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堅持,有人認為它的本質是逼迫自己做事,有的人總在追夢的路上連續碰壁。
為什麼每次設立目標遇到的障礙會讓你長久止步不前?
究竟是什麼阻礙了你實現目標?
很多人在每次無法堅持時,就會自暴自棄地認為自己本性懶惰。
實際上,沒有人是天性懶惰的。
懶惰只是失敗之後的逃避而已。
知乎關於懶惰的話題下有這麼一個回答:
「 『懶惰的人』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就如「垃圾」是一個偽命題一樣,因為天下根本沒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錯地方的寶貝。所以,我要說的是天下沒有真正的『垃圾』,也沒有真正的『懶惰』。」
打開百度APP看高清圖片
對付惰性,一些人選擇硬磕。
然而欲速則不達,人無法違背自然規律。
失敗帶來的心理落差容易讓人一蹶不振。
相反的,一些人找對方法,會用積極的心態去「反惰性」。
2:
那麼,在「反惰性」的路上,什麼才是積極的方法呢?
積極心理學教授厄廷根將懶惰定義為:「太多的願望,太少的實際行動。」
他發現,忽視一件事的「反面」,只想着成功時的喜悅,會強化人的惰性。
多年前美國著名的西北保險公司做過一份調查:樣本中有79%的人認為美國經濟充滿希望。
然而到了2008年,美國再次陷入經濟大蕭條,甚至一度導致白宮停運。
有一個關於減肥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家選取了25名希望減肥的女性志願者。
他將志願者分成兩個小組,小組A幻想自己減肥成功後在親戚朋友面前迷人的樣子,小組B則幻想因為美食誘惑而失敗的感覺。
幾年後,實驗結果表面,A組大部分人比B組平均少減13公斤體重。
這表明,樂觀的心態的確對克服懶惰有一定作用。
可在A組中還有一個特異現象:那些總是幻想自己減肥後萬眾矚目的人,比B組減掉的體重還要少得多。
樂觀是做一切事的基石,可太過樂觀會扭曲人的認知,讓人活在虛假繽紛的泡沫里。
無視現實的人,目標就很難實現。
一個人應當天真而不幼稚,大膽卻不魯莽,樂觀而不盲目。
如果想要做成一件事,就要懷揣着成功的信心,同時用理性去分析利弊。
如果像一個孩子一樣,只是沉浸在美麗的幻想中,而不付出行動,接受失敗,只會莫名地將一切都搞砸。
不要盲目樂觀,那隻會讓你越來越懶惰。
3:
當我們遇到解決不了的困難時,就想找借口逃避、拖延。
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自我妨礙」——有時人們會故意設置障礙來阻擾自己成功。
這種行為是為了自我保護,因為太害怕失敗,所以乾脆一上來就給自己設限:
「我並沒有真的失敗,要不是因為太難了我肯定可以干好。」
電影《陽光小美女》中,胡弗一家總是滿口嚷着成功,卻全部窩在家裡,把情緒宣洩在家人身上。
好像縮頭烏龜的一家人為了支持小女兒的選美夢想暫時團結在一起,開車前往加利福尼亞參賽。
在這條尋夢之路上,每個人的夢想都在經歷不斷的碰撞和破滅。
總是幻想成為飛行員的哥哥徹底絕望,姐姐奧利弗跳脫衣舞引來全場噓聲。
他們終於還是無法躲避失敗,卻在這個旅程中踏出自己拖延了一輩子的腳步。
電影最後,挺着小肚子並不美麗的小女兒在台上盡情舞蹈。
而胡弗一家也徹底拋卻包袱,一起跑上台和小美女共舞。
電影里有一句台詞令人印象頗深:「你知道什麼叫失敗?真正失敗的人,就是那種特別害怕不能成功,怕死了,連試都不敢試的人。」
是啊,因為太怕失敗,設定的目標一拖再拖,直到最後一刻都沒有下定決心。
因為害怕失敗,倒不如就此躺平,偶爾自虐性地努力一下,碰壁之後再次躲到舒適圈裡去。
郭沫若曾說:「 一個人總是有些拂逆的遭遇才好,人只怕自我倒,別人罵不倒。」
不要因為對失敗的恐懼而禁錮了自己的潛力,每一個障礙,恰恰是通往成功的基石。
正所謂:「苦心人,終不負,三千越甲可吞楚。」
最能戰勝懶惰的,是戰勝內心對於失敗的恐懼。
一個人最大的堅持,是將失敗看成人生常態。
4:
心理學家赫洛克做過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實驗:
赫洛克把人分成四組,讓四組人做同樣的事情,給予不同的反饋:
第一組在每次工作後都會得到鼓勵和表揚;
第二組在每次工作後都會因為一些訓斥得到嚴厲的訓斥和批評。
第三組是被忽視的,每次工作後不給予任何評價,但讓他們聽到其他兩組受到的表揚和批評。
第四組將他們與前三組隔離,同樣不接受任何評價。
實驗結果中,成績最差的是第四組,而被忽視的小組成績倒數第二。
第一組的成績不斷上升,積極性最強;而第二組會出現時常放棄的情況。
這說明,正向的反饋會讓人不斷堅持,而一味的負面評價容易讓人半途而廢。
而完全得不到反饋的人,早就已經放棄了。
所以,如果想要對一件事能更長久堅持下去,就一定要在生活中得到積極的反饋。
為什麼我們總是那麼容易對一件事喪失信心?
是因為有些事實在是太難了,很難在一個短期時間內得到反饋。
面對這種情況,首先需要放低要求,把長期的目標分為短期,把大的任務分解成小任務。
每天完成小任務,讓自己無時無刻活在成功的喜悅和成就感之中。
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在這個過程,不斷得到正面讚揚,在成就感的趨勢下,自然而然就堅持下去了。
自律的本質,其實是用開心的心態,完成不開心的事情。
曾國藩早年是一個很懶惰的人,後來他痛定思痛,決心戒除這個壞毛病。
但他沒有逼迫自己先做大事,而是給自己安排兩件小事:早起和記日記。
他在日記中寫道:「戒惰字以不晏起為第一要義。」
後來曾國藩成就一番事業,絕不僅僅是因為他有大智慧,大能力。
而是他能夠先把小事做好,並且在日記中記錄自己反反覆復的成長。
所謂堅持,其實要先從力所能及的事情開始,比如早睡早起,每天看書等等。
在小事中獲得成就感,用每件事的成功去根除惰性。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是每件事都需要是大事,堅持做小事,一樣能成功。
5:
有人說意志力是成功的關鍵
有人說家庭背景決定了一個人的天花板
還有人不顧一切,為了成功傷害健康
我說能在一個領域不斷深耕的人,一定是快樂的。
他們一定有着樂觀理性的心態,勇敢堅韌的內心,以及充盈心間的自豪。
願你能學會一邊努力,一邊快樂,用踏踏實實的進步替代遙不可及的幻想,在一次次突破自我之間,感受那份只屬於你的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