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低慾望社會下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希望

2022年10月10日22:03:24 情感 1656

當奮鬥和不奮鬥,都不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未來的時候,當自知人生的上升通道全部關閉的時候,你會怎麼做?日本的年輕人給出的答案是:徹徹底底地躺平,無欲無求,寡淡過一生。

日本著名學者大前研一在著作中說得更直白:日本年輕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日本已經陷入了低慾望社會。

何為低慾望?說白了就是又佛又喪又廢柴。不想戀愛、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不想買房、不想工作,不想出人頭地,對物質更是沒有強烈的慾望,甚至連外出、社交這些再正常不過的行為,很多人也開始排斥。

他們開始選擇宅家、繭居,其中不乏其人以啃老的方式過活,他們更不關心國家事務,也不好奇周圍的世界,也不會去思考自己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只是用沉默和逃避來反抗這個世界對他們的期望和要求。說好聽點,這是個人的一種小確幸的生活。說難聽點,這就是躺平擺爛。

在中國,如果一個人說我一輩子不買房,也不買車,也不結婚,更不生孩子,那麼周圍的人一定會把他當異類,甚至覺得他瘋了。但在日本不會這樣,日本的年輕人有這種想法,被認為是非常正常的。

一個國家的中堅力量都開始低慾望、低消費式生活,國家發展,科技創新,自然要開始落後於人。但我無欲無求,你能奈我何?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低慾望社會下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希望 - 天天要聞

2015年,日本電視台曾經報道了一個「宅神」:整整27年沒有出門,只依靠電視、報紙獲取外界信息。沒有朋友,沒有社交,不買衣服不打扮,多年不洗澡,一日三餐更是從簡,靠七旬母親賺錢生活。

資料顯示,目前日本宅男人數超過了150萬,占日本男性總數的3%。根據日本的社會調查,日本的處女率高達40%,處男率也高達36%。日本18-39歲女性中不結婚、不戀愛的比例,已經突破4成。

慾望是所有動物都具備的最基礎的本能,動物的基本慾望是生存與繁衍,而人類作為最高級的動物,慾望應該是永無止盡的,為什麼會出現日本式的低慾望,甚至是無欲無求的反人道情況呢?世界上怎麼會有低慾望的年輕人呢?低慾望對於一個國家有哪些致命影響?

這一切都可以從日本過去近百年的發展歷程中尋找到答案。

一,從昭和男兒,到平成廢物,再到令和偽娘

今日之日本和三十四年前的日本,可謂天壤之別。昭和時代的日本,準確地說是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巔峰時期其經濟總量甚至達到過美國的71.9%。早在1988年,日本的人均GDP就達到了2.51萬美元,而同一時期我國的人均GDP是1400元。

昭和時代的日本不是低慾望社會,當時的日本年輕人,積極向上,敢於拼搏,一點也不廢,更不宅,宅文化在日本更是找不到任何影子。

究其根本原因是,1964年之後的30年,日本都在高速發展。整個國家的狀態都非常亢奮,年輕人有奔頭,國家有希望。尤其是90年代的日本,更創造了震撼全球的神話。

日本二戰後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個人更習慣於稱之為是美國的預謀。再直白點說就是,「把豬養肥之後再殺掉吃肉」的過程。

1951年,日本與美國簽署日美安保條約,放棄國家所有權力,正式淪為美國的保護國。隨後,美國在經濟上開始對日本進行全面扶持,其中最值得說道的是,道奇計劃——美國對日本進行了全面支持,除了美元、技術輸出,僅僅在最初的3年就給出了16億美元的支持。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低慾望社會下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希望 - 天天要聞

疊加朝鮮戰爭時期,日本作為美軍的軍事基地和作戰物資供給地,發了一筆戰爭財,所以日本經濟被徹底激活了。

更關鍵的是,美國還頂住歐洲的反對與阻力,推動日本參加了關貿總協定,給與日本最惠國待遇。這也促使日本有了後來30年經濟高速增長的可能。準確地說,二戰後的日本,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只用了23年時間就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強國。

1960 年,日本政府推行「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計劃在10 年內讓日本國民收入翻一番,最終這個計劃只用7 年就完成了,其間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超過了美、英、西德,在1970 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計劃數字的65%。

到1973 年,日本基本實現工業現代化,成為僅次於美蘇的世界經濟大國。在造船、無線電收音機、彩色電視機等主要工業品產量上佔據世界第一位,汽車、電子計算機、石油製品等佔世界第二位。

1987年日本人均GDP超過2萬美元大關,此時的日本是典型的國富民強。與此同時,日本央行的基準利率也由1980年的9%降至1987年的2.5%。

其結果就是,所有的日本人,都在瘋狂買買買,樓市和股市的價格一路飆升。日媒報道,彼時的日本樓市,已經瘋狂到吃一碗拉麵的功夫,房價就可以上漲10%的地步。彼時的日本人更是狂妄地喊出,「賣掉東京可以買下美國,賣掉日本可以買下4個美國」的口號。

一句話總結,上世紀80年代,是日本的高光時刻。

1989年1月7日清晨,日本第124代天皇裕仁病死,55歲的皇太子明仁登基,於次日起改元平成。平成元年,其實也是日本衰敗的起點。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低慾望社會下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希望 - 天天要聞

隨後發生的事情,大家也得很熟悉了。日本並沒有如國民所願,取代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強國。相反,1985年美國拉攏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同日本簽訂廣場協議後,並宣布對日撤回所有優惠條件,在美國的一系列狠活操作後,終於在1990年,日本的股市和樓市的泡沫經濟迎來全面崩潰,日本進入了長達數十年的金融危機,至今都一蹶不振。

股市曾一天創下狂跌60%的紀錄,房價更是一天跌去30%,3個月就跌回了1986年的水平。1990年購房和買股票的日本人,成了全球最悲催的接盤俠。

平成前十年,日本平均每年自殺人數超32000人。

資料顯示,昭和後期,日本全國沒有失業率,實現了完全的充分就業。1987年,地產和股市這兩個行業,總共有近400萬的崗位需求,但當年日本的畢業生總和也才不到200萬。其結果就是,各大公司爭搶大學生。很多公司為了招到人,可謂是絞盡腦汁,提前預支薪水、給求職者發紅包、發放旅遊度假大禮包、解決求職者的住房問題,有些公司為了能留住求職者,還會把男學生帶到紅燈區體驗別樣生活。

可以說1935年之後出生的昭和男兒,成為了撐起日本社會在60-90年代飛速發展的中堅力量——當時,日本經濟蒸蒸日上,國民的心態也普遍奮發向上。直到今天,很有精神的「昭和男兒」,仍然是日本人精神的象徵。

再看今天的日本年輕人又是另外一種狀態:躺平族、擺爛族,層出不窮,他們成為了網吧難民、肥宅、啃老族、空巢青年的代名詞。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低慾望社會下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希望 - 天天要聞

二,日本的年輕人低慾望的成因是什麼?

平成時期的年輕人,尤其是出生於上世紀80年代後的「寬鬆世代」,為什麼就淪為了「廢宅」,成為「失落的一代」,以至於到令和時期,更演變成了濃濃的「偽娘風氣」?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源就是日本90年代的衰敗沒落——日本經濟泡沫破裂,經濟停滯甚至倒退,企業大規模破產倒閉,失業率高企不下,受股市和房價暴跌影響,很多日本家庭負債纍纍,宣告破產,離婚率、犯罪率開始大幅攀升。

現在,日本三十幾歲的年輕人,基本就成長於這個下跌周期中,很多孩子親眼目睹家裡的長輩面臨失業愁眉苦臉,甚至跳樓。很多人目睹過父輩因為欠債被收房,所以不管怎麼降低貸款利率,年輕人都不願意貸款買房。

事實上,在日本買房也沒那麼容易,雖然目前日本的房價只恢復了泡沫前的60%左右,但日本的房價仍然是日本人平均年收入的17倍。這意味着日本的年輕人不吃不喝要17年才能買得上一套房子。對於普通日本人來說,想要攢錢買一套房子至少要付出二三十年的勞動力。很多日本人覺得這樣做很傻。別墅、豪車、美女,不是不愛,而是愛而不得。

疊加1998年前後的金融危機,很多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再加上,終身僱傭制被越來越多的「臨時工」取代,很多年輕人看穿了「努力和不努力結果沒什麼不同,都是混吃等死」,於是很多人開始變得清醒、沮喪,甚至是絕望。這也是「喪文化」在日本年輕人中流行的根本原因。

通過數據,不難得出結論,日本的年輕人確實是躺平界的鼻祖:1、日本20-29歲的年輕人中,人均儲蓄額184萬日元(約合11萬元人民幣),比其他國家的高很多,年輕人消費的意願極低;2、單身人口比例已經高達30%,預計到2035年將有一半的日本人單身;3,、超過40%的日本人從未有過性生活。講真,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要是連求偶交配這種本能需求都可以放棄,那簡直沒有任何東西,能讓他們「雄起」;4、東京這種國際大都市,85%的年輕人租房子結婚,只有5%的年輕人買汽車。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時期的日本年輕人,觀念已經大變,有年輕人甚至直言,「一個要人民為它去死的國家,還是早一點滅亡的好。」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低慾望社會下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希望 - 天天要聞

再者,日本階級固化嚴重,年輕人基本上沒有上升空間,這也是年輕人普遍缺乏奮鬥精神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本是一個老年人當權的社會,日本的企業論資排輩現象極為嚴重。職位、薪資待遇都是按「來得早」排序。這意味着,年輕人不管如何努力,都很難躍升一級。在這樣的企業里,加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努力過一圈後,很多人發現,努力不努力結果沒什麼不同,試問這種情況下,誰還願意努力呢?

日本之所以會這樣,說白了還是很多產業已經進入穩定狀態了,每個企業有完善的流程來保證質量和生產,有嚴格的上下級關係,以及完善的晉陞體系,每個人都得在這個體系里慢慢熬,而且有明顯的上限。這時候就開始把人變成螺絲釘,打壓個性,強調「流程」,也不再鼓勵各種突發奇想。你也別再想通過立奇功來得到晉陞,都慢慢熬資歷去吧。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日本已經將退休年齡延長至65歲了,而且這還不是結束,日本還發佈過《改正高年齡者僱傭安定法》,高齡工作者的範圍被固定在70多歲。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低慾望社會下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希望 - 天天要聞

對於年輕人而言,這簡直是晴天霹靂,這意味着老年人在崗位上還要再多呆5年,年輕人被壓榨、被使喚,要忍耐的年限再拉長5年。

此外,正如大前研一在書中所說,日本年輕人普遍缺乏奮鬥精神,與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也密切相關。

根據日本總務省公布的人口動態調查結果,截至今年1月1日,日本總人口約為1.23億人,同比減少近62萬人,連續13年負增長。數據顯示,2021年日本人口減少數最多的城市是東京,減少了48592人。

相較於出生率大幅下跌,日本的老齡化情況更加嚴峻。日本65歲以上人群佔比增至29%,刷新了1994年有統計數據以來的最高紀錄。現在的日本,每34秒才有一個人出生,但每23秒就有一個人死亡。按照這個速度,2053年日本人口將跌破1億,到2065年,日本人口將降至8808萬。到那時候,超過40%的人口都是老年人。

基於此,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發出這樣的預言:日本面臨的最嚴峻問題就是人口問題,由於日本無法解決人口問題,未來的日本必將走向平庸。

有英國學者表示,泡沫破裂之前,日本就得了一種「不治之症」,泡沫破裂之後,這種病情加劇,以至於在後來的30年時間裏,整個日本一蹶不振,社會正趨於癱瘓。這個「不治之症」就是,日本完全失去志向和熱情,每個人都過着一眼看到頭的生活,整個國家死氣沉沉。日本現在最賺錢的產業,仍然是二三十年前的產業,最賺錢的企業,仍然是泡沫破裂前就發展起來的企業。

這和大前研一所說的「大志喪失時代」,如出一轍。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低慾望社會下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希望 - 天天要聞

日本已經失去了所有奮鬥的精神,這也是日本經濟停滯不前,消費提不起來,年輕人無欲無求的根本原因。當所有人都變成草食系,那麼國家的衰敗卻是必然的。在日本的GDP的構成中,個人消費佔據了60%。所以,消費是日本經濟的生命線。過去30年,日本經濟超低空飛行,就是最好的證明。

我們說了這麼多,大家千萬不要以為「日本要完蛋了」。需要說明的是,綜上只是針對日本絕大多數普通年輕人的現狀分析和日本進入低慾望社會成因的解讀。

我們需要知悉的是,日本至今仍然是亞洲最發達國家和全球第一梯隊發達國家。過去30年,日本的平均工資仍然只增長了28%,如果算上通脹,日本人的工資在過去30年,甚至是倒退的。過去30年我們的平均工資增長了2747%,漲速是日本的約100倍。但目前日本的人均工資仍然是我們的2.7倍。

三,中國會步日本的後塵嗎?

大家可能看到了,現在在網上我們的很多年輕人也常常把「躺平」、「擺爛」掛在嘴邊,這就不免引發一種擔憂:中國會不會像日本一樣,也進入低慾望社會?

個人認為未來20年是不太可能的。不得不承認的是,中國大城市的年輕人承受的壓力,也不小。尤其是2015年之後的這一輪房地產高速發展,房價大幅上漲,使得很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大幅攀升,年輕人買房的年限拉長到了四五十年,甚至更長。所以才會出現,過去五年,我國結婚率、生育率連續下跌的情況。「四不」在年輕人群體中也開始流行:不戀愛、不結婚、不買房、不生娃。

但中國在短時間之內是不會變成和日本一樣的低慾望社會。

不買房不買車不結婚不生娃,低慾望社會下的日本年輕人,沒有希望 - 天天要聞

一方面,我國的人口數量龐大,人均工資不高,居民個人存款也不多,沒有躺平的基礎。所以,努力是我們實現慾望唯一可控的元素。雖然現在社會上也有少部分人對外宣布「不卷了」、「不努力了」,但也僅限於打嘴炮。而且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更多的年輕人還是渴望憑藉自己的努力,實現自己的高慾望。

另一方面,我們的年輕人和日本年輕人的本質區別是,我們的很多年輕人仍然在幻想和追求「有房有車」的生活。直白點說,功利心和慾望非常旺盛。

這些日本人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享受過了。而出生於平成年代的年輕人,更是看到了父輩們為了還房貸,極其痛苦地生活大半輩子的慘狀,他們不想步父輩們的後塵,想換個活法。

更重要的是,日本年輕人有躺平的資本。日本是世界上財富分配最平均的國家之一,所以日本社會的貧富差距很小——對富人收稅高,對中低收入人群補貼高。這就形成一種努力不一定得到高回報,鹹魚一定餓不死的狀態,所以日本人的慾望逐漸降低。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40歲未婚,做了個決定,我哥和我弟一個問我要房,一個要300萬 - 天天要聞

我40歲未婚,做了個決定,我哥和我弟一個問我要房,一個要300萬

"老劉,我房子要還是錢要?"我在電話那頭語氣平靜,但手心卻滲出了汗珠,緊握的話筒沾滿了濕意。我叫劉芳,今年四十歲,未婚。在黃河縣一家國企做會計,日子過得安穩卻單調,像秋日裏的一泓靜水,看不見波瀾。從沒想過自己的人生會在不惑之年突然面臨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