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討厭這樣一套固定思維,在這種思維里,作為女人,工作的好壞並不重要,而是應該在家裡做家務,帶孩子,伺候老人;作為男人,家裡的事務不應該管,而是應該把重心放在工作上,在外拚命掙錢,只有用錢才能養家。
對於這種固定思維,我認為十分荒謬,簡直是在道德綁架。要知道婚姻生活不是兒戲,兩個人的性格條件,家庭背景,思想觀念難免存在差異,也正是因為差異的存在,才使婚姻生活更加完整。
在我看來,人們應該主動跳出這種固定思維,在感情中不能過於苛求對方「應該」做什麼,而是試着去互相理解,互相尊重,只有這樣才能走得更長久。如果一味地堅持這種傳統的思維模式,那麼婚姻亮紅燈恐怕也是早晚的事兒。
曉樂是一個單純的農村姑娘,在城裡打工的時候認識了晨明,每次晨明主動找曉樂聊天時,曉樂都會羞紅了臉,經過晨明3個月的努力,曉樂才對晨明敞開心扉。其實晨明的父母一直反對他們的感情,就因為嫌棄曉樂是農村的,不過晨明執意要娶曉樂。
當曉樂嫁給晨明以後,公婆對她的態度就一直非常冷淡,不過曉樂生性善良,也繼承了農村人的勤勞,家裡所有的家務都是曉樂負責,儘管婆婆對她冷言冷語,曉樂依舊孝順。
那天婆婆的高血壓突然犯了,曉樂不顧自己身單力薄,當即背着婆婆就下了7樓,直到婆婆上了救護車,曉樂才緩了口氣,喝了一口水。也正是因為曉樂的無私付出,婆婆對她的敵意漸漸消失,兩個人的關係日漸轉暖。
後來,婆婆因為高血壓頻發,導致中風,中風後的婆婆一個人無法進食,是曉樂一口一口地喂,有時候飯菜撒到婆婆衣服上,曉樂二話不說就給婆婆換乾淨的衣服,看着自己兒媳的一舉一動,婆婆心裏非常感動,雖然嘴上說不清楚,但是老人眼裡感動的淚花卻說明了一切。
曉樂足足照顧了婆婆7年,直到婆婆體面過世。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是曉樂卻讓鄰居感動,因為這7年里,她對婆婆的照顧被大傢伙看在眼裡,很多同齡人都羨慕曉樂的婆婆,說她找了一個好兒媳婦。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曉樂的父親干農活不小心傷到了腿,只得住進了醫院。因為父母的年齡都比較大了,陪護這種事肯定不能讓母親做,可是曉樂又趕上工作忙碌期,一時無法抽出身來去照顧自己的父親,便想讓丈夫能夠請幾天年假去醫院照顧父親,因為曉樂知道,丈夫的單位並不太忙,請幾天假完全不是問題。
可是丈夫的態度讓人意外,丈夫非常直接地拒絕了。丈夫一直推說自己忙,見丈夫如此說,曉樂便揭了他的底,丈夫見實在躲不過去,就氣憤地說:「我一個大男人,怎麼能去做陪護呢。」曉樂也有些生氣地說:「怎麼不能做了,當初我照顧你媽7年,我有過一句怨言嗎,現在讓你照顧我爸幾天怎麼不行啊。」
丈夫越說越離譜,他竟然指着曉樂說:「你是我媳婦,照顧我媽,那是你做兒媳的本分,是你份內的事。我憑什麼要照顧你爸啊,哪有女婿伺候老丈人的,這不是讓別人看笑話嗎。」丈夫的這句話徹底激怒了曉樂,沒想到丈夫竟然是如此陰暗,這一刻她的心徹底寒了,丟下一句「咱們離婚吧」,然後就出去了。
後來,丈夫可能意識到自己的話說重了,想要找曉樂求和,不過已經寒心的曉樂並沒有同意,堅持結束了這份不值得她留戀的婚姻。
看完這篇故事,我久久不能釋懷。天底下怎麼會有晨明這種男人,竟然能夠把這種事說得那麼理直氣壯,也難怪曉樂會心寒,估計沒有一個女人能受得了。
婚姻生活中本來就不是講理的地方,更不是可以分清責任義務的地方,而是需要兩個人相互理解,相互幫扶,相互包容,才能走得更遠。不管從哪個角度說,晨明的做法都是不可原諒的,真給男同胞丟臉。
寫在最後,想要保證婚姻足夠幸福,那就不要在婚姻里出現「應不應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