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流向了不缺錢的人,愛流向了不缺愛的人,苦難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1、如果你的內心深處有對金錢和有錢人的貶低,認為金錢是骯髒的,有錢人道德是有問題的,那麼你的潛意識就讓你遠離金錢和有錢人,外在的表現就是你賺不到錢。


2、缺愛的人,他們和小時候和父母等大人相處的時候,沒有得到愛,長大了他們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他們也會去重複一樣的關係模式,結果就是他們依然得不到愛,這就是心理上的強迫性重複。


3、有些人他們對吃苦有「成癮性」,他們覺得吃苦是高尚的,而讓自己輕鬆,讓自己快樂,讓自己幸福,就會受到懲罰,因此他們就會給自己找苦吃。


有一個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金錢容易流向不缺錢的人,愛容易流向不缺愛的人,苦難容易流向能吃苦的人。


這個現象可以有很多的解釋角度,但咱們今天就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一下,用心理學的視角看一些心理和行為,讓我們活得更好,這是我們要做的。


1、心理學解釋為什麼金錢容易流向不缺錢的人

所謂的不缺錢的人,其實他們是和金錢建立了健康關係的一些人,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他們沒有貶低金錢。


在我們心理諮詢,以及我們的心理學訓練營的學員當中,我們會發現很多人,他們會對金錢和有錢人進行貶低。


比如有個學員說,他小的時候,他們的鄰居是做生意的,他們家窮,而鄰居家比較富有,但是父親經常貶低他們,說他們生意人就是貪圖便宜,為人貪婪,不安分種莊稼,就是懶人,不要和他們家的孩子一起玩。


慢慢的,他有一種觀念,就是金錢是骯髒的,有錢人是道德不好的,他們只會貪圖享樂,可以看出來,這個來訪者通過貶低金錢和有錢人獲得了道德上的優越感。


那他的潛意識為了讓他繼續保持道德優越感就會抑制他賺錢的能力,讓他遠離金錢和有錢人,這樣他就可以不用成為自己不喜歡的人,甚至自己討厭的那類人了。


2、心理學解釋為什麼愛流向了不缺愛的人

心理學上有一句話大家一定不陌生,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為什麼會這樣呢?


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關係模式,童年不幸福的人,他和父母等大人,打交道時候,是沒有得到足夠愛的。


那長大後,在和他人打交道的時候,他們依然會沿用小時候和父母等大人打交道的方式,那這個方式依然會是缺愛的,這就是如同走同一條路,走向的結果是一樣的。


其實這個解釋最貼近的一個詞語叫做「移情」,就是你把和父母相處的經驗帶來了現在,你只會僵硬和用原來的那一套和其他人相處,為了使用這個模式,你會誘導別人像父母一樣對待你。


比如下面這個心理諮詢中的案例:


來訪者張敏(化名),她有過好幾次失敗的感情,她說她總是得不到真情,總是得不到愛,為此她認為男人都是壞的,自己是命苦的。


張敏出生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小的時候父母經常忽視她,貶低她,後來還把她寄養在了親戚家,可以說她是非常缺愛的,所以她小就敏感、壓抑,還學會了討好。


長大後在情感關係中,她在和自己的男朋友在一起的時候,她不相信對方會愛自己,於是她敏感地去找蛛絲馬跡,去驗證對方不愛自己, 她壓抑自己,去順從男朋友,每次都會失望。


在這個關係中,他有一個操作就是誘導對方,你不愛我,你肯定不愛我,我就知道你不愛我,這就像一個「圈」,使勁往對方身上套,一次沒有套中,就多套幾次,對方招架不住這樣試探,就承認了,我就是不愛你,好了,她成功了。


結果就是她的她的每一段感情,她都驗證了,得出來一個結論就是對方不愛自己,這心理學上叫做投射性認同,就是你投射給我一個特點的反應,我認同了,當然可以解釋為你誘導我,對你的反應做出特別的反應。


對於缺愛的人而言,就是他會誘導別人,以缺愛的方式對待他,所以缺愛的人得不到愛,心理學原因就在這裡。


3、心理學解釋為什麼苦難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有個學員說,他現在覺得他們家人老是快樂不起來,老是把生活過得很苦澀,明明不用那麼辛苦,但是就是要搞得很辛苦,然後自我感動。


這個學員說得很對,確實有這樣的很多人,潛意識裡他們是喜歡吃苦的,因為吃苦可以給他們一種高尚的感覺,而不吃苦,去辦成一件事,讓他們會有一種投機取巧,走捷徑,只知道享樂,是一種墮落的感覺。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也很常見,那就是潛意識裡他有一種自我預言,我每做一件事,必須要吃一定數量的苦,經受一定數量的挫折,我才能做成功,這成為了一種強迫性重複。

好了,以上就是我們對「錢流向了不缺錢的人,愛流向了不缺愛的人,苦難流向了能吃苦的人」的心理學論述,下面我們再簡單總結一下。


錢流向了不缺錢的人,愛流向了不缺愛的人,困難流向了能吃苦的人:


1、金錢容易流向不缺錢的人,是因為不缺錢的人他們不輕易貶低金錢和有錢人,意識上很多人愛錢,但是內心深處呢?可不一定,提到金錢和有錢人,你對他們是怎麼樣評判的,你可以想一想。


2、缺愛的人,他們和別人打交道的方式是有問題的,這個有問題的方式是讓他們很難得到愛的,所以問題出在他們的人際關係模式上。


3、在有些人心中,享受快樂是讓自己不安的,而吃苦的時候,會心安理得,還會有某種程度的道德優越感,所以他們就會去找苦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