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輕一代看來,許多無效社交是可以避免的,比如說逢年過節的走親戚現象,所以現在我們也肉眼可見的看到,過年走親戚的現象比以往少了許多,很多主張減少無效往來的年輕人,開始不主動走親戚了。
要說他們的理由,其實也很簡單,那就是聊不到一起去,畢竟大家都是主要在外打拚,所以其實很多親戚之間來往不多,這就造成了彼此有點「不熟」的錯覺,幾個不怎麼熟悉的人,打起交道來,自然是比較吃力。
再者,現在多年齡段的思想差距,尤其是一些年紀大的親戚,關心人的方式大多都是成家與否,賺了多少錢,而這些偏偏是年輕人十分忌諱的,所以更加造成了彼此聊不到一起去。
而對於走親戚而言,儘管老一輩也有類似的困擾,但是大家普遍遵循長久以來的規矩,該拜訪的都會照舊,不想因為自己而壞了規矩。
但是年輕人,接受的都是新潮思想,不喜歡的事情決不勉強,所以與其去幾個親戚家裡說著言不由衷的客套話,還不如自己隨便去散散步,找幾個直通到了的人喝喝茶聊聊天。
所以有人說,年輕人的所謂斷親現象,是一種主動社交的覺醒,人們不再局限於老規矩,不願意去假意迎合,而是更遵從自己的內心,追求自由不束縛,選擇自己喜歡的交談對象,如此彼此都更舒心了。
但是有不少人也對此提出批評,如此斷親毫無疑問是家族概念的弱化,很多家裡其實都有宗親概念,大家是一個家族的人,所以有很多事情需要互相幫扶,不管是遇到什麼事情,至少有個商量的人。
但是社交是需要維繫的,無故的斷親,毫無疑問會使得這種宗親變的越來越淡化,最終會變得小家庭化,禮儀上是簡化了,但是一旦有什麼事情的時候,怕也是少了這種相互之間的幫扶。
親戚這個詞,意味着家庭之間存在着血緣紐帶,而這個紐帶註定着感情會更加牢靠,相比許多所謂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許某天一個矛盾就可以老死不相往來,或者對方壓根沒把你當作真朋友,唯有親情是割不斷的。
仔細想來其實也是有道理的,許多家庭遇到低谷需要借錢之類,一般也都是親戚之間才會伸出援手,各種紅白喜事,也難免少不了幫忙的人,所以親戚是不可或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