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4日,一對新人在廣州越秀區民政局內一打卡點記錄領證後的幸福時刻。全國將施行婚姻登記「全國通辦」,屆時當事人辦理婚姻登記不再受常住戶口所在地限制。
領證不用再回老家了!民政部將施行婚姻登記「全國通辦」。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意味着落實民法典的有關規定,將近年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等改革試點成果上升為法律制度,今後當事人辦理婚姻登記不再受常住戶口所在地限制。隨着結婚可以「全國通辦」,民政部也將同步做好優化婚姻家庭輔導服務等工作。
婚姻登記「全國通辦」的實施一點也不意外。畢竟,隨着鄉土中國向「離土中國」轉換,結婚登記必須到男女雙方一方戶籍所在地登記的做法,越來越顯得不合時宜,不僅徒增了大量成本,更是讓一些新人飽受煎熬。此前,媒體就曝光了一個案例:同在長沙工作的王女士和崔先生準備結婚,只能回雙方老家所在地的河南辦理,單程1000公里的路程、5個小時的高鐵,往返兩趟,兩人調侃,「結個婚差點累到離婚」。
而按照民政部的統計,自2021年6月起,全國陸續有2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兩輪婚姻登記「跨省通辦」試點。截至2025年2月底,全國累計辦理婚姻登記「跨省通辦」49.2萬對,相當於每天有300多對情侶少一趟「回鄉路」。由此可見,情侶便利登記結婚的背後,對應的是婚姻制度成本的下降:在非戶籍地登記結婚的情侶,省下的是時間成本、交通成本以及精力成本,這正是婚姻登記改革帶來的實實在在紅利。
深入來看,為什麼會有這種制度成本的下降?主要還是源自婚姻登記制度的功能變化,從管理工具回到了服務本質。以前為啥結婚不能全國通辦,主要還是結婚的數據沒有打通。在各地的結婚數據彼此是孤島的情況下,如果全國通辦,很容易發生騙婚、重婚的現象。如今全國民政數據系統與公安數據庫實現聯網,技術屏障消除後,制度鬆綁自然順勢而為。
婚姻登記為啥重要?因為本質上它是法律權利憑證。男女雙方通過法定程序確立婚姻關係,既是對彼此權益的保障,也是社會契約的締結。男女持證「上崗」,婚姻中的雙方才會受到法律保護。從婚姻自由原則出發,為當事人提供便利恰是制度設計的應有之義。
比如,去年《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在徵求意見時,其中很重要的一個變化就是結婚、離婚不再需要戶口簿。儘管一些人質疑,這會讓家庭,尤其是父母的意見變得無足輕重起來,但總體而言,可以讓男女雙方婚戀更少地受到來自外部的干預。其實,除了父母干預子女,子女也可能干預父母。不拿戶口簿就可登記,普惠的其實是每一個人。當老年人黃昏戀不會因子女扣留戶口簿而受阻,個體的婚姻自主權可謂得到了實質性擴展。
當然,從提供服務的角度來說,目前的婚姻登記制度,儘管越來越與現代社會的人口高流動性相匹配,但也不是沒有改進的空間和餘地。比如,去年江蘇省民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回應群眾訴求時,市民提出「結婚證能否顯示農曆日期」的建議就頗具啟示。許多新人選擇七夕等傳統吉日登記,若證件僅標註公曆日期難免留有遺憾。此類細節優化看似微小,卻能讓公共服務更有溫度。
制度演進永無止境,當婚姻登記從「管理門檻」變為「服務窗口」,當行政流程的每一步都浸潤着對個體選擇的尊重,這不僅是治理能力的升級,更是社會文明進步的一種體現。 □ 胡一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