱為「弱連接」。

它的作用和價值,往往比強鏈接更大。

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花費少量時間接觸的人,常常比每天見面、關係親密、積極幫助我們的人,更有用。

埃隆.馬斯克和金巴爾.馬斯克兄弟成立一個網絡公司Zip2,但他們缺少一筆資金,讓公司發展壯大。

兩人找了很多風投人士,忙活了好幾個月,一直沒有人對他們的公司和項目感興趣,兄弟二人一毛錢都沒有融到。

有一天,他們租房的女房東隨口問了一句在忙什麼。

兄弟倆就如實說了面臨的困境。

他們只當吐槽,一點都不指望女房東能幫什麼忙。

沒想到,女房東幫他們介紹了一個有錢的朋友,人家答應投資,兄弟倆的公司可以正常運營下去了。

再後來,公司里一個業務員又幫兄弟倆介紹了一位風險投資人,公司最終得到了數百萬美元的投資,發展得越來越好。

這個事情帶有很大的偶然性,但偶然性的背後,證明了弱連接的存在和價值。

02 為什麼要重視弱鏈接

通過觀察和分析很多社會現象,理乍得跟格雷格兩人發現了我們所在世界存在的網絡化的底層結構,包括了三個要點,分別是強鏈接、弱鏈接和樞紐,其中,弱鏈接鮮為人知,但價值很大,值得大眾關注了解。

於是,兩人為了講清楚這個弱鏈接,合著了這本《破圈:弱鏈接的力量》。

在書中,他們將圍繞連接如何發生,哪裡有弱連接,以及弱連接如何發揮作用展開。

看幾個簡單的現象。

大家是否留意到,很多新聞報道出來的事情,遲遲沒有被解決,最後迫於廣泛傳播的坊間輿論,才得以妥善處理。

對很多80後來說,對筆友估計不陌生。那麼,你的知心話,還有小秘密,你願意告訴遠方不常見面的筆友,還是宿舍里朝夕相處的同學?

還有相親對象、工作機會,竟然都是那些並未深交的普通朋友,幫忙提供了有效的資源。

這些跟我們聯繫就是弱連接。

對比強連接,弱連接讓我們接觸到更廣泛的群體,打破現有的圈子和固有的認知。

強連接讓我們傾向過度利用身邊的家人和朋友,但忽略那些不太熟悉的人。

親友願意幫助我們,但往往表現得力不從心,而且親近的朋友可能就那麼幾個人。

但弱連接對應着大量的泛泛之交,我們可以見識到不同的層級,結識更多不同的人,洞察到截然不同的潛在信息。

社會學家統計,在大多數人的聯絡網中,能夠叫出名字的有500到3000人。

這些都在弱連接的範疇內。

誠如兩位作者所言,這些泛泛之交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可能給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一樣的資訊,促成各種轉機。

前提是,我們要看到這些弱連接的人群,發掘他們的價值。

03 弱連接成就強人脈

科克和格雷格兩人,前者是管理學導師,曾是美國波士頓諮詢公司的高級諮詢師,他重新定義了80/20法則,是全球知名的創業家。

後者是著名投資人,專註於互聯網企業,先後就職於IBM和埃森哲國際諮詢公司,從事人力資源諮詢工作。

因為二人的工作都是跟各色各樣的人群打交道,所以他們對人際關係,以及在互聯網作用的人際關係,十分熟悉。

他們親歷了太多人,利用弱連接改變生活,成就事業,突破人生困局,過上了不一樣的生活。

所以,他們將弱連接的相關理解和介紹,寫進《破圈:弱連接的力量》一書中,旨在告訴廣大讀者一個道理:

好的人際關係是麻煩出來的。

我們周圍有大量的人與人之間的弱連接。

發現這些弱連接,並不需要我們改變性格、提高情商、或者是八面玲瓏,當個社交能手,只需要找准弱連接中的一個樞紐,就能拓展朋友圈,讓不熟悉的人成為我們的貴人,幫我們成事。

這一點對現代人意義重大。

起碼,在被智能手機和網絡裹挾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利用時代的便利,發現更多潛藏在周遭的弱連接,迭代人際關係網,拓寬自己的人際圈,並且在這個圈層中,得到價值。

------------End------------

文/魚白

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