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抓不住正確的選擇?

你有沒有想過,

人生有很多種選擇,你為什麼沒有抓住最正確的機會。又或者是人這一輩子的很多機遇,你抓住過幾次?甚至我們大部分人一次也沒有抓住過。雖然你很想抓住,但最終,你還是眼睜睜地看着他從你眼皮子底下流失。


為什麼會這樣,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靠理性的分析來反省一下自己,

第一點, 所有的機遇來臨只有兩種,一種是多方面信息充斥大腦。多種機會讓我們進入選擇盲區,因為人都是會選擇最有利於自己的一個方向來選擇。

但這個事實上卻不一定是最正確的選擇。大概率成了幾乎盲目的抉擇,別著急反駁,秉着人性的角度,多樣的機會面前你是不是遵從內心,選擇最安全而利益最大化的一種選擇。就好比相親,無論是外在顏值還是學識能力又或者是經濟條件,從對方的表像來決定自己的內心。無論是優劣還是好壞,每個人都是在挑挑選選中選中自以為最合適的結果。

另外一點就是獨一的機會,也是唯一的機會,這沒有其他選擇餘地。可事實真是這樣嗎,在這裡我們還有一種選擇,那就是不選擇。面對唯一,你主動選擇抓住或者放棄,我們又是在遵從那一種心思。恐怕利益驅使,又或者過度保護才是這個階段的你潛意識首先考慮的問題。

問題回到原點,我們為什麼抓不住正確的選擇,


先做個小實驗,假如你去超市購買一瓶你從沒見過的飲料,一種是只有三四個口味,而另一種是有很多種口味,其實他們的口味都差不多。你會選擇那種。

猶豫了嗎,我告訴你答案,很多人會在很多口味的飲料面前流連忘返,但大部分人卻最終選擇了只有三四種口味的飲料。

一般人都知道,選擇面過窄,肯定不利於精準選擇,因為無論是包裝還是容量,又或者口味。每個人心中都有對比心,優劣心。選擇的時候有比較,才會有選擇,而方案過多也不利於選擇,會攪得人心神不定,讓人無所適從。

最有諷刺意味的是,多方案等於沒方案。也就是俗稱的挑花眼了,眼亂了。


其他事情都一樣啊,你在面對選擇的時候肯定會主動排斥很多機會,篩選出你認為最合適的機會然後重點挑選。最關鍵的是飲料選擇錯了大不了扔掉,但人生的機遇你選擇對了嗎,或者說你怎樣選擇正確的。

人人都知道要解決這個問題無非就是排除法和加減法。但是使用這些方法的前提是排除自以為是和主觀意識。怎麼排除,第一條就是跨越陷阱,別被當下的信息干擾你的決策。

你的任何選擇絕對不是憑空捏造,它伴隨的肯定是你掌握的各種信息和關係的加成。

可是如果你想想,你掌握的信息有沒有可能是陷阱呢,你掌握的信息,大部分是另外一個人或一個關係傳遞到你手裡的,周圍反饋和你掌握的幾乎是一樣的信息。如果你這個圈子又爆出另外一條相反的信息,你會不會動搖。

或者是別人有意識地為你散布這種信息,預判你的預判,引導你的思維方式。我們自己想想這種現象多不多。是不是事實。第一手放出來的信息大概率是有這麼一回事,但是流傳到你這裡還有多少真實性。這個陷阱很好跨越,不聽別人怎麼說,


拋開這個圈層。獨立調查獨立思考獨立判斷。依據你自己的決策來對應你之前的信息,中間肯定有矛盾點和衝突點。如果你能解決掉這個矛盾衝突那麼恭喜你。這個機會大概率是你的。

我有個朋友搞工程,從不信別人口口相傳的信息,他會親力親為地把這個項目從開始立項信息,項目負責人喜好。項目的施工難度還有這個公司歷來的付款方式打聽得清清楚楚。並且專門為此設置專業的公關團隊來應付突發的公關事件。

等一切準備好了再回過頭跟進具體的項目進度。心裏有準備的辨別信息偽差。所以跨越陷阱最重要的是拋開主觀意識的獨立調研和獨立判斷。決策可能只需要幾分鐘,但為了找到支撐決策的依據可能要費大量的精力。

第二條走出同步思維怪圈,別被你現階段同類的思維影響。


任何機會擺在眼前,無非就是四種,和你共同認同的同一類人,和你沒有共同認知的一類人。然後就是和你一起做對事的同行業合作人,最後一種就是和你一起做錯事的同行業合作人。誰都會選擇第三種,那就是選擇一起做對事情的合作人。

但事實上大部分人的常識是偏見的,是急不可耐地越做越錯。僅有少數人可能只是因為運氣而莫名其妙地走對路,選對了人。但是我要告訴你的是,從一開始就要排除共同認知的這一部分人,幾乎所有能完美掌控的機遇都是不按常理出牌,

怎麼排除,一個小辦法就是,召集和你共同認知的這部分人聊天,把他們的想法和意見統計,然後再找和你不是共識的圈層收集這一部分人的思維方式。他們之間必然有矛盾也有糾葛點。在你獨立思考的時候能不能解決掉這些糾葛。最後才是屬於你自己的正確思維。

第三條就是不要被你的圈層思維所干擾,我們一般人所做的決定很容易被自己多年經驗所誤導,這也是我們很難跨越圈層的根本原因。無論是情商還是智商在自己這個圈層如魚得水,


但到了另外一個圈層卻是舉步維艱,有沒有感覺自己怎麼做都不對。而現實又讓人不得已的必須融入另外一個圈層,因為你知道機會在哪裡。做不好永遠沒有機會。可是大部分人總以為拿自己的實在或者勤勞總能撬開另一扇門,

可事實並不是這樣,做得越多離你預想的目標反而越遠。怎麼改變,先改變自己的認知吧。不是因為你不好才不接受你,而是因為你沒用所以才用不到你。

每個圈子關係網都在可用非可用的這套價值體系里,別妄圖用道德價值來衡量自己的江湖地位,其實你好或者不好對別人一點關係都沒有,不相關的人永遠不會有屬於自己人的認同感知。

當然機會也不會給你這樣一個不相關的人。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因為殘酷才讓我們明白,機遇的核心價值在於你可用或者不可用。

說到底,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判斷力和決策力,只是因為你懶得做獨立的自己,很容易被信息誤導,加上你總是習慣性的沿用同步思維來決策你的選擇,再加上固定的圈層思維才是讓你總是選錯的根本原因。

無論是陷阱還是被屏蔽認知,又或者自以為是都是可以用局外的客觀思維打破。別用自己的臆想和妄念來取代正確的認知。找到你最真實的本相才是面對機遇的唯一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