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人的底氣來自哪裡?錢嗎?愛嗎?老公嗎?都不是

2024年01月15日23:45:04 情感 1108

一個女人的底氣來自哪裡?錢嗎?愛嗎?老公嗎?都不是 - 天天要聞

作者|李彎灣



此刻,我想起了我的爺爺,他離開人世已經十多年了。

我好想他。

我很小的時候,特別喜歡去爺爺家,因為我爸爸是上門女婿,爺爺家在另外一個村子。

我喜歡聽爺爺講故事。

有一次,他給我講了一個小故事。

故事的內容大概就是:

他們村裡,有個老光棍,一輩子無兒無女,無錢無米,很少跟人打交道,從不跟人有爭執,一生都過得很洒脫。

有一次過年,老光棍就在自家門前貼了一幅對聯:

「人家有年我無年,我的南瓜稀飯甜又甜」

(我爺爺沒有文化,他大概不知道這不叫對聯,且不說對仗是否工整,這連字數都對不上)

在此後的很多年月里,我經常都會想起這句話,但說實在的,我一直沒有悟明白。

前段時間,我回老家,在河邊釣魚,一個人,很放鬆,突然想起蘇軾的千古名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東坡先生的意思是,能讓我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鄉——蘇軾向來以豁達著稱,這種想法,算是豁達嗎?

一個女人的底氣來自哪裡?錢嗎?愛嗎?老公嗎?都不是 - 天天要聞

算吧,算是世俗里的豁達了。

但他畢竟還是儒家傳統下的士子,還有建功立業的執念,還有功名利祿之心,並沒有完全超脫世俗的困擾。

他寫的那些詩,並不是說自己很豁達,而是希望自己能豁達,就像很多人的朋友圈,看起來很積極——積極不是他真實的生活狀態,而是他渴望的生活狀態。

我覺得,「此心安處是吾鄉」改一個字,境界會更高,會更超脫。

改什麼呢?

把「吾」改成「無」——此心安處是無鄉

一個女人的底氣來自哪裡?錢嗎?愛嗎?老公嗎?都不是 - 天天要聞

一個人的內心,連家、連家鄉的概念都沒有了,那還有什麼能困擾他的呢?

就像那幅「對聯」——人家有年我無年,我的南瓜稀飯甜又甜。

如果那個老光棍,他還在跟別人比,覺得別人家闔家歡樂、有酒有肉,但他的南瓜稀飯依然是香甜的,這就不是豁達,這隻能算是一種辛酸生活里的自嘲、自我安慰。

但是,如果他說的「人家有年我無年」中的「無年」,指的是「我都沒有過年這個概念」,我都不過年,在我的世界裏,每天都差不多,根本不存在哪天更值得過、哪天更重要,那就是真正的豁達了。

說到這裡,似乎跟問題「什麼能讓一個女人有底氣」沒有關係。

不,可太有關係了。

一個人,甭管你是女人還是男人,要有底氣,其實不在於你有沒有錢,有沒有人愛你,有沒有獨立的人格精神啥的,你只需要不斷去消除別人創造的概念就行了。

這不是形而上學,不是脫離生活的空想,而是實實在在可以改變生活的辦法。

舉幾個很簡單的例子。

比如,有些人很喜歡盤核桃,盤個核桃也講究高低貴賤,自己盤的是便宜核桃,在那些身價高奢的核桃面前,就想趕緊把自己盤了三年的核桃敲碎來吃了。

然而,你作為一個不盤核桃的人,你在乎核桃貴賤嗎?誰誰誰整天手裡盤着一對幾十萬的核桃,你在乎嗎?

比如,很多釣魚佬,天天研究魚竿,有人為了買一根心儀的魚竿,可以把一年的工資都搭進去,看見誰誰誰的魚竿比自己好,都會羨慕嫉妒恨;

再比如,我喜歡書法,要是我有錢,我就會買很多王鐸、傅山、于右任的字,對於那些對書法毫無興趣的人來講,王鐸是誰?傅山是誰,于右任又是誰?

一個女人的底氣來自哪裡?錢嗎?愛嗎?老公嗎?都不是 - 天天要聞

核桃、魚竿、書法,都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概念,你不喜歡、你不在乎,就不會困擾你,愛情、婚姻、財富、房子、傳宗接代——這些也是人們創造出來的概念,你相信了這些概念,這些概念就會困擾你。

事實上,核桃、魚竿、書法,都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房子、鈔票、愛情、婚姻這些也一樣,也都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只要你不在乎,就沒什麼能困擾你,沒什麼能困擾你,你就可以擁有好好過一生的底氣。

要解決困擾,那就消除別人創造的概念。

要消除概念,都可以使用「人家有年我無年」的句式來改變生活。

比如:

人家有房我無房,橋洞底下也能藏——我連房子的概念都沒有,哪兒困了就在哪兒躺下,這種人能有什麼困擾他的?那些覺得人生必須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的人,跟那些覺得租房就能過一輩子的人,過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

人家有表我無表,我有自由的手腳——有些人喜歡戴錶,戴個便宜的,還不好意思,戴個貴的,沾沾自喜,以為別人會羨慕他、尊敬他。但我自己的感受就是,手上戴塊表難受得不行,大夏天的還搞得滿手是汗、黏黏糊糊。

空手空腳,不舒服嗎?戴錶真要那麼舒服,咋不連睡覺也戴着呢?

人家有衣我無衣,三套衣服到歸西——我已經很多年不買衣服了,也不買鞋子,一年四季就幾件衣服換着穿、幾雙拖鞋換着穿,根本無所謂,這些衣服鞋子,要是穿不壞,我可以穿進小盒子。

但我回想起小時候,過年,別的小朋友有新衣服,而我沒有,我就好難過;讀初中、高中的時候,看着別的同學都穿名牌,而我連雙鴻星爾克都買不起,我好自卑,好痛苦。尤其是讀小學的時候,還穿補丁衣服,屁股上補上了一塊新布,我就坐在板凳上一直不敢起來跟別的同學玩耍。

別人有肉我無肉,我比殭屍還要痩——我年輕時候,請人吃飯,請朋友啊、請女孩吃飯,都會挑我當時覺得比較貴的餐館,沒有錢,卻要強裝,一頓飯就吃掉一個星期的工資。

現在我完全無所謂了,我已經不主動跟誰見面了,誰要來找我,我就請他吃一碗蘭州拉麵,不放肉的那種,愛吃不吃,不吃拉倒,你要覺得我摳門,那我就摳你。

人家隨禮我不隨,反對沒用的來回——我有很多年,不參加任何婚喪嫁娶了,也不會隨禮了。我剛大學畢業那會兒,同學結婚,我也不想送,我覺得隨禮是種陋習,要給它絕育。

我送給你、你還給我,毫無意義,但當時還是沒想明白、還是顧及體面,本來身無分文,還要刷信用卡去隨份子。現在我就完全無所謂了,誰家有事情,跟我說,我就口頭祝福就行了,反正我以後要有啥事,我也不希望別人來,真要來,空着手腳來就行。

不跟別人比、不跟別人往來,我的生活里,幾乎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痛苦和煩悶。

回到標題里的問題:一個女人的底氣來自哪裡?

再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要搞清楚,當一個人在渴望「底氣」的時候,他到底在渴望啥?

說到底,就是渴望尊嚴,不想被人瞧不起。

但反過來講,誰又會瞧得起你呢?瞧得起你又怎樣呢?

別人瞧得起你或者瞧不起你,前提是別人在乎你。

但問題是,別人在乎你嗎?

你覺得這個世界上誰會在乎你?

我讀大學的時候,在宿舍把衣服反着穿,還戴着墨鏡,我舍友覺得很滑稽,於是他跟我打賭20塊錢,就讓我反穿衣服戴墨鏡去上課——我當時覺得,這就是當世善財童子啊、直接白給錢。

我照做了,他在我身後哈哈大笑,覺得別人都會看我出醜。

他確實是過慮了,根本沒人在乎,即便在乎,走過路過,一笑而過。

「別人不在乎你」可不是瞎說,它是真理。

為啥是真理,你反過來想就明白了——你在乎別人嗎?

別人窮還是富,別人美醜,別人高矮,別人胖瘦,你會天天惦記?轉個身,不也還是回到自己的生活了嗎?

一個女人的底氣來自哪裡?錢嗎?愛嗎?老公嗎?都不是 - 天天要聞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我說的這些沒啥用,「我也不是要跟別人比,我想要有底氣,也只是為了自己的生活啊,買房買車,生兒育女,養老送終,這是基本的生活剛需啊。」

有一批人,他們就是這麼想的,於是在2108年、2019年、2020年房價高點買了房,結果爛尾了、房價暴跌了,你現在去採訪採訪他們,問問他們,買房還是不是剛需,如果重來,他還買不買。

說這麼多,並不是說人就要躺平、直接連錢都不掙了、生活也不需要改善了。

非也。

我只是說,每當你從你的世界裏劃掉一個別人創造的概念,你身上的負擔就會輕很多,你身上的負擔越少,你的底氣就越足。

而我們的生活,幾乎都充斥着別人創造的概念。

別人既然創造了那麼多概念來困擾我,我作為報復,又創造一點概念去困擾他們,不過分吧?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