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2022年10月11日13:51:18 情感 1827

作者:沫小童(富書作者)


美國密執安大學教授卡爾·韋克有個叫「蜜蜂效應」實驗。


他把六隻蜜蜂和六隻蒼蠅分別裝進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讓瓶底朝着有光的窗戶。


然後發現,蜜蜂喜光,以為瓶底就是出口,它不停地在瓶底盤旋,直至力竭倒斃;


而蒼蠅卻到處亂飛亂撞,不停地去試錯,最後全飛出去了。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最後,他總結道:「即興發揮、試錯、迂迴前進和隨機應變等都有助於應付變化。」


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都像蜜蜂一樣,遇到新的問題只會一根筋,憑着經驗做事,不懂變通。


結果禁錮了思想,把自己困在原地,成為前進的絆腳石。


李漁曾說:「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學會破局,跳出經驗主義,人生才有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經驗主義,害了多少人?


經驗主義,會害人?想必讓很多人覺得困惑。


但我們的身邊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養生專家說:每天睡眠不能少於8小時睡眠論。


於是,要求自己一定要睡滿8小時,要不然影響健康,結果壓力反而倍增,精神更疲憊;


身體不舒服,很多人憑着 「經驗」覺得小感小冒的,自己都久病成良醫了,熬一熬或者買點葯自行處理,結果隨意用藥貽誤治療,甚至埋下更大的 「禍根」。


………


李笑來在《把時間當作朋友》里說的:


「被灌輸的觀念,越是錯的,越有驚人的繁殖能力,隨着時間的推移,它愈發地根深蒂固,最終,它能在不知不覺之間蒙蔽一個人,使其失去心智成長能力。」


可見,太過依賴經驗,會出現兩個危害:一是蒙蔽了我們的思維,二是讓我們掉入能力陷阱中。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桂格公司,曾經以一個高品的價格收購了佳得樂,並獲得豐厚利潤成為一個大贏家。


桂格的總裁史密斯伯格,憑着這個「經驗」,決定出價17億美元收購思樂寶公司。


他的投資銀行顧問認為這筆收購風險太大,分析家們也認為這樁生意會給公司帶來巨大的壓力。


可是,他並沒有聽他們的建議,而是相信自己的收購經驗。


結果,這一決策幾乎耗盡了公司的元氣,而先前在佳得樂上取得的成功也無法使其安然這次厄運。


最終,食品泰斗桂格公司破產,史密斯伯格的聲望開始消退。


《左傳》里說:「君以此興,必以此亡。」


曾經成就你的東西,現在很可能也會導致你失敗,變成阻礙你未來成長的陷阱。


《能力陷阱》書中,就介紹了經驗導致的個人能力陷阱:


很多人樂於做自己所擅長的事,一直做下去,慢慢地使得我們習慣只擅長做那些事了,最終讓我們陷入這種單一能力的陷阱,難以逃離,成為經驗的奴隸。


所以,現在就出現這樣有趣的現象:有時候越是有經驗的「老人」越做不出新的成果,反倒是新人能提出新穎的方案吸引人。


因為過去的經驗和認知,限制了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導致做任何事都跳不出這個陷阱里。


能力決定你的現在,而更新力決定你的未來。


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就是遇到新問題,懂得打破陳舊經驗,不斷更新重置,從而獲得新生。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困住你的不是能力,而是經驗主義


心理學家苛勒,曾做了一個「小雞覓食」的實驗。


實驗開始,他先出示淺灰和深灰兩張紙,食物一直放在深灰色紙上,讓小雞在深灰色紙上去能吃到穀米,在淺灰紙上吃不到,兩種色紙不停調換位置。


等小雞學會在深灰色紙覓食後,他就用黑色取代淺灰色紙,保留原來的深灰色紙。

然後再讓小雞去覓食,觀察小雞的反應。


結果發現,一部分小雞,會主動在黑色紙覓食,吃到穀米;一部分小雞,即使啄不到穀米,依舊在深灰色紙上盤旋。


這個實驗,證明了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能夠對後繼事物產生影響,即「認知遷移效應」的存在。


如果是促進作用則稱為「正遷移」,反之是「負遷移」。


這個時候,很些人就會困惑,為什麼曾經已經成功過的經驗,反而限制了思維,成為了枷鎖?


在管理學中有一個詞,叫「積極惰性」。


意思是:曾取得過巨大成功的人,在遇到新的挑戰時,會不由自主地重複過去的經驗模式來應對。


就像實驗中有「色紙」認知的小雞,一部分小雞遇到挑戰,能夠變通,發散思維,從而吃到食物。


而另一部分小雞,它們不是沒有啄食的能力,而是 困在「經驗」里,吃不到食物。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終有一天你會懂》有句話說:「任何你引以為傲的東西,都可能是束縛你前行的枷鎖。」


表姐最近脾氣特別大,大家都不敢惹她,問她有什麼事?


她說,這次彙報項目,竟然輸給了去年入職的90後,不但項目沒有爭取到,而且自己苦幹多年,人家入職才兩年工資幾乎快和她平齊了。


更讓她糟心的是,自己積累多年的「經驗」居然被領導批評過時了。


表姐大學畢業後,進入競爭很強的外企工作。


她學習能力很強,經常拿下大項目,很快就成了公司的資深員工。


她憑着資歷和經驗,在單位享受着很好的待遇。


漸漸地,她開始沉溺於「優越感」中,時間一長,雖然她有能力,但不願意更新,提升自己。


而公司產品都是針對時尚需求制定的,加上時代更新迭代,她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方案,都不如那位90後提出的想法新穎,形成了明顯差異化。


所以,她曾引以為傲的經驗和資歷,在競爭激烈的職場沒有任何優勢,最後失敗了。


作家石康曾說:「一個人的死亡時間,就是從停止學習開始的。


經常可以看到網上辭退職場「三高」員工的新聞。


他們都有共同的特徵:喜歡根據經驗主義辦事,但是又做不出成績;總是拿自己的「經驗」指揮別人,卻根本沒有指導性意義,派不上用場。


最終成為職場中的「三高」人員,即高齡、高薪、高危人群,佔著茅坑不拉屎,成為公司「無用之人」,阻礙着年輕人的發展。


過往的經驗,借鑒的好固然可以助力,少走彎;但是過度依賴,只會囿於思維,難以有新的突破。


正如隧道視野效應說的,一個人如果處在狹窄的隧道內,只能局限於眼前,而看不到更高遠。


世界不斷變化,時代拋棄你連聲招呼都不會打。


只有跳出經驗主義,學會歸零突破,觸類旁通,才能步履輕盈走得更遠,有新成績。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真正的高手,早已擺脫過時的經驗


台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曾提出「雪糕哲學」。


意指:賣雪糕必須從冬天開始,因為冬天顧客少,會逼迫你想方設法地改善口味和服務,降低成本,跳出季節的瓶頸。


他在投資塑料業時,就運用了這個思維。


當時,台灣塑料業遭受很大打擊,面對這一局面,他反覆研究總結,得出:


當市場蕭條時,可能也是企業投資與展開擴展計劃的適當時機。


與其守株待兔,不如勇敢探索創造,一個企業不能只局限在以往的經驗,必須用發展的眼光反覆檢驗自己,才能長久不衰。


而大量生產,不僅能降低成本,壓低售價,還能讓產品不受地區限制,吸引更多的顧客。


正因為他敢於打破經驗帶來的禁錮,把握住冷門機遇,所以他投資的台塑和開展的業務開始好轉,並奠定了他在塑料工業的基礎。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看過這樣一句話:「用舊的經驗應對新的問題,前行的腳步必然受阻。


就好比開頭的「蜜蜂困境」。


蜜蜂思維,其實就是聚焦思維,而蒼蠅思維就是發散思維。


當你面對一個新問題,或者碰到瓶頸的時候,我們先用「蒼蠅思維」,放下經驗主義,不斷試錯,尋找新的方向。


然後,等確定可行性目標後,再用「蜜蜂思維」,聚焦目標,精益求精把事情做好。


英語雪梨老師,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碩士,畢業後,成為了北京某教育機構的名師。


當時,她以為生活會一直這樣穩定安逸下去。


但是,突如其來的疫情,公司將部分業務轉移到了線上,而她帶班的模式無法轉移到線上,被裁員了。


一下子失去工作,生活跌入低谷,未來迷茫,她變得焦慮失眠。


她本想憑着自己的經驗,應該可以回老家考公立學校的教師編製,可覺得不甘心。


一天凌晨,失眠的她,突然從床上坐起來說:「不行,我要改變自己,去做抖音,投入幾個月,看看會怎麼樣。」


於是,她變換方式,在網上直播教英語,開始了自媒體探索之路。


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具有親和力的外表、清晰的發音、能深入淺出講解的她,成了抖音上最受歡迎的教育博主之一。


我們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或多或少地積累出各種經驗。


很多人都是一根筋不懂得變通,而真正的高手,早已擺脫經驗主義,懂得給自己設置模式,隨時切換自己思維。


無論從事什麼行業,努力擺脫「經驗主義」的局限,擁有逆向思維,不設立邊界,不拒絕新發展,才有機會獲得更多遷移和升級的機會。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聽過一個很有趣的心理學理論,叫「空杯心態」。


意思是:一隻裝滿水的杯子,再繼續往裏面倒水只能溢出來,是無法再接受新的東西。


做人亦是同理,如果想要獲得更多東西,就要學會空杯,才能再注滿。


「空杯」並不是要把過去全部否定,而是清空過時的,捨棄過往的成就,隨時重整已有的知識,為新知識的進入留出空間。


願你我,能時刻保持「空杯」,定期給自己歸零複位,在今後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更好地享受生活。

驚人的蜜蜂效應:真正的高手,早已跳出經驗主義 - 天天要聞

作者簡介沫小童,富書專欄作者,不傾國、不傾城,做一個自律、溫暖、有愛的90後寫手新書《好好生活》正在熱銷中,和500萬人一起升級生活認知,本文:富書,本文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缺錢,而是有人「很犟」 - 天天要聞

一個家庭最大的不幸,不是缺錢,而是有人「很犟」

古人云:「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家庭氛圍,本應溫馨融洽。成員之間,相互理解、彼此扶持。可有時,卻因一人的「犟」,風波不斷。原以為,家是避風港灣。卻不想,因這份倔強,港灣泛起層層漣漪。倘若家庭中,「犟」的風氣蔓延,溫暖親情,便會逐漸冷
人生建議:不要過度提醒任何人,包括你的兒女 - 天天要聞

人生建議:不要過度提醒任何人,包括你的兒女

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與人相處時,好多人習慣憑藉自身經驗和認知,頻繁提醒別人。他們覺得,這是對別人的關心和愛護。然而,這種看似善意的過度提醒,常常給對方帶來無形壓力,甚至破壞彼此關係。要是每個人都無休止提醒別人,那大家都會活在別
成年人改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埋頭苦幹,而是這些 - 天天要聞

成年人改命的最好方式,不是埋頭苦幹,而是這些

古人云:「謀大事者,首重格局。」人生漫漫,不少成年人一心埋頭苦幹。他們堅信,汗水定能澆灌出成功之花。可往往,卻忽略了前行方向,也忽略了自身格局。埋頭苦幹,確實是可貴品質。但要是方向錯了,格局受限,再多努力,可能也收效甚微。
一個人,有沒有福氣,看他的兒女就知道了 - 天天要聞

一個人,有沒有福氣,看他的兒女就知道了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世間每個人的生活,都有着不一樣的軌跡。而兒女的狀態與行為,隨着時間推移,漸漸顯露出一種聯繫。不少人可能一開始沒注意,可仔細想想會驚訝發現,兒女的樣子,常常藏着一個人福氣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