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 ▎背後真相是恐懼?(第1章)

大家好!我是成長

一個30歲的老阿姨


人生不同的路,有不同的成長,只有在成長中才能獲得最高級的快樂,希望每個平凡的你,都能成長為不平凡的自己。

希望留下關注,讓我們一起成長!



這一期:

拖延症 ▎背後真相是恐懼?


拖延症看着是小毛病,拖着拖着就成了心腹大患,有些人因為不好好學習,拖着拖着,畢不了業,有的人找工作的時候拖拖拉拉,跟很多好的工作失之交臂,還有的人因為拖延焦慮過度自責而患上了抑鬱症,大把大把的掉頭髮。


有位朋友的女朋友更誇張,總喜歡把工作拖到快要交付的時間才去完成工作,有一次要寫一份長達90頁的項目報告,硬是拖到了最後48小時才開始工作,熬到最後半個小時才把報告交了出去,報告交上去後,他的女朋友兩眼一黑,就栽了下去,嚇得這位朋友趕緊叫了120送進了醫院,去醫院查了一通幸虧沒事。



醫生說,暈倒是因為疲勞過度血糖低的緣故,以為這位朋友的女朋友因為這件事而對拖延症肯定會改,但沒過1個月,她的老毛病就又犯了,又是拖到項目前一天開始趕報告,然後又是一個通宵把報告弄出來,但報告弄的非常非常的粗糙。


交給領導後,領導把她大罵了一通,這位朋友非常想不通,為什麼女朋友這種拖拖拉拉的毛病不改改呢,都說吃一塹長一智,都吃了多少塹了,為什麼還不漲記性呢?



他的女朋友也感到很委屈,當然知道要改,但是這個毛病真奇怪,就像雜草一樣,你把它拔掉,可沒過多久,它又長出來了,後來我仔細想了下,是不是我只斬草沒除根呀,那根在哪呢?


其實他的女朋友說的沒錯,拖延的行為表現就像是草的葉子,能被我們觀察到,而拖延的根源因素就像草的根莖埋下下面,想要認真認識拖延,光是研究它的葉子是不夠的,我們還要深挖下去,找到它的根源。


比如大文豪歌德,18歲開始寫《浮士德》,83歲才寫完,拖了整整64年。好友席勒催更十多年,至死都沒有看到全文。






大畫家達芬奇,也是一位重度拖延症患者,一生畫作不超過20幅,《蒙娜麗莎》畫了四年,《最後的晚餐》畫了三年,還有很多答應客戶的作品,遲遲沒有交付,嚴重影響了和甲方之間的關係。





影響拖延的根源有很多,主要的有三種,第一種是情緒根源,第二種是生物根源,第三種是人際關係根源,它們互相纏繞,互相影響着我們的拖延行為。


今天這篇文章主要跟大家聊一聊情緒根源,後面的第二集和第三集分別跟大家探討生物根源和人際關係根源。


咱們現在來看情緒根源,到底是什麼樣的情緒,讓我們變得拖拖拉拉的呢?不願意立即行動呢?


其實很多時候是恐懼,這話從和說來呢?


先給大家說個案例:

高中的時候有一個很好的姐妹,特別優秀,高考的時候考了一所名校,在大學裏面也表現的很出色,一畢業就進了一家大廠,她準備大幹一場,定下目標,一定要在5年內做到企業高管的位置,也沒過多久,就在工作上出現了反常,在工作上拖拖拉拉,延誤了很多項目進度,比如約見客戶,做案件調查,寫工作小結等等。


上司找她談話問她,你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什麼做事總是拖拖拉拉,提不起勁來,是不是家裡出了什麼事?


這位姐妹說沒有,她的上司說,別怕,你真的很棒,拍拍她的肩膀就走了,這位姐妹一頭霧水,不明白為什麼。


後來很久之後,漸漸理解了上司說的別怕這句話的意思,因為自己是一個完美主義者,恐懼失敗,害怕全力以赴去做了,還是做的不夠好,她拖拖拉拉不全力以赴是迴避自己的潛能,想給自己心理安慰,故意做成這樣是自己沒用盡用力,如果自己用力全力,自己會做的很好的,這其實是維護一種信念,我的能力是出色的,是不可限量的。

其實,拖延的現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有的時候是「小拖怡情」,能讓我們在內卷的大環境下,獲得一些「自我關懷」。但如果拖延變成一種習慣,嚴重影響到我們的生活和職業發展,那就會讓我們內心產生內疚感和負罪感,甚至會降低自我評價。也就是說一個有害的「行為」引發了一個有害的「心理反應」。

那為何後果慘痛,我們依舊無法「捨棄」拖延呢?


其實,我們所有的行為,不管是適應性的還是不適應性的,都是具有其功能的。所以千萬不要小瞧我們身上拖延的毛病,如果沒有足夠的理由,我們不可能長久地堅持一個對自己不利的習慣。也就是說,我們的一些習以為常的行為背後都人們因為各種原因恐懼失敗或者成功,因為恐懼,所以拖延做事,不讓自己成功。


今天第一章就分享到這裡啦,想要真正認識拖延,這些表現行為是不夠的,還要深挖下去找到導致拖延的根源是什麼?


第2章,我們講 世界上真的存在拖延基因嗎?







也可以加入

成長992粉絲群

更多成長好文

跟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