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子女和老伴都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

2022年09月30日12:34:52 情感 1247

文丨西廂有情

時光不長,願你在我的文字里,相見不晚!

人老了,子女和老伴都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 - 天天要聞

生命總是會有盡頭的,每個人都會在時間的陪伴下,漸漸老去。但老去之後,卻有不同的結局。

有的人晚年過得很好,能夠在夕陽西下時,繼續享受生活,感悟人生;而有的人晚年則很凄慘,還在為了溫飽操勞,為了家庭操心。

西妹的讀者中,不乏中年人,有幾個關係很好的讀者也會和我傾訴他們對未來的擔憂。

的確,養老問題確實是一個避無可無的問題,越是上了年紀便越是會擔憂。

但就像有人調侃的那樣:「你用不用去養老院養老的概率,與你有幾個孩子無關。」

現如今,在漫天襲來的網絡信息當中,最讓我感覺到悲涼和落寞的一種信息,就是有關於孤獨老人的話題。

人老了,子女和老伴都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 - 天天要聞

每每關注到這樣的話題,我的腦海當中,總是浮現出這樣的一個場景:

一個垂垂老去的人兒正慢慢地出現在畫面當中,他蒼老而又佝僂,飽經風霜的臉上寫滿了故事,晃晃悠悠的身體和蹣跚的步伐籠罩了一身的孤獨。

他正吃力地搬着一把小椅子,踩着細碎的步子,挪到小屋的門前。然後,朝着門前靜謐的那一片田野放下凳子,隨後靜靜地在門前坐下。

整個過程沒有任何一絲聲音,就像是一段默片,只是無聲地在展現這樣的一個畫面。

而就是這樣一個畫面,卻重重地擊打着我的心,疼痛着我的心。我為這樣一個孤獨的老人感到心疼,我也為我老去的人生感到擔憂。

說不上來是一種怎樣的感覺,好像只要想到老去,整個人就會產生一種極大的孤獨感和無力感。

人老了,子女和老伴都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 - 天天要聞

我想,這萬千的世界,並不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樣的感覺,大多數人都是這樣的吧。既為老人們的生活而感到悲涼,也為老去的自己而感到害怕。

所以,我們到底要用怎樣的心態,去面對即將老去的人生呢?

那些社會現狀當中所正在發生的孤獨,似乎都在向我們宣告着一件事情,那就是:人老了,子女和老伴都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

這個社會當中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孤寡老人,在那些偏僻而又遙遠的山村當中,為什麼又正在發生着那麼多的悲涼和孤獨?

其實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子女的出走,以及老伴的缺失。

但是,這個問題是不可逆的,為了生活,為了更美好的未來,子女們不得不走出大山,不得不走出這塊貧貧窮的土地,選擇外出謀生。

人老了,子女和老伴都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 - 天天要聞

而老伴在時間面前,在生命的盡頭面前,他也沒有反抗的餘地。

於是乎,被留下來的那個人,就成為了最為孤獨的那個人。而每當這種時候,人們就會反思,人都老了,到底什麼才能夠靠得住呢?

工作繁忙的子女和說好了要白頭到老的那個人,最終都不是陪伴着我們所走下去的那個人。

生命的這場旅程永遠都伴隨着分別,不管是與子女之間的分別,還是與伴侶之間的分別,這是一個永恆的並且不能跨越的命題。

所以,我們只能夠謀求一種自我獨立和堅強。如果說,人到老了最能靠得住的人是誰,我只能說,是自己。

儘管現在絕大多數人,都還未接觸到老去的那個階段,但這並不妨礙他們去思考。畢竟,這是一個不得不去面對的問題。

人老了,子女和老伴都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 - 天天要聞

如今社會上所上演的那些悲涼,以及所存在的那些留守老人們,是實實在在的,是真真切切的,這些都將發人深省。

不管是對於未曾老去的人,還是已經老去的人,真實的案例都是最好的警鐘,值得所有人深思。

總而言之,人老了,身邊的子女和老伴都是靠不住的。子女們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他們的身上有屬於自己的生活壓力。

上有老下有小的現狀,讓他們不得不走向更遙遠的地方,而這也讓他們無法兼顧身上所背負的那一份孝道。

倘若子女們留下來守着自己的老人們,想必生活終將會走向一個難以為繼的狀態。

人老了,子女和老伴都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 - 天天要聞

而說到老伴兒,想來他應該是這個世界上,最想要陪着你走到生命最後一刻的人。但不論是誰,都有可能成為被留下來的那個人。

最後所剩的那一份孤獨,也終將會需要有人去面對。所以,老伴兒也並不是一個靠得住的人。

這種時候,我們就只能夠謀求在自身上面尋找支點。

只要自己的內心足夠富足,自己的內心世界足夠強大,那麼在老去的生活當中,讀書品茗,回味人生,或者繼續看世界……這都將能夠充實自己。

還是那句老話,人這一輩子,最能依靠的人只有自己。所以,在往後的日子裏,請務必好好愛自己,做好以下這些事:

照顧好自己的身體,讓自己有一個強健的體魄;照顧好自己的情緒,開開心心迎接每一天;多為自己攢點錢,病了痛了能自己承擔;

人老了,子女和老伴都不是真正靠得住的人 - 天天要聞

多培養一點有益身心的興趣愛好,擴寬自己的交友圈,不要年紀輕輕就變成「孤家寡人」;多看看這個世界,有眼界了才不會被騙。

總之,人生路漫漫,不管人生當中的任何一個階段,最能靠得住的終究只有自己。

故而,經營好自己,就是最好的養老方式!

情感分類資訊推薦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 天天要聞

我對朋友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秘密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看到身邊朋友在消費時斤斤計較,買瓶水都要貨比三家,心裏就忍不住泛起一絲不屑,覺得他們太「小家子氣」,而自己似乎在消費上要更豁達、更有格局?但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對他人吝嗇消費觀的鄙視,背後可能藏着自己內心深處的真實想法呢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 天天要聞

前男友去世,姑娘替其照顧家人、還債60萬元:我不能讓他背負着失信的罵名離開

4月11日湖南衡陽縣金蘭鎮金家村曾家組來了一位時髦的90後美女沿途不斷有鄉親與她打招呼只見她熟門熟路地走進曾祥再老人的家送上牛奶等禮品,並掏出300元錢然後陪老人聊天拉家常,其樂融融……▲王婷與曾志的伯父。這位90後美女名叫王婷,是曾祥再老人已故侄兒曾志的前女友,因他兒子患有精神疾病,生活無法自理,王婷每年都...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 天天要聞

人老了,走不動了,有三件事最好守口如瓶,這才是真聰明

在人的一生旅途中,當我們步入一定的年紀,就會被過往的記憶所包圍,如同海浪不斷拍打着心靈的岸礁。這便是我們逐漸變得柔軟和寬和的奧秘所在。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言:「歲月的流轉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肩負起越來越沉重的記憶重擔。」這種記憶,尤其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 天天要聞

55歲大媽喪偶後頻繁相親,並開出4個條件,大叔直呼:無法滿足

閱讀此文之前,請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每天給您帶來不一樣的故事,感謝您的支持,這廂有禮了~01我姑媽也是喪偶後開始相親,要求男方有房有車無貸款,還得會跳廣場舞,結果遇到一個大爺說房子車子都有,就是跳廣場舞會踩腳,最後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 天天要聞

想用愛感化「治癒」NPD?別多想了!這是上帝才能完成的任務

面對NPD的各種精神打壓和情感虐待,有些朋友「心胸寬廣、內心強大」,認為自己可以「包容」。另外,還有聖母拯救者心態,總認為她的本質是好的,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愛能治癒一切」等,希望自己能用愛感化、療愈NPD。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NPD是一種人格障礙,她們的大腦部分結構異於常人(請參閱...