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相由心生,還是心由相生?兩者有什麼區別?

古語有云:相由心生。

大意是說,人的外在整體形象,如長相、氣質、習慣等,說到底,皆是內心活動的產物,這其實就是人們常說「相由心生」的道理。

進一步地說,所謂「相」,並不僅是指人的整體形象,而且還泛指我們能夠覺知所呈現出來的一切事物,正如王陽明所講「心外無物」一樣,即:

「汝未來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於寂。汝來看此花時,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汝心之外」

由此可見,古人講「相由心生」,本身就含有豐富的內涵,只是很多時候,被我們忽略掉而已。

但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卻也經常聽到完全相反的說法——心由相生。

所謂「心由相生」,強調的是我們的內心會受到外在一切變化的牽引與影響,並為之改變。

舉個例子,人的相貌,有時候是遺傳性的,很難去改變,但人的性格與品行卻是後天養成的——事實上,一個好人,若是長期處於坏的環境之中,他也有可能變壞;反之,一個壞人,如果長期處於好的環境當中,那麼,他可能也會變成好人,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外在的一切變化,確實有可能會引起人的內心的改變——心由相生。

那麼,如上所說,到底是相由心生還是心由相生呢?

其實無論「相由心生」還是「心由相生」,都會有許多合理之處。

言外之意,這兩者並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會因人而異——對於有些人來說,「相由心生」更符合他們對於萬物的看法。而對於另外一些人而言,卻是「心由相生」更容易解釋他們的言行以及認識萬事萬物的方式。

為什麼如此說呢?

我們將從以下兩個方面繼續探討,即:

一、相由心生

所謂「相由心生」,其實是對於那些能夠擺脫外在一切事物牽引與影響的人而言,如明代的王陽明,就主張「天理」在心內,心外無物——我們先於內心具有覺知外在一切的功能或能力,外在一切才有可能被呈現出來,並為我們所知。

而這正是為什麼講有些人更適合「相由心生」的道理。

二、心由相生

相對於「相由心生」,「心由相生」更符合另外一些人的需求。

因為他們的內心往往都會隨着外在一切的變化而變化,從而牽引出許多情緒,並深受其干擾與影響。

所以,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就是「心由相生」了。

由此可見,這兩個概念只是概念,所不同的是人——正是不同的人,才會體會到不同的概念。

問過藍天專註國學、每天都有內容更新,喜歡的朋友別忘了點擊關注,歡迎收藏,歡迎讚賞,歡迎轉發。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論語》《莊子》《壇經》《道德經》《暫坐》《紅樓夢》《廢都》《自在獨行》《人生哲思錄》《柏拉圖如是說》《史記》《王陽明全集》《大學》《禮記》《天道》《孫子兵法》《王弼集校釋》《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