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不離開小地方,理由很多,父母不讓,留在老家幫忙,不用買房等等。人在小地方看什麼書無用,無法提升認知。因為你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
「沒有認識很多的人,學什麼課,讀什麼書都沒有用處。不克服人性,學什麼都沒有用。成功是反人性。一切都很舒服,就無法成功。怎麼不舒服怎麼來,就成功了;怎麼舒服怎麼來,就無法成功。人克服人性就成功了。」
「不克服人性,人就平庸了。」
「 人只要不是殘疾人,就可以來大城市,甚至殘疾人也可以來大城市。」
「 學什麼都沒有用。成功最難的在於克服人性。」
「在小地方沒有優秀的圈子,就不可能有優秀的人。如果你們回老家能夠成功,大學畢業回老家能夠成功的話,對別人是不公平。很多努力的年輕人來到了大城市」
「成功就是賺錢。我失敗的經驗很多,我一直很失敗。三本,不是帥哥,找工作,創業很失敗。我看書多,失敗多,成功多。 」
「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你的付出不夠多,你成功了,是不是一種不公平?如果你沒怎麼付出,就成功了,就是不公平。」
「成功需要付出很多代價的。賣保險不可能超過1000萬。」
當有人在留言區問出:微博日活是多少的時候?
王老師說:「為什麼老是問和自己沒有關係的問題?為什麼關心別人?我不關心你們過得怎麼樣?我也不看朋友圈。朋友圈是很偶然加了朋友,但沒有關係。和我沒有關係的事情我不關心。別人如何賺錢,賺錢再多,你學不來,就沒有任何價值。」
事實上,人的經歷能夠提升認知,經歷比比任何別的東西都更忠誠於一個人。
一個人的經歷,以及在經歷過程中的感受,痛悟和思考,能夠提升一個人的認知。
這種經歷其實就是一種實踐。人吃虧要趁年輕。越年輕越能夠爬起來,越能認清人性。如果人從來不吃虧,就無法識別人性,就是無法提升認知。
這也是,實踐比讀書重要,寫作比讀書重要。能夠寫就多去寫,能夠拍就多去拍。不能天天當一個知識的消費者,不當一個知識的生產者。
向高手學習,起碼做到1:1的輸入輸出比,增加自己產品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