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這裡是微夢小院,會分享關於個人成長、情感心事等溫暖治癒內容,累了乏了可以來這瞧瞧。希望與你,在這裡,彼此成全,相伴成長。
文/北望 | 圖/網絡&冰靈兒
@匿名:
你好,我能和你說說一點煩惱嗎?最近回家總是被我媽嘮叨:「你都二十多要奔三了,該談婚論嫁了。」更煩的是,家裡有人這麼說,別的親戚也跟着來說幾句。本來自己對年齡增大有點焦慮,聽她們這麼一說,感覺更焦慮了。
然後連大數據也來湊一腳,給我推送了一個話題:#年齡帶給你的是焦慮還是勇氣?我下意識就想回答「焦慮」。那麼你們呢?會因為年齡增大而感到焦慮嗎?還是越活越勇敢了呢?
好巧,我好像也刷到過#年齡帶給你的是焦慮還是勇氣#這個話題。
不過沒點開去細看,或許我覺得自己在年齡增大的體驗里得到的勇氣要多過焦慮了吧,因此瞥一眼就划過去了。
這樣說,你可能會誤以為:啊,大哥你是如此豁達!怎麼做到的?
其實並沒有。
在以前我也是很在意年齡的,因為那會標準就是——24歲結婚最好,30歲女生已算老。
這個還算是我自認為比較寬鬆的時間線。(笑)
圖自冰靈兒的圖片投稿
我們潮汕地區,15歲有成人禮,過了這個門檻,大家都會跟你說:「你長大了,是個成年人啦。」
此外,女生一般20-22歲就嫁人,24歲在一些長輩眼中也算晚婚了。(噗,現在看是有點搞笑)
這樣的環境下,到了「大眾規定」的年齡,我啥事都還沒幹成,有時還會跟小孩子在地里玩泥巴,你說會年齡焦慮嗎?
不僅會,而且焦慮可能是你的一百倍。
那後來怎麼就變得無所謂?
仔細想想,應該還是跟讀書有關吧。
我命比較好,雖然也曾差點像村裡別的女孩最多只能上到初中,但後來還是有機會可以讀到大學。
見過更大世界後,你就會發現,井底之外還有大草原,原來天空無限廣闊,宇宙迷離且神秘,人生不僅僅只能是結婚、生子、帶孫、入土。
更重要的是,你會意識到,大眾規定的,不等同於就是唯一正確的。
除去意外不說,人生至少有八九十年,又何必在十幾二十年,都還沒搞清楚自己的時候就匆匆去做大家規定的所謂「人生大事」呢?
你看人生美妙的風景
讀書時老師講消費觀說到其中一點:不要盲從。可生活里,大多數都在盲目跟從。所以你會看到,有不少人是被逼着結婚生子或是去做些違心的事。
最後,事實是人們的幸福感普遍還是不高。
不過,時代進步也需要過程。
因此,困在封建思想環境下,家裡長輩嘮叨是不可避免的。我自己也被說了幾年了,最初也會焦慮,彷彿不按她們說的去做,你就是個「異類、怪物。」
而人們,熱衷於殺死「怪物」。
那會但凡有關於被催婚導致各種悲劇的新聞,我都一一轉發到朋友圈,就差點名@那些七大姨八大姑了。
可萬事萬物都有它自己的發展規律,你這個時候緣分未到,沒遇見,難道真要隨便找個人草草了事?
她們不懂也不管你怎麼想,可你自己總不能也跟着不懂不理呀!這可是自己的人生。
反正我過不了自己心裏那關,所以繼續看書,繼續去發現更值得自己奮不顧身或更願意投入的事物。好像就是這樣慢慢的,開始學會堅定自己的內心。
那麼多
「當你內心足夠堅定,外界的噪音就不會那麼輕易侵入你內心。」
她們喜歡打着「關心」的名義瞎操心就讓她們去吧。心理學上有「投射心理」一說,弗洛伊德也曾說過:「凡被壓抑的情緒,都會以更醜陋的方式捲土重來。」
如果真要深挖內心,除去少部分是真正關心你之外,我猜:一種是她們自己婚姻不幸,所以希望你(代替已無法重來的她們)可以有幸福的婚姻;另一種是她們自己不幸,所以見不得你一個人逍遙自在。
於是乎,就有這樣的說法:那些過不好自己人生的人,才總會想着插手別人的人生。
這樣一來,一想到那些催婚的人自己的婚姻都不見得幸福到哪去時,我就會覺得自己還是成全她們一下,讓她們爽一把吧。至於自己,就辛苦下耳朵啦。
為什麼要被人們或焦慮捆綁呢
如果你真困擾於年齡焦慮,不知道做什麼好,那就去讀書吧。讀多多的書,去跟智者們交流,或許有天你會找到答案。
有句話說得好:自我成長任何年齡都不晚。
而且,把年齡跟人生放一起來看,建議牢記這段話:18歲的你漂亮,不是因為你漂亮,而是18歲漂亮;30歲的你漂亮,不是因為30歲漂亮,而是你漂亮。40歲的你依然漂亮,不是因為40歲漂亮,也不是因為你漂亮,而是因為你活得漂亮。
「哎,你在說什麼?要抓緊啊,你都快奔三了哦!」
「可去你的吧,你又不是只活到30歲……」
那麼,對你來說:#年齡帶給你的是焦慮還是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