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去你女兒家住,我家不歡迎你」「你果然不是好兒媳」

我有酒和茶,你有故事,就來找我。

點上面『關注』,你就是我的人了。

01

《增廣賢文》:「為人何必爭高下,一旦無命萬事休。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人何苦非要爭個高低上下,一旦丟掉性命就什麼都沒有了。道理很簡單,人活着雖然應該有所追求,但如果是出於攀比而爭奪,如果好勝心切,勝過所有人才會笑,一旦不如別人就傷心難過,這會導致一個人心理負擔太重,活不長。

人生就算活滿也沒有多少年,為什麼不懂珍惜大好時光做有意義的事呢?你贏了別人又怎樣,你別別人過得好又怎樣,你註定無法贏過所有人,如果你窮極一生都在追逐這樣的結果,早晚會把自己累死在路上。

年輕時追名逐利可以理解,但到了一定年紀之後,還不懂知足,就有點太不明智了。尤其是有些人有了長輩的身份以後,當你的生活在某些方面不得不依賴於晚輩的時候,你通過有損於晚輩生活的方式爭高下,只會毀了自己的生活

比如下面這個女人談到的她鄰居家的生活,就是婆婆自討苦吃的問題,我們來看一下怎麼回事:

『我鄰居家的生活真的印證了「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句話,如果沒有她的婆婆摻和她的生活,一切都會很平靜,只可惜這種事沒有如果,她婆婆算是一個客觀存在,不把婆婆的問題處理好,他們家就別想好過。

問題看起來很簡單,她婆婆太貪心,覺得兒子和女兒都結婚了,自己理應被兒女養着,理應比其他人過得好。而事實上,她婆婆這種願望本身就不現實,因為兒女條件都有限,能一起給她養老已經很不錯了,她提更過分的要求,肯定無法如願

而她婆婆卻自作聰明,在女兒面前說媳婦的壞話,在媳婦面前又說女兒的壞話,出發點是想讓雙方都比這對她好,但從結果來看,這種方法非但行不通,而且還將她自己置於了誰都不想管的境地。

雖然我鄰居和她小姑彼此之間沒有通氣,但她婆婆雙向吐槽的問題還跟其他人說過,如此傳來傳去,先傳到了我鄰居耳朵里,她盛怒之下讓婆婆滾去小姑家裡去住,結果則又傳到了她小姑耳朵里,她小姑又讓她婆婆滾回兒媳家去住,折騰到最後,她婆婆只能自己住。

如果她婆婆沒那麼貪心,知足一些,完全可以在兒子和女兒家裡輪着住。跟別人比什麼?你比別的婆婆過得好又怎樣?沒有別人過得好又怎樣?只要自己的生活不是太差,不就好了嗎

像她婆婆這樣的人,只能說她是自作聰明,自討苦吃,貪心不足,看不開,想不通,自己把自己的晚年生活給毀了。』

02

人心不足蛇吞象,一個人一旦被內心的貪念所支配,就會呈現出類似「唯利是圖」的狀態。而且,一個人一旦貪心不足,往往就會求勝心切,想抄近路,想走捷徑,從而就會想着算計別人。但問題是,別人又不傻,怎麼可能任由你算計?到頭來,你失算了,或者因為貪心受到懲罰了,別說得到更好的生活了,有可能連你已經擁有的生活都會失去。

尤其是人到晚年的時候,更應該重視這種問題,最不該做的事就是算計子女,否則你得不到他們的善待,到老了只能靠自己,日子不會好過。退一步講,就算你算計得逞了又怎樣?一命嗚呼的時候能帶走嗎?倒不如看開一點,知足一點,少一分貪念,才能多一分自由。

除了常規意義上的貪念之外,還有一種容易被人忽略的貪念,也應該被重視起來,那就是: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尤其是不好的評價以及指責,否則會形成心理負擔。「太在意」也是一種貪念,但凡你被這種貪念支配,滿腦子一直在想別人怎樣評價你,一直在計較別人為什麼否定你,你會心煩意亂,吃不好,睡不好,這樣的生活狀態當然會很糟糕

03

楊絳在《我們仨》中有一段對婚姻生活的描述,就涵蓋着「知足常樂」的真諦:「鍾書這段時期一個人過日子,每天到產院探望,常苦着臉說:『我做壞事了。』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東家的桌布染了。我說,『不要緊,我會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因為他很相信我說的『不要緊』。我住產院時他做的種種『壞事』,我回寓後,真的全都修好。」

這是一幅很祥和的生活畫卷,源於夫妻二人在知足基礎上互相尊重,互相善待,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但凡他們二人中有一個人不知足,都不會那麼祥和。

這本該是每一個家庭都應該有的生活,但卻不那麼常見了,因為現在很多人太浮躁了,整日忙於物欲的追求,忙於被貪念支配,漸漸對一切都不滿足,甚至連跟家人坐下來吃飯聊天的時間都沒有。

人們總說忙碌是為了生活,對物慾的追求也是為了生活,但你真的因此過上了想要的生活嗎?你或許會說沒過上是因為時機未到,等自己再忙個十年八年就好了,可是你怎麼就能確定十年八年之後會讓自己滿意呢?如果你更貪心了呢?為什麼不能抽出固定的時間用於知足和享受呢?每個人都可以捫心自問,我們總說生活,但我們真的還記得什麼是生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