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隨禮來促進社交,古往今來都有。
孟子說:「其交也以道,其接也以禮,斯孔子受之矣。」
如果有送禮的正當理由,並且在規則之內,孔子也會接受。
有一個打漁的人,家裡的魚吃不完,就送給了孔子,孔子高興地收下,用來祭祀;一個節儉的人,用瓦罐做了飯,送給孔子嘗一嘗,孔子說「味道很好」。
通過隨禮,體現了人與人的情感互動,還弘揚了社會風氣,孔子的做法,可謂是高明。
年輕時,我們經常是「天不怕、地不怕」的樣子,對於一些老規矩,也愛理不理。
當我們退休了,變成了老人,回頭看自己的社交圈,就會明白,很「隨禮」多坑,踩過了,才知道深淺。
01
「送出去的禮,還能回來」:是一廂情願的想法。
「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句話在我們的腦海里,可謂是根深蒂固了。
小時候,我們去走親戚。親戚會給一個紅包,表達祝福,也算是壓歲錢。
父母卻告訴我們,這些紅包,其實是自家的。認真琢磨,我們就明白了,親戚給我們紅包,父母也給親戚的孩子紅包,只不過是做了一筆交易。
從小就被灌輸了「禮尚往來」的規則,因此我們就認為「送禮多,收禮也多」。
比方說,弟弟家辦喬遷宴,你送禮一萬塊錢。過了幾年,你買了新房子,弟弟也會給你一萬塊錢。不存在虧本的事情。
當你退休了,再看送出去的禮,有很多的禮,是回不來的。
有的同事,退休之後,回老家去了,很難再出現在工作的城市;有的同事,更換了聯繫方式,或者跳槽去了其他單位,慢慢就和你斷交了。
有的親戚朋友,也去了外地工作,慢慢疏遠了。
當你有喜事的時候,請親戚朋友、老同事一起湊熱鬧,有一部分人無法聯繫,有一部分人聯繫上了,人也不來,禮也不見。
你送給晚輩的禮,過了若干年之後,晚輩長大了,也不一定會回敬給你。
眼巴巴地等待回禮,也許你會很失望。不如給自己一個安慰,吃虧是福。尤其是在自己的親人面前,不管送多少禮物,都不要計較,當成是幫忙。
02
「隨禮多,就是客氣」:對方不一定會領情。
我在某單位上班時,上司家接二連三有紅白喜事。
父母過世、孩子上大學、喬遷等。
按照當地的標準,每次隨禮是兩百。但是有很多同事,隨禮四百,甚至更多。很明顯,隨禮也存在「討好、突出自己」的想法。
在同事的暗示下,我給上司的禮金,也提升到了四百。
接着,有同事的父親過生日,再看大家的隨禮數,就打折扣了。有的人隨禮一百,僅僅是為了「不駁面子」。
當我離開某單位之後,為母親做了一次壽宴。我認為,上司會根據我隨禮的數額來送禮。但情況並非如此,上司只是隨禮一百。
想起一句扎心的話:「做人,最大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的他人心中的位置。」
你對別人客氣一點,不等於會得到別人的青睞。甚至有很多人,會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也有一些人,被你慣壞了。
當你退休之後,和任何人交往,不存在利益交換的關係了。隨禮的數量和頻率,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也許,因為無用,所以無情。
最可悲的是,有的「隨禮」,馬屁拍在大腿上。比方說,明朝富豪沈萬三,幫助朱元璋修了城牆,大功一件。但是他說「還要幫忙犒勞三軍」,讓朱元璋很沒面子。最後沈萬三被發配雲南。
職場上的社交,不能以隨禮多少來衡量,而是用工作業績來體現。上司提拔了你,不要請他吃飯、送很多禮物,而是踏踏實實做事,不負眾望。
03
「匿名隨禮,表示大度」:可能會引起誤會和猜忌。
歷史學家 托·富勒說過:「慷慨的人從不因為別人送禮而去報答。」
做好事不留名的想法,也會體現在隨禮的過程中。當你遇到窮苦的親戚朋友時,會悄悄留下一個紅包,也不寫名字。你希望對方不要記住自己,也不要回禮。
在一些喜宴上,也會收到一些沒有寫名字的禮物或者禮金。
「到底是誰送的禮呢?」這樣的疑問,一旦冒出來,就會引導一個人,去把事情搞清楚。畢竟,誰都不願意欠人情債。
在一些電影里,還會看到某個厲害的人,收到神秘大禮,不會高興,而是警惕起來,認為其中有詐。並且,其感覺往往是對的。
電影里的畫面,和生活里的事情,有很多類似之處。
俗話說:「好奇害死貓。」
匿名的隨禮方式,並不可取,弄不好會導致別人的家庭矛盾。
比方說,一對夫妻結婚,收到一個大紅包。丈夫認為是妻子的「前任」送的,妻子百般抵賴,事情就無法收場了。
清清白白做人,開開心心送禮。如果是特別的禮物,要主動說清楚,避免各種誤解。
04
避坑指南。
冬天,才看清松柏的青翠;退休,才看清人情的涼薄。
在禮尚往來時,我們要做到三點:其一,不期待禮物對等,允許自己虧本,也接受親人的大禮;其二,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送禮,不增加家庭負擔;其三,無功不受祿,凡事要說清楚,強化溝通,別滋長「陋習」。
隨禮是增加情感、活躍氣氛的方法,千萬不要變成了操控人情的工具。
願你我,簡單生活,不困於情。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