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兄弟姐妹的感情再好,也要注意這幾個問題,以免反目成仇

01

俗話說:「十人生九品,品品不同人。」

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性情,當然也存在不同的利益訴求。不管是外人,還是親人,只要出現了性情以及利益上的衝突,相信這段關係就崩潰了。

人性,本就是「現實」的。而在現實面前,感情往往顯得特別「脆弱」。脆弱的感情一旦碰上現實的利益,那感情就會如同沙子一般,一吹即散。

有一位心理研究者說過,感情是人類為了感受生活的衍生物。只要涉及生存的事物受到影響,那衍生物就會變得沒有價值。

直白一點來說,物質基礎,決定了上層建築。而感情,就是上層建築的一部分。況且,最本質的人性,跟物質基礎有關,而跟上層建築有點偏差。

就拿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來說,你覺得這樣的親情,真的就長久嗎?只能說,沒有涉及到物質上的衝突,那兄弟姐妹之間的感情,還是過得去的。一旦涉及了,那感情就破碎了。

所以說,跟兄弟姐妹的感情再好,也要注意這幾個問題,避免反目成仇。

02

關係再好,也要注意「錢財」的問題。

常言道:「親兄弟,明算賬。」

你我都是親兄弟,但我們會為了錢財資產而選擇「明算賬」。普通家庭的兄弟姐妹會為了錢財而鬥來鬥去,富豪家庭的兄弟姐妹更會為了錢財而不死不休。

為了錢財而爭鬥,這跟人之素質無關,也跟人之道德有關,而跟人性有關。

這是一個物慾橫流的年代,99.9%的人都把錢財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而那0.1%的人,也許不存在,也許看透了,也就不在乎了。當然,能夠不在乎錢財的人,太少了。

試想,普通人的平均工資也就四五千,一旦他們碰到了幾萬,甚至幾十萬的財產問題,那又有誰會放過這樣的「機會」呢?

別說幾萬、幾十萬了,哪怕是幾十元、幾百元,也有人為此而焦躁不安。為什麼?因為人類,本就是為了錢財而斤斤計較的生物。

從古至今,大部分的親兄弟姐妹,都會因為錢財資產的問題而針鋒相對。對此,我們就該做好準備,能避免利益衝突,就避免利益衝突。

03

關係再好,也要注意「瑣事」的問題。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本就有着「多管閑事」的天性。

看到別人遇到了什麼問題,自己就跑過去幫助別人,或者去看別人怎麼倒霉。這樣的做法,在生活中其實特別常見。

或者說,看到別人在做什麼事兒,自己也插足其中,根本不理會別人的感受。如此,又有誰會對你有好的態度呢?

人,過分沾染是非,過分理會瑣事,只會讓自己處於「被人討厭」的狀態當中。沒有一個人,會喜歡受到別人的束縛,受到別人的管制。

兄弟姐妹的感情再好,只能說明這些人沒有太大的矛盾而已,可並不能代表矛盾就不存在。一旦有導火索出現,那矛盾的火藥桶,就被引爆了。

為人處世,我們只需要保持一個態度就好,那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只要兄弟姐妹的事兒跟我們無關,或者別人沒有求我們幫忙,那我們就裝成「不知道」的樣子,反正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可以了。

04

關係再好,也要注意「責任分配」的問題。

父母還未離開,兄弟姐妹都要為了「父母養老」的責任而盡心儘力。而這些責任,該如何分配,就需要考驗我們的智慧了。

你做得太多,你的兄弟姐妹就會把責任推給你,讓你自己負全責。這個時候,大包大攬的你,又能有什麼好果子吃呢?

你做得太少,別人又覺得你沒有盡好義務,只會把責任推給別人,一點孝心都沒有。如此,你也會受到別人的猜忌和質疑。

對此,你可能會疑惑,做多不行,做少也不行,為什麼這些人就那麼難相處,那麼難伺候呢?

孔子在《論語·季氏》第十六篇中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大致意思就是,如果每個人都不做,那每個人都相安無事。如果每個人都做相同的事兒,得到相同的回報,那問題也不大。唯一有問題的,就是做多做少,分配不均。

所以說,對待家庭的事務,對待父母的養老問題,我們要跟兄弟姐妹商量好,盡量做到公平,盡量做到責任均等,否則關係的裂痕就出現了。

05

寫到最後

談到這裡,相信我們都會感慨,怎麼跟兄弟姐妹相處,會如此複雜呢?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越是親密,越是有些血緣聯繫,那隱藏起來的矛盾就越大。這些矛盾,如果我們不避開,那我們就會受到矛盾的影響。

哪怕是兄弟姐妹之間,也會存在矛盾的問題。既然如此,做人謹小慎微,才能減少是非,多些和諧相處。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