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離開塵世」之前,通常會做出這些事,那是對兒女的暗示

01

每個人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只剩下歸途了。時間一點一點地流逝,光陰慢慢地消失,留給我們的,就只剩下衰老和唏噓罷了。

可以說,所有的生,都蘊含著必然的死。而所有的生死,就像是大自然中的「春夏秋冬」一般,不斷輪迴,循序不斷。

對於「生死」這個問題,其實我們都特別忌諱,總覺得它不吉利,很刺耳,讓人心塞。但我們忘了一點,生死,是終究會出現的事兒。

能夠自然地老去,那是好事。可如果中途就離開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兒。要知道,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一切都是無法強求的。

你我都是普通人,所求的,也不過是兩個字——「好死」罷了。而在歸去之前,其實每個人的舉動都特別相似。

所謂「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所有的離去,就跟秋葉凋零一般,終究無法避免。也跟逐漸結冰的瓶子一樣,只剩下寒冷和冰霜,生機再也沒有了。

父母歸去之前,多半有這幾個舉動,兒女要留意了。

02

父母歸去之前,多半會夢到「歸去」的親人。

人,越是上了年紀,越會夢到以前的舊友和親人。這,就跟人之心理和想法息息相關了。

從心理的角度來說,人越老越念舊,越不記得當下的事兒,卻對以往的事兒特別感興趣。人老了,對未來的期待也不大了,那感性的心理,就油然而生了。

而從個人想法的角度來說,上了年紀的老人,只有一個追求,那就是想跟「故友」見上一面,好好團聚。所謂「人老多舊情」就是這個道理。

一旦人的心理和想法,都偏向於「念舊」,那就註定了他們會經常夢到「歸去」的親人。尤其是在人卧病在床的時候,這種情況會頻頻出現。

對於夢到故去的親人這件事,很多人都覺得特別恐懼,認為這是不祥的徵兆。當然,這都不過是我們自己嚇自己罷了。

人,始終是要走的。如果可以夢到以往的故人,不也是幸事嗎?

03

父母歸去之前,多半想「落葉歸根」。

我們能夠發現,有很多的老華僑,一回到故鄉,就哪裡都不去了,直接在故鄉住下來,就跟小時候一樣,多了對於故鄉的念想,而少了年輕或者中年時的計較。

年少之時,我們會特別喜歡故鄉,因為我們知道那是「生我養我」的地方。而在年輕或者中年之時,我們會發現,自己喜歡往發達的地方發展了。

晚年之後,到了七八十歲了,這種心態又變了。變得跟年少之時一樣,想回到「故鄉」生活。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返璞歸真」。

人,為什麼到了老去的時候,還對故鄉念念不忘呢?

我想,最大的原因,就在於我們都有一顆「落葉歸根」的心。小時候怎麼想,晚年就怎麼想,有開始,也有結束。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善始善終」。

故鄉,終究是每個人的期望,也是每個人最後的歸宿。人生,也如秋葉一般,零落成泥碾作塵,唯有香如故。

04

父母歸去之前,多半會「迴光返照」。

民間有這麼一個詞,名為「迴光返照」。大致意思是,所有即將走到黯淡的事物,在最後那一刻,都會有一瞬間的光亮。

油燈燃燒到了最後,就會瞬間出現刺眼的光芒;彈簧拉扯到了極致,其韌度也超過了一般人的想像;煙花盛放到最後,也會在一瞬間照亮夜空......

大自然的一切生物,或者一切現象,到了發展的最後一刻,都會讓人感覺到異常「耀眼」。對於人來說,道理也是相似的。

一個人,真到了油盡燈枯的時候,他不會立馬倒下去,而是會愈發變得「精神」起來。這裡的精神,就是人體耗盡最後的能量,讓人有短暫的時間交代後事罷了。

從醫學的角度來說,所謂的迴光返照,不過是人體的腎上腺激素大量分泌,從而給人「曇花一現」的生機而已。

05

父母歸去之前,總會跟兒女交代後事。

其實,每個人都深知自己的身體狀況。身體狀態很好,那他會保持以往的行為舉動;而身體狀態實在差到不行,那他的行為舉止就比較「異常」了。

就像晚清時期的曾國藩,午飯後讓兒子攙扶自己到園子裏面散步。當他發現自己的時間差不多了,就跟兒子交代了一些事兒,然後讓兒子扶他到書房休息。

在椅子上端坐了一會後,曾國藩就安然地離開了。

父母給兒女交代身後之事兒,那並非是父母的隨意舉動,而是父母對自己的身體特別了解,知道去到哪個程度了,就跟兒女說出自己的想法,以至於讓自己沒有遺憾。

對於父母所交代的事兒,我們還是坦然接受比較好。這,既是對父母的尊重,也是對自己和家庭的尊重。僅此而已。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