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生活?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理解,但最簡單的說法是「生下來,活下去」 。余華小說《活着》中的福貴,就用其坎坷的一生告訴了我們這個樸素的道理。
誰不想把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呢?可生活中有不少的苦與樂,它們改變着我們的心情,也影響着我們看世界的方法和態度。
小雨溫柔美麗,聰慧能幹,碩士畢業後,在一所二本院校教書。自從生了二寶後,感覺異常疲憊,家裡經濟狀況良好,兩邊老人都住得近,有退休工資,還能幫着帶孩子,老公又特別疼她,左思右想後,決定辭職專心帶娃。
剛辭職的第一年,感覺很爽,不用起早貪黑往學校趕,自己在家的日子過得特別滋潤,管管大寶的學習,陪他講講故事,哄哄二寶,偶爾做點家務,一天很快就過去了。周末,基本上是全家出遊或逛街,那其樂融融的感覺實在讓人沉醉。
可是好景不長,一年後她就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日子雖然清閑,但也實在單調乏味,而且感覺自己和老公,以及和原來同事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偶爾想看看書吧,可又無法靜下心來,忍不住要胡思亂想,效率極其低下。
她想再這麼下去,自己遲早會被社會淘汰,不行,我還是得教書。於是,她積极參加招聘考試,經過層層選拔,最後她來到了一所職業技術學院。
原來重重的失落感,現在都被滿滿的成就感填滿了。如果說帶孩子辛苦,但孩子帶給你的可能是震撼。
某天,當四歲的大寶繪聲繪色地把一個成語故事完整地說給她聽時,她驚呆了。畢竟,那個成語她就給孩子講過一次,其他時間,是讓他自己用點讀筆在學習。
孩子強烈的求知慾促使他反覆地讀和記,所以變化驚人。想起自己本想躺平的時光,不禁非常慚愧。原來執着發力的人,每天都能發現快樂,並感受快樂,哪怕他是一個小小孩,也能真切地感受到這一點。
從那以後,小雨感覺自己看問題的視角越來越豐富,心態也越來越平和,干起活來更是精力充沛,遊刃有餘。
小涵是一名高二女生,熱情大方,樂觀開朗。某一天回家,她氣鼓鼓地對母親說:「我們班有四個女生玩得挺好的,就我們四姐妹,今天有一位帶了一個很大的麵包到學校來,我還以為她會多分點給我們吃,想不到就那麼一點點,一口就吃完了。」
她有些不明白,但旋即就對母親說:「媽媽,你今天下午幫我去買四個很大的麵包,就同學買的那款,我明天帶到學校去,分給她們吃,一人一個,看看那位同學會怎麼想。」
善解人意的母親聽話照做了。第二天,女兒歡天喜地地背着四個麵包出發了,書只能提在手上,因為書包空間實在太小了。
平常,我們總是聽到有關青春期女孩子之間互相爭鬥的故事,沒想到小涵竟然如此開朗大度,母親打心眼裡佩服。
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如果每天都在和別人較勁,和自己過不去,你覺得自己會開心嗎?
苦與樂其實都是相對的,生活中正是有了苦與樂,人生才多了幾分趣味。忙碌是一種幸福,當你忙起來,你就沒時間去感受痛苦了;分享是一種快樂,它讓我們真實地感受到生活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生命可以價值極高,也可以一無是處,選擇權就掌握在你的手裡,你的態度決定了成敗。有人說悲觀者從每個機遇中看到困難,樂觀者從每個困難中看到機遇。無論情況好壞,都要抱着積極的態度,當你用熱心取代沮喪,幸福就離你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